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动力--国企改革发展(融合篇)

李志豹 | 2011-07-08 09:59 796

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中,公有制经济多指以国企形式存在的国有经济,私人经济则是以民营企业形式存在的民营经济。经济学家晓亮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组成一个企业集团,这种形式总体来说就是混合所有制了,但他下面的财产还是清晰的。

  混合所有制:中国企业改革新目标

  本报记者 李志豹/文

  “‘十二五’期间,所有国有独资企业将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这是陕西、甘肃等省份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定下的国企改革目标之一。为保障目标的完成,国有独资企业推出优良资产,积极引入战略合作者和民间资本,加快产权多元化改革,将得到政策的极大鼓励。

  推荐阅读

  作为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所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制成功实现了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在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这一所有制形式在各地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据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延续确立了“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战略目标。

  “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主体。”经济分析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现在这一主体地位仍然不断强化,并且其正迎来混合所有制的“十二五”改革攻坚期。

  并存到混合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有制和国有制同市场经济是难于结合的。改革开放后,各方面都在努力寻找能同市场经济结合的公有制和国有制的实现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公有制包括国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这一公有制实现形式即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既是一种社会经济成分,又是一种企业资本组织形式,既包括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行为。

  与之对应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的资本联合、融合或参股而形成的经济成分。一般采取股份制的资本组织方式。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结构性变迁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此时,允许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联合经营首次被提出来。“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在政策上首次打破了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在经营层次上泾渭分明的界限,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紧接着,各种所有制经济在产权层次之间的界限也被打破。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

  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混合所有”的字样,但仅仅还认为是一种新的“财产所有结构”,而没有确认其为一种所有制形式。

  真正确认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所有制形式的转折点发生在十五大。

  1997年,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里由“混合所有”上升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正式确认了这种经济的公有制性质。

  随后,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2002年党的十六大更明确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要求就是“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十六大报告中得以体现。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国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曾参加了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起草工作的张卓元认为,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论断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新突破,它为国企改革确定了突破性的战略目标,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趋势。

  之后,在混合所有制得到明确及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始实现快速发展。

  燎原之势

  与甘肃、陕西相比,湖北省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记者了解到,截止到2010年底,湖北大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已达到97.2%。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联营经济等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

  200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占到当时全国总体经济的40%。

  同一年的调查显示,在3117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占1273家,比重为40.8%。其中,在2696家国有绝对控股企业中,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占881家,比重为32.7%。

  调查显示,截至2003年6月底,全国4311家重点企业注册资本金合计26009亿元。其中,国家投入资本达到18940亿元,包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外商资本在内的其他各类资本为7069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72.8%和27.2%。“一股”独占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变。

  然而,单一资本结构企业仍占多数。在全国四千多家重点企业当中,资本结构体现为单一类型的企业共有2395家。其中,单一国家资本企业1490家,单一集体资本企业78家,单一法人资本企业499家,单一个人资本企业293家,单一外商资本企业35家。企业原来单一封闭的产权结构仍未完全打破,既不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混合所有制尤其是其中的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以其完备的企业治理结构、健全的运行机制,合理的资产负债比例,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逐渐成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

  在明确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后,股份制这一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得到迅速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逐渐成为大中型企业的主要形式。

  以浙江省为例。从2000年到2006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属于混合经济的9000多户,产值近5000亿元,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总数的50%。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值、增加值等多项指标,均已超过国有、集体、私营等其他所有制企业,名列第一。

  截至2009年末的数据显示,陕西省国资委监管的24户企业中,包括集团公司和下属企业在内共552户,混合所有制企业达186户,占到33.4%;和非公经济实体、央企以及省外企业实现项目合作50多个;通过上市、项目合作等引进资金约260亿元。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中,由于其具有经营理念灵活、运行机制便利、发展模式多样等鲜明特点,已迅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壮大为时代的经济增长亮点。

  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占到我国总体经济的比例已经由2003年的四成上升到六成以上。

  和谐共进

  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难题。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我国最终选择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并确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早在2006年,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表示,“从长远来看国进民退绝非一种态势,中国经济应该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并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国有资产不断增值,除了极少数行业是国家独资和控股以外,混合所有制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体,它是指由公有资本(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与非公有制资本(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共同参股组建而成的新型企业形式。混合所有制企业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主体的占主导力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第二类是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单一所有制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有其明显的弊端。前者的观念陈旧、竞争意识差、缺乏危机感、办事程序复杂、容易丧失机遇等往往造成企业的停滞不前或者经营困难,而后者制度不健全、主观意志浓、老板说了算的家族式管理也容易限制企业做大做强。

