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社科院:上半年民营企业领跑河南出口增长
但在这份“成绩单”中,作为中部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河南表现不够显眼,主要是发展增速相对较慢。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选择以下领域: 第一, 依托装备制造业优势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大河网讯(记者 王书栋) 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库、智囊团,今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召开“2011年上半年河南经济发展回眸及全年走势展望研讨会”,根据当前的发展态势以及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为我省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决策做出有价值的参考。
【现状】
●上半年GDP预计增长11.7%
利用河南省宏观经济数量预测模型并结合各类影响变量的定性评估,预计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7%。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4.4%、16%、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9;出口预计增长50%,进口预计增长58%。
上半年,财政收入持续增加。今年以来,河南地方财政总收入由1月份的269.39亿元增长至5月份的1239.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1%。
其中,1-5月,河南一般预算收入累计达到715.26亿元,增长27.9%,保持了连续增长势头;主体税种均实现快速增长。虽然房产税较年初增速大幅回落,但企业所得税增收明显,1-5月增长55.3%,比重逐渐扩大,有利于我省财政收入基础不断夯实。
企业效益增速下滑。1-4月,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的增速均连续下滑,且三个指标的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降低5个、4.2个、6.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1-3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4.5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人均消费性支出2921.3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9.72元,增长24.5%;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035.98元,增长21.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和消费支出增速均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上半年民营企业领跑河南出口增长
2011年,河南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培育扩大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1-5月,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六大高成长性产业高速增长,增速达24.4%;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强化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1-5月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3.3%。
民间投资增长贡献率提高。1-5月全省民间投资完成3990.70亿元,同比增长28.9%。1-5月份民间投资占投资的比重为76.9%,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75.1%。
非公有制企业和高技术产业高速增长。1-5月,非公有制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0.0%、29.2%,增速分别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个、11.9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领跑出口增长。1-5月,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比重分别为28.8%、25.4%、45.8%,出口增量占全省增量分别为31.5%、23.1%和45.4%。尤其民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将进一半,且民营企业出口占比和出口增量均占首位。
【问题】
●发展增速中部最慢
今年首季度,中部六省共计实现GDP总值20059.2万亿,占全国首季度GDP总量的20.8%;整体增长势头强劲,平均增速达到1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7%)3.2个百分点,好于全国“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
但在这份“成绩单”中,作为中部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河南表现不够显眼,主要是发展增速相对较慢。首先是GDP增速中部倒数第一。一季度,河南省GDP增速为10.8%,同比降低4.9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平均增速低2.1个百分点;而湖北、湖南、安徽、山西GDP增速分别为14.4%、13.9%、13.8%、13%、12.8%,分别比河南高3.6个、3.1个、3.0个、2.2个和2.0个百分点。
二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中部倒数第一。1-4月,河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17.1%,比中部地区平均增速(19.6%)低4.2个百分点,说明复杂的经济运行环境对河南产业结构和企业经营影响相对更大。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中部倒数第二。1-4月,河南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29%,比中部地区平均增速(30.5%)低1.5个百分点,很大程度是由于河南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基数较大的原因,但也反映了河南相对中部其他省份发展后劲还不够足。四是河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中部倒数第一,1-4月,河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速27.7%,比中部地区平均增速(38.2%)低1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33.4%)低5.7个百分点,说明河南经济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较差。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银行信贷集中向优质项目、大企业、大行业集中,对于私营和中小企业带快和资金使用形成挤压,使这些市场主体陷入了高成本(价格上涨)、高风险(融资难)和高门槛(市场准入难)的窘境。
另一方面,自筹资金困难重重,民家借贷秩序混乱,监管缺失,风险大麻烦多。由于利率上升,企业从其他渠道拆借资金,不仅增加了难度,而且增加了拆借成本。
●八大类商品全面上涨 预计今年河南CPI上涨5.8%
1-5月份,河南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5.6%,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从八大类别看,价格指数呈全面上涨趋势,尤其是食品类和居住类,涨幅分别达到10.7%和8.6%,成为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两个主要因素。
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看,前期积累的大量流动性的消化仍需一个过程;工资上涨将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传导,成本推进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预计下半年河南通胀压力继续加大,但物价走势总体可控。下半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物价上涨压力还很大,但物价走势总体可控,预计2011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8%左右。
年河南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省社科院分析称,河南经济正在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形势,经济增速放缓与物价上涨过快并行,宏观经济政策的难度空前增加。下半年,河南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转好,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有望实现稳步回升,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物价水平得到初步控制,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改善,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通过河南省宏观经济数量预测模型并结合各类影响变量的定性评估,预计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6%,增速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4.5%、17%、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8;出口预计增加48%,进口预计增加55%。
【建议】
●各部门做好中原经济区政策对口衔接
下半年,国务院批准关于中原经济区建和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性文件将予出台,全省上下要做好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政策的衔接和落实工作。
第一, 立足省情创造性地推进国家支持政策的衔接和落实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和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关政策,尤其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先行先试”政策,加强调研,掌握情况,把握情况,把握政策需求,做好对口衔接,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进行衔接和沟通,力争在各领域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细化政策措施,把国家支持政策利好因素用足,使具体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各部门要在吃透国家有关支持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出台适合省情的具体措施意见,创造性的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尽快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先行先试”政策方面,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经验;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协调机制,整合各项政策措施间的协同性和统一性,避免政策冲突和政策忙点,在落实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政策上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
第二, 深入开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方位宣传推展活动。抓住国家出台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意见与政策措施的重要机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中原经济区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支持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成立上升、负担加重、创新不足等突出问题,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创新政策措施,多策并举纾解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
第一, 重点支持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对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对产业链关键性企业、高科技类企业、新兴产业企业以及“小巨人”企业,在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市场开拓、服务体系等领域,从土地、信贷、财税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第二, 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水平。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产业分工合作网络,支持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延伸资金链、产业链和技术链,带动中小企业提高配套能力。
第三, 政银企三方联手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发展产业金融联盟、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互动性信用担保机构等,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中中期票据、集合信托计划、集合短期融资券等,完善上市后备企业培养体系,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步伐。
第四, 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体系建设。推进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网络,鼓励建设专业技术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鼓励各地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发展一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第五, 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建成覆盖全省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为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市场开拓、产品宣传、网络推广等方面提供优势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 推动项目落地、达产、增效
面对国内国内外需求疲软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双重影响,要强力推动更多项目落地、达产和增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 要强力抢劫已经签约项目尽快落地。
第二, 要强力支持更多在建项目达产。
第三, 要强力促进更多重点项目增效。
● 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新性新产业
庞大的传统产业既是河南工业的比较优势,也是结构调整的难题。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选择以下领域:
第一, 依托装备制造业优势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第二, 依托代工产业优势发展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
第三, 依托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发展合金新材料产业。
第四, 依托汽车及配件产业基础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