保险资金投资京沪高铁回报可期?
李晓波 |2011-07-27 15:39939
通车不到1个月时间,京沪高铁接二连三发生故障。2008年,平安资产、太平洋资产、泰康资产和太平资产共同发起设立了“京沪高铁股权投资计划”,募集资金160亿元人民币,投资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股权。
通车不到1个月时间,京沪高铁接二连三发生故障。一方面,高铁的安全运行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另一方面,作为京沪高铁项目的“二股东”,保险资金能否获得稳定的回报,也是保险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2008年,平安资产、太平洋资产、泰康资产和太平资产共同发起设立了“京沪高铁股权投资计划”,募集资金160亿元人民币,投资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其中,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为委托人(受益人),中再集团、中意人寿和人保财险为参与认购人和受益人。2010年2月21日,京沪高铁在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网站上的一则股权转让公告显示,以平安资产名义的保险资金共占股13.93%,为京沪高铁的第二大股东。
是盈是亏,说法不一
一般来说,保险资金投资基础建设项目都会有严格的前期项目评估,其中信用风险和投资回报率是需要评估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对于京沪高铁这样的政府项目,信用风险不会很大,所以保险公司最看重的是投资回报的预期。”某保险公司投资部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那么,京沪高铁的投资回报前景如何呢?铁道部京沪高铁课题组于1998年3月做的预可行性研究提纲预测,通车后京沪高铁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将达到13%。此外,铁道部估算,京沪高铁初期运营规划输送能力为单向每年运送8000万人,并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票价在老百姓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浮动,回收期会减短,收益率也可能会更高。
2008年,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庆华曾预计,京沪高铁财务内部收益率可达7.4%,项目经济效益收益率可达14.4%,大约14年可以还本付息。而今年6月27日,在京沪高铁通车前的新闻通气会上,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表示:“如果这一条高铁都挣不了钱的话,那中国铁路就没有希望了。”
今年7月6日,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京沪高铁要实现盈亏平衡,需要达到109%的上座率和66.3%的客座使用率,而京沪高铁开通后半月平均上座率达到了106%,已经非常接近盈亏平衡点。报告称,如果京沪高铁能够达到预计的每年日均客流量增加2万人的话,则有可能在2014年前后实现盈利。
不过,相反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一位熟悉铁路投资的人士就对记者透露,就投资而言,当前京沪高铁票价是合理的。如果下调票价以争取客源,京沪高铁亏损额将会加大,参考京沪高铁首周运营状况来看,高铁后期运营状况并不乐观。
据了解,在京沪高铁融资初期,某国内大型保险公司一直积极与铁道部接触,甚至派人到欧洲和日本考察。不过考察后认为,京沪高铁的收益率达不到铁道部宣称的盈利水平,最终放弃了投资计划。
有关专家曾就京沪高铁的运营成本做过一个估算:如果包含每年的还本付息费用和折旧额,京沪高铁的年运营成本大概需要200多亿元。根据国内已建成高铁的经验来看,高铁98%以上收入来自售票,这也就意味着京沪高铁每天需要运营近70趟,即往返35趟,每天需运营17.5小时,才能满足一年如此巨额的成本,这还不包括折旧费用。显然,高昂的运营成本对京沪高铁来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数字。
7月21日,京沪高铁线首次停运了4趟列车。铁道部称,停运是出于客流结构和上座率的考虑。据了解,上座率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铁的配套设施不健全所导致。
此外,据了解,东航“京沪快线”的折扣已经从京沪高铁运行初期的4折悄然上升到了8折,甚至没有折扣。很显然,原先被京沪高铁分流的“空客”开始逐步回流,京沪高铁对航空的冲击作用明显减弱。再加上日前温州两列动车发生的追尾事故,更是给京沪高铁的未来运营蒙上了一层阴影。
险企缘何钟情京沪高铁
有关专家指出,不管按照哪种统计口径,要想获得投资回报,都必须是在先偿还债务和利息后,再按照各股东的股权比例进行分红。也就是说,京沪高铁每年的收入在刨去运营成本后,还要偿还巨额的债务和利息,直到债务偿还完毕,保险公司作为股东才能开始获得回报。参照目前已开通的几条高铁的亏损情况,结合京沪高铁目前的亏损预计,分红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目前似乎还遥遥无期。
不过,面对京沪高铁并不看好的回报前景,此前保险资金为何对投资京沪高铁热情高涨呢?某寿险公司投资总监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当时大量的保险资金受政策限制,投资渠道有限;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股市低迷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将保险资金转向固定收益市场、基础设施等投资风险较低的领域,成了当时保险业界的共识。
同时,京沪高铁巨大的工程险保单也是保险公司考虑的一个因素。据记者了解,京沪高铁的工程险项目从2008年起陆续开始招标,平安保险作为京沪高铁工程项目的主要投资人,在京沪高铁各标段工程险项目的承保中起着主导作用。此外,京沪高铁的工程险项目多以共保方式承保,主承保公司多为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等几家主要投资者。就拿京沪高铁三标段来说,工程险总保额约30亿元,在该项目的5家共保公司中,就出现了平安保险、太平保险和太平洋保险3家投资方的身影。
上市或成高铁减压途径
此外,有媒体也传出了京沪高铁可能上市的消息。上述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预计,由于社会资本比例较高,未来为寻求资本的增值和顺利退出,以及降低负债规模和由此带来的付息成本,京沪高铁可能会在盈利后选择上市。如果能够顺利上市,将极大减轻京沪高铁巨额的运营成本和还本付息的压力,提高各大股东和京沪高铁公司的价值,提前给作为股东的几家保险公司带来可喜的回报。