  “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打破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建立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个人资本在内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资本的价值最大化。”陕西医药集团副总经理李西乾表示。

  成立于2006年的陕西医药集团,其前身是陕西省医药管理局,后来改为陕西省医药总公司,不断由行政单位逐步转化,由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转为管理企业的产权,在其引领下,一大批医药企业实现了成功改制。

  实践证明,国有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它性质的资本融合,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推动其在产权多元化基础上,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有利于国有产权的流动、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有利于凝聚更多的社会资本,有效放大公有资本对其他资本的辐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李西乾认为,打破单一的所有制形式,还有利于打破单一的主业经营形式,建立多元化的综合业务模式,形成多业支撑,从多方面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对民间资本开放的领域以及民间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所占股权比例等仍然需要更加宽松的政策。”谈到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前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前述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创造民企与国企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尤其是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职工的参与、职工观念及身份的转变是必须予以考虑的。”这一点做不好的话,也会带来严重后果。“通钢事件”即是前车之鉴。

  2009年7月24日,通钢集团股权调整引发群体性事件,通钢老总被工人打死,酿成惨剧。

  通钢悲剧发生的直接诱因是职工反对建龙集团控股通化钢铁。而这一事件也警示国企重组过程中职工参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同样是发生在钢铁行业,日照钢铁对央企地方公司的托管重组则高明的多。今年2月日照钢铁受托管理五矿营口中板有限责任公司之后,日照钢铁又于4月底以近19.74亿元人民币对价,收购营口中板39.96%的股份,从而成为营口中板第二大股东。

  五矿营板是一家有30余年中厚板生产历史的钢铁企业,中厚板产能达到300万吨。然而金融危机后,五矿营板一直亏损。

  为扭转这种亏损的局面,该企业曾找寻多家国企、民企进行合作。日照钢铁为了让改革得到职工的支持,进行了统一收入标准等一系列调整。自日钢进驻后,五矿营板已从4月开始实现扭亏为盈。

  “混合所有制既能使国有企业摆脱传统经营模式,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也能使民营企业获得更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而加快做大做强。”上述人士说,国有与民营的融合既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稳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资本集中:挖掘价值链潜能

  本报记者 刘成昆/文

  “通过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可以减少内耗、优化布局、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提高竞争能力;集中人才和资源,提高创新能力;集中资本、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投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提高扩张能力;形成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对外谈判能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廖明向记者阐述了企业兼并重组的四大优势。

  价值链到产权链的合作

  目前,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相互参股、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大量出现。国有大企业发挥产业价值链条的重要带动作用,通过提供平台,整合资源,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技术、资本、规模和人才的优势与私营企业机制灵活、风险意识强的特点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将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实力。

  “十二五”伊始,国资委再次强调要提高行业集中度,在100多家中央企业中,要出现几十家世界一流企业。这种做法从一方面来说,是适应我国当前的央企兼并重组的形势;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对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就我国当前企业现状而言,较理想的方式就是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去进行兼并重组,如果不能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并购,提高买方有效的并购能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不仅速度慢,反而会加剧过剩格局。

  资本密集行业的并购,并非单纯的国企收购国企,而是一种双向行为。大国企收购兼并小的私企,大的私企收购兼并小的国企,这是一个资本集中、行业集中趋势的体现。在各个行业,兼并、强强联合已经成了趋势,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国企优势并购

  2009年,中国化工以整体收购或参股控股的方式收编了昌邑石化、济南长城炼油厂、济南蓝星石化、正和集团、大王华星、青岛安邦等6家山东地炼,其一次炼油能力达到了1700万吨/年,并通过与日升投资公司合作,扩至山东地炼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

  今年7月,中石油也与山东省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并有意并购山东最大的地炼东明石化。

  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这些行业走向集中是势所必然。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央企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05—2010年,央企资产总额由10.5万亿元增长到24.3万亿元,年均增长18.2%;营业收入由6.79万亿元增加到16.7万亿元,年均增长19.7%;实现净利润由4642.7亿元增加到8489.8亿元,年均增长12.8%;上缴税金由5779.9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年均增长17.6%。国企的成长,为其收购私企创造了资本前提。

  在最近几年地方政府与央企的接触中,无论是山西这样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大省,还是像安徽这样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省份都在这次央企落户地方的浪潮中争当先锋。总体来看,央企进入地方所涉及到的大多是竞争性领域,尤其以基础设施和能源为主。而在与地方的对接中,多领域投资的特征逐渐显现。

