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国内衍生品市场急需解除管制
个,国内金融机构也不能进入到国际市场,不能去国际市场上购买期货、期权和互换等产品,不可能去对冲,死死的被束缚在里面。张晓东:核心竞争优势包括,现货组合与指数的跟踪误差控制,程序化交易系统的速度,持续开发套利策略的能力、更丰富的套利品种等。
“除了需要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对冲工具有限、人才缺乏及管理层认识不够等因素之外,国内做大衍生品市场,最重要的是政策还没有完全放开,还属于政府操控的局面,急需“去管制化”。中投证券金融衍生品部总经理张晓东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出上述表示。
早在2007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张晓东从华尔街回到国内,带着他在华尔街对冲基金工作中所积累的在金融衍生品的丰厚底蕴加盟中投证券。2009年,他受聘国资委担任金融衍生品顾问。
对已经在投资圈浸润20年的张晓东而言,投资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从事衍生品投资的从业人员,他的身份介于国内该领域的引路人和布道者之间。近日,记者就与他进行了一次对话。
衍生品投资并非所谓的“投资与赌博”
《财经网》:作为华尔街对冲基金工作多年的名门高徒,未来发展可谓是令人羡慕,可您为何选择了回国?究竟什么原因吸引了您呢?
张晓东:国外的对冲基金有点像风险投资,也可以把它称为金融行业的风投,是一个非常容易设立行业,没有特别多的硬性限制,国外每天都会有新的对冲基金产生或者死亡。但对外界而言某些对冲基金很专著于某项策略,数量化的东西比较多,一般人不是特别了解,需要你受过一些训练,但是在国内和国外的区别就在于你在国外只适合于做一个专业,永远只做一个专业的东西,在国内可能更复合一点,以你的专业为基础,做一些更有挑战的事情。
《财经网》:作为衍生品投资方面的专家,有人提及,套期保值永远都是恶性金融衍生品的借口,因为保值从来不是资本属性,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对冲投资或者期限套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您能不能首先简单的给我们谈一下何为套期保值?
张晓东:追根结底还是投资者对于套期保值产生的知识误区。什么叫套期保值呢?国内有两个概念,一个叫套期保值,一个叫对冲投资。国外市场就一个概念:hedge。简单而言就是平衡保护,就是它有风险,所以要把它屏蔽掉。对冲投资是为了获利,套期保值是为了减低、消除风险。是套期保值还是对冲投资,只有使用人自己知道。
期货的产生是出于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目的,最开始是主要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而设计的一种产品。而大家可能认为期货交易所里面做的全都是投机的东西,全是去赌博的,因为对投机者来讲,也不生产大豆,也不卖大豆,也不消费大豆,只是通过期货合约的买卖试图赚钱。
但是我认为期货市场的投机和赌场的赌博是有本质区别的。例如农产品价格风险,因为天气的变化等等因素,那种风险是你不可控的,是实际存在的;而期货市场只不过是把这种风险让愿意承担的人来承担,能让生产者更好的生产。这个风险不管你有没有期货市场都是存在的,跟赌博不一样,赌博是你不掷骰子就不会有风险。
最后我认为,期货是最基本的衍生产品,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完全是没有价值的。
直面亏损真相:“套期保值”原是“死亡陷阱”
《财经网》:在为东航、国航以及国资委担任境外石油套期保值顾问的过程中,您接触到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特别您和您的团队代表我国企业和高盛站在谈判桌的两端针锋相对,作为整个过程的亲历者,您认为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屡屡被国外的投行坑害,这其中最大的症结又是什么呢?