不过,中信证券也表示,从正常上市的程序来说,能否上市成功主要取决于京沪高铁的委托运输管理费用、高铁票价变动和客流量的增长情况。如果不能符合监管部门规定的连续三年盈利记录的上市条件,短期内保险资金的回报也就无从谈起。
2008年,平安资产、太平洋资产、泰康资产和太平资产共同发起设立了“京沪高铁股权投资计划”,募集资金160亿元人民币,投资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其中,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为委托人(受益人),中再集团、中意人寿和人保财险为参与认购人和受益人。2010年2月21日,京沪高铁在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网站上的一则股权转让公告显示,以平安资产名义的保险资金共占股13.93%,为京沪高铁的第二大股东。
是盈是亏,说法不一
一般来说,保险资金投资基础建设项目都会有严格的前期项目评估,其中信用风险和投资回报率是需要评估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对于京沪高铁这样的政府项目,信用风险不会很大,所以保险公司最看重的是投资回报的预期。”某保险公司投资部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那么,京沪高铁的投资回报前景如何呢?铁道部京沪高铁课题组于1998年3月做的预可行性研究提纲预测,通车后京沪高铁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将达到13%。此外,铁道部估算,京沪高铁初期运营规划输送能力为单向每年运送8000万人,并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票价在老百姓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浮动,回收期会减短,收益率也可能会更高。
2008年,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庆华曾预计,京沪高铁财务内部收益率可达7.4%,项目经济效益收益率可达14.4%,大约14年可以还本付息。而今年6月27日,在京沪高铁通车前的新闻通气会上,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表示:“如果这一条高铁都挣不了钱的话,那中国铁路就没有希望了。”
今年7月6日,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京沪高铁要实现盈亏平衡,需要达到109%的上座率和66.3%的客座使用率,而京沪高铁开通后半月平均上座率达到了106%,已经非常接近盈亏平衡点。报告称,如果京沪高铁能够达到预计的每年日均客流量增加2万人的话,则有可能在2014年前后实现盈利。
不过,相反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一位熟悉铁路投资的人士就对记者透露,就投资而言,当前京沪高铁票价是合理的。如果下调票价以争取客源,京沪高铁亏损额将会加大,参考京沪高铁首周运营状况来看,高铁后期运营状况并不乐观。
据了解,在京沪高铁融资初期,某国内大型保险公司一直积极与铁道部接触,甚至派人到欧洲和日本考察。不过考察后认为,京沪高铁的收益率达不到铁道部宣称的盈利水平,最终放弃了投资计划。
有关专家曾就京沪高铁的运营成本做过一个估算:如果包含每年的还本付息费用和折旧额,京沪高铁的年运营成本大概需要200多亿元。根据国内已建成高铁的经验来看,高铁98%以上收入来自售票,这也就意味着京沪高铁每天需要运营近70趟,即往返35趟,每天需运营17.5小时,才能满足一年如此巨额的成本,这还不包括折旧费用。显然,高昂的运营成本对京沪高铁来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数字。
7月21日,京沪高铁线首次停运了4趟列车。铁道部称,停运是出于客流结构和上座率的考虑。据了解,上座率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铁的配套设施不健全所导致。
此外,据了解,东航“京沪快线”的折扣已经从京沪高铁运行初期的4折悄然上升到了8折,甚至没有折扣。很显然,原先被京沪高铁分流的“空客”开始逐步回流,京沪高铁对航空的冲击作用明显减弱。再加上日前温州两列动车发生的追尾事故,更是给京沪高铁的未来运营蒙上了一层阴影。
险企缘何钟情京沪高铁
有关专家指出,不管按照哪种统计口径,要想获得投资回报,都必须是在先偿还债务和利息后,再按照各股东的股权比例进行分红。也就是说,京沪高铁每年的收入在刨去运营成本后,还要偿还巨额的债务和利息,直到债务偿还完毕,保险公司作为股东才能开始获得回报。参照目前已开通的几条高铁的亏损情况,结合京沪高铁目前的亏损预计,分红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目前似乎还遥遥无期。
不过,面对京沪高铁并不看好的回报前景,此前保险资金为何对投资京沪高铁热情高涨呢?某寿险公司投资总监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当时大量的保险资金受政策限制,投资渠道有限;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股市低迷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将保险资金转向固定收益市场、基础设施等投资风险较低的领域,成了当时保险业界的共识。
同时,京沪高铁巨大的工程险保单也是保险公司考虑的一个因素。据记者了解,京沪高铁的工程险项目从2008年起陆续开始招标,平安保险作为京沪高铁工程项目的主要投资人,在京沪高铁各标段工程险项目的承保中起着主导作用。此外,京沪高铁的工程险项目多以共保方式承保,主承保公司多为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等几家主要投资者。就拿京沪高铁三标段来说,工程险总保额约30亿元,在该项目的5家共保公司中,就出现了平安保险、太平保险和太平洋保险3家投资方的身影。
上市或成高铁减压途径
此外,有媒体也传出了京沪高铁可能上市的消息。上述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预计,由于社会资本比例较高,未来为寻求资本的增值和顺利退出,以及降低负债规模和由此带来的付息成本,京沪高铁可能会在盈利后选择上市。如果能够顺利上市,将极大减轻京沪高铁巨额的运营成本和还本付息的压力,提高各大股东和京沪高铁公司的价值,提前给作为股东的几家保险公司带来可喜的回报。
不过,中信证券也表示,从正常上市的程序来说,能否上市成功主要取决于京沪高铁的委托运输管理费用、高铁票价变动和客流量的增长情况。如果不能符合监管部门规定的连续三年盈利记录的上市条件,短期内保险资金的回报也就无从谈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