  以山西省为例,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大省,在山西省主导的这次与央企的对接会上,央企的投资项目涉及火力发电、煤层气、煤化工、风电、医药、建材、信息、商贸流通等领域。就在今年1月份,由国药集团总公司投资8亿元人民币与山西省医药集团共同组建国药集团山西有限公司,成为山西与央企全面合作后的第一个落地项目。

  在贵州省与央企的签约项目中,涉及农林牧渔、矿产品深加工、制造业、电力、煤气、技术服务、旅游服务等多个领域。在福建宁德与央企对接项目中,央企的投资领域从过去单纯的电力行业扩展到石化、钢铁、新能源、汽车、高速公路、旅游、港口、大型围垦等多行业领域。

  私企并购也成趋势

  除国企收购私企外,私企收购国企也必然走上前台。有关专家近期提出:未来10年,我国私企收购国企将进入高潮。

  去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说,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经济、非公经济比翼齐飞,在很特殊的2009年,并不是“国进民退”。列举几个数据,工业增加值,私企是18.7%,国企是6.9%。总资产或者说资产合计,私企增20.1%,国企增14%。最重要的是利润,私企总利润增加17.4%,国企下降4.5%。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至今仍有少数人避讳“私”字,但国企比重下降了20%,说明这是一种经济规律;其次,分析国际情况,目前世界各国国企比重约为15%。其中,发达国家约10%,不发达国家约20%。而我国现有国企比重约为20%,显得过高。

  除以上因素外,适当降低国企比例有利于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财产浪费;应允许私企收购绩优国企和大型国企。不要只允许收购严重亏损的国企和中小型国企。绩优企业“货好能卖好价钱”,大型国企可以大量向社会出售股权。

  但现在,广东一家知名小家电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及周围的很多私企老板都获得了海外居留权,不少私企老板在赚了足够钱后都不愿意再做实业,而是转向做投资或离开,因为发展遇到了“天花板”。

  “玻璃门”竞争失衡隐忧

  “虽然我们企业还在继续做实业,投巨额资金进行战略转型,但做得非常艰苦。”这位负责人感叹,如今,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着“玻璃门”和“弹簧门”的现象。

  “玻璃门”是指国家虽然对民营企业出台了很多方向性的支持政策,但在实际落实中,很多政策因为缺乏细化可操作性的办法,让企业感觉始终隔着一层玻璃,能看得到政策落实后的“美好前景”却进不去。“弹簧门”则是指在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受到限制,与国有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位置,造成在竞争中想发展却被“弹出来”。

  还以钢铁业合并为例,多家国有钢铁企业面临发展困境,倒是有许多私有钢企发展迅速,私企可以重组国企,但遇到的阻力,超乎私企的想象。2005年,中国出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整饬中国一盘散沙的钢铁乱局,国有钢铁巨头们被赋予整合中小型钢厂的任务,计划到2010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的钢产量要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

  这样的政策主导下,私企收购国企不太现实,会出现国企收购私企的现象。

  根据市场机构的跟踪调查,中国企业500强前100位的名单中,民营企业数量在近几年持续下滑。在2008年到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民营企业的数量减少尤为明显。在2009年间,国有大企业(包括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的扩张速度明显大于民营大企业。

  “双赢”:国企民企平衡前进

  本报记者 原金/文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关于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进退之争”日渐激烈,进退之争显然是将两者放在了一个对立面上,而两者共赢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

  在国民经济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可以说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无论是国有企业或者是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长远来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共同发展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能够共同发展,而在于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非公36条”

  根据2008年我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相比较2004年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在企业单位数量、企业资本构成上,国有企业的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私有企业的比重是上升的。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在企业资产中,国有企业占23%,比2004年下降8.1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占28.7%,比2004年增加7.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占12.3%,比2004年增加3.3个百分点。

  在这期间,我国私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虽然第三次经济普查要等到2013年,但可以预见,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依然很高。

  其实,早在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非公经济36条”,就已经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但目前为止,这条政策执行情况不太理想。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人们担心民营资本在进入垄断行业后,会出现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相互竞争的状况,国资与民资难以实现和谐共赢。

  2010年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被业界称为“新36条”的政策在今年满一年后,收效甚微。

  全国工商联原研究室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表示:“人们现在对‘非公36条’的落实评价还不高。而目前我看到的情况,‘民间投资36条’落实情况比‘非公36条’落实情况更差。”

  “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非常关心想进入的一些重要行业,比如石油等重要矿产勘探开发,重要的资源能源海外的开发与进口,大中型水电、火电建设,城市重大公共工程建设,重要的银行、保险业务等等这些领域,至今我所看到的范围,没有看到有多少政策动静。”陈永杰说。

  当前政策虽然早已经对民营企业开放,但现实中,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还是很难进入,更不用说与国有企业相互竞争,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将国有资本同私营资本相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专家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彻底贯彻民营经济新老36条,要做强做大的不仅仅是国有企业,还有民营企业,要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起进500强。

  国企民企“对立”?