张晓东:我国企业被欺诈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外因主要是交易对手的恶意欺诈,“套期保值”原是“死亡陷阱”;内因包括企业没有专业能力、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缺位、相关业务人员的失职、监管缺位和对国际金融机构的盲目崇拜等。
作为中国的金融从业工作人员,在整个过程当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央企,在风险管理、业务开展、企业管理上等存在的漏洞实在令人费解,在上当受骗之后却讳疾忌医,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却不敢诉诸法律、起诉高盛实在让我气愤,我才不得已写下《起诉高盛》这本书,期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欺诈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太过弱小,一个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太过简单。这两个问题,事关中国企业未来使用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安全和效率问题,攸关中国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问题。
由于我们的金融市场太过简单,产品太单一,所以,我们的监管机构不知道如何对复杂的金融产品进行监管以及如何处理复杂的金融产品导致的问题。金融机构太弱小,没有人员,缺乏专业能力,更没有经验,导致中国的金融机构没有能力跟高盛等国际金融机构进行对抗,无法给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中国生产制造企业提供帮助。实际上,我们很多的金融机构自己就是高盛等国际金融机构猎杀的对象和受害者。
另外高盛这些投行通过自己在衍生品这个黑匣子一样的市场中的不对等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肆的进行金融欺诈,受害者名单中还有美国和欧洲的地方政府、希腊政府,还有象宝洁一样的世界500强公司。
国内衍生品市场急需“去管制化”
《财经网》:您认为目前我国的衍生品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张晓东:除了需要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对冲工具有限、人才缺乏及管理层认识不够等因素之外,国内做大衍生品市场,最重要的是让金融机构来开发衍生产品,发展衍生品市场,改变政府完全操控的局面。
目前衍生品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给锁死了,金融市场处于管制状态,金融机构不能做任何创新,完全被死死的捆在里面,带着手铐,什么都做不了。
例如现在中投证券想给航空公司做套期保值,签订一个场外协议,比如石油呼唤,然后中投证券自己再去对冲风险。但是目前的金融体系不允许这么做,但高盛却可以做到,国际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实际上享受着更高的地位。
第二个,国内金融机构也不能进入到国际市场,不能去国际市场上购买期货、期权和互换等产品,不可能去对冲,死死的被束缚在里面。
所以我认为作为监管部门应该转变监管思路,把市场游戏规则制订好,金融机构按照规则来依法办事,正常经营生产,监管部门就不必要事无巨细地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不必要把金融机构死死的抓在手里操控着。
今年的期现套利机会依然十分丰富
《财经网》:据我所知,中投证券是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为企业提供境外商品市场套期保值咨询服务的券商。一年来,中投证券金融衍生品部已经与多位客户签订投资顾问协议,资金规模高达数亿元,从去年6月底到12月底,实现期现套利半年9%、年化18%的稳健收益。这样的收益率能否持续?随着股指期货市场的成熟,期现套利的空间还有多大?
张晓东:长期来看,随着股指期货市场越来越成熟以及套利参与者的增加,套利空间确实会受到压缩从而变小。但从目前整个市场的情况看,有能力做套利的机构还是比较少的,毕竟期现套利对专业化要求是比较高的。期现套利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是技术上实现的能力差异就很大。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现货组合需要买300只股票,对下单、撤单等速度要求非常高,据我所知,目前国内能够真正实现程序化交易的券商还是凤毛麟角。
从运行一年的情况看,市场每个月的套利机会波动是比较大的,去年6月、7月、8月这几个月的套利空间也很小,但这并不是说明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市场已经饱和了,只是市场也有正常的波动期,在市场平淡期套利机会就会比较少。套利机会更多取决于有多少机构有能力参与套利。我们预期今年市场套利的年化收益率仍会比较高,因为市场的参与者与去年没有太大差异。
《财经网》:在套利交易策略的研发和执行中,您认为什么是一个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优势呢,成功的因素有那些?
张晓东:核心竞争优势包括,现货组合与指数的跟踪误差控制,程序化交易系统的速度,持续开发套利策略的能力、更丰富的套利品种等。
完善的套利模型,高效的程序化交易系统和科学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是成功的要素。股指期货的期现套利交易成功的关键是确保期货标的和现货变动的一致性、实现跟踪误差(现货组合和股指收益率的差异)的最小化。对沪深300指数的高精度复制需要复杂的金融工程模型和程序化交易系统。目前团队构建的期现套利模型,自主研发的自动识别套利时机、自动执行下单、动态监控的程序化交易系统保证了行业领先的套利收益。
《财经网》:目前来看,中国对冲工具、手段不断完善,未来中投证券是否会推出与股指期货相关的其他产品?
张晓东:我们现在的模式是完全无风险套利,现货组合需要完全覆盖沪深300只股票,但接下来,我们可能也会做一些有风险套利,这样的话收益率会更高,但是相应也要承担风险。现在我们的客户主要是3000万以上的大资金客户,资金越大越是风险厌恶者,所以绝大多数客户还是倾向于选择无风险套利。
《财经网》:套期保值方面,中投证券和其他券商相比有哪些优势?
张晓东:由于需要完全复制沪深300指数同时买入一篮子指数股票,这种套利操作对于资金量和交易系统均有比较高的要求。中投证券金融衍生品部为此专门开发了一套专业的套利模型、计算机程序化交易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目前能够提供这种服务的券商只有少数几家,过去一年间参与无风险套利的也多为散户和私营企业主。
目前股指期货主要交易者为散户,机构入市比例仍然较低,套利机会尚未被充分挖掘,预计今年的期现套利机会依然十分丰富。
张晓东简介
现任中投证券金融衍生品部总经理,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金融工程硕士。曾在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从事金融衍生品的分析、定价和交易工作,有长达19年在中国和美国证券市场的丰富工作经验。曾受聘国资委为金融衍生品顾问,代表中央企业同高盛对抗谈判,著有畅销书《起诉高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