  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中,公有制经济多指以国企形式存在的国有经济,私人经济则是以民营企业形式存在的民营经济。

  在涉及到“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平等竞争”话题时,通常所指的是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平等竞争。现在比较通常的看法是,国企特别是央企,享有一定的特权,行业的垄断在加重,这种现象对民企来说会造成严重的不公平竞争。

  在这种观点之上就产生了多种主张,例如,放开行业垄断,让民企进入;拆分大型国企,减少企业垄断;把国企变成民企,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消除国企与民企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等等。但这些主张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公、私是对立的,国企和民企不能相互和谐是在市场环境下生产的。“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这两种说法就是基于这一基础之上的,也是这种对立思维方式的体现。

  在现阶段,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也就是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让国有企业吞并民营企业,而是应该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公私资本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顾问保育钧认为,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合作发展非常重要,在过去20年来,从两者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是越走越近了,并不像一些人所担心的那样势不两立,你死我活,因此不存在排他性,两者可以兼容。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原总经理孙文杰表示,社会上关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进退之争”,实际上是将国企与民企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中国经济的战略设计。在中国,“国”与“民”的利益是具有一致性的,都是代表着中国经济利益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就是要“国”进,但这个“国”字,指的是“中国的企业”,既包括国企也包括民企,二者理应同进,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改革中共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就成为企业改革的主题,但国有企业组织形式却没有实质性创新,仅借用了公司形式的外壳。民营企业同样也是如此。

  以民营企业发达著称的浙江,就面临着民营企业难以做大的难题,民营企业主倾向于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家族式企业,但这种产权结构单一的形式与现代企业产权的演进方向是相反的,所导致的就是民营企业总体上显得小、散、弱。

  在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要带头按照和谐共生的理念改革企业组织形式。对国有资本的管理,要放弃通过管企业来管资本的方式,彻底改造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的行政化管理体制。而对民间资本,则要从体制和政策上引导其联合起来,进入高门槛的行业发展。

  现有的大型国企不是拆小细分,而是走向世界市场,变成跨国公司,让出国内的空间给更多的新型企业来发展。在现阶段,国有大型企业应当帮助民企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吃掉”或挤走民营企业,可以实行自愿基础上的传、帮、带,逐步形成公私资本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表示,当前国企和民企的关系不在于谁进谁退,而是在于是否理清了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不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第二,是不是市场配置资源。当然在某些领域,极少数领域可能不需要市场配置资源,比如说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自然垄断领域等等。第三,产权保护是否有利。不在于你谁进谁退,如果产权保护是非常有利的话,一个愿卖,一个愿买,这是非常有利的。第四,是不是过分的扶大压小。要害在这几个方面,而不是说我们现在去讲国进民退对不对、应不应该。

  如何共赢

  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经济转型中的民营企业发展——2010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尽管近年来政府在改善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但目前民营企业仍然面临着外部经营环境不理想、企业融资困难大、人工成本上升较快等三大困难和挑战。

  “要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必须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北京科技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国光表示,这样做一方面能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垄断性行业的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能增强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和发展经济的活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

  经济学家晓亮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组成一个企业集团,这种形式总体来说就是混合所有制了,但他下面的财产还是清晰的。

  晓亮表示,产权清晰,组成一个集团,并不是谁吃掉谁的关系,两者联合,有利于互相学习,有利于把民营企业机制引到国有企业中。国企与民企合作还可以有多种形式,实践中可以有兼并、出卖、吸收下岗职工这些合作形式。就是说国企和民企合作,共同发展,特别是在改革问题上,应该采取多种形式。

  保育钧表示,要想共赢,第一必须解放思想,第二必须深化改革。

  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这在当前央企的兼并重组中一直得以贯彻下来,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国企和民企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产权改革的历史样本

  本报记者 李志豹/文

  为服务国企改革而生的产权交易市场,在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深化改革的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在年初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2011年要进一步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通过产权市场和证券市场,探索完善国有产权、股权流转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股权多元化,大力鼓励民间资本采用市场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

  “产权市场为各类资本参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条快捷、高效的通道。”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人士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转让国有企业产权、股权进行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推动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和增长活力。

  市场竞价改制样本

  国有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其中文化行业中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被业内奉为经典之作。

  作为全国新华书店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从2003年8月开始筹备改制事宜。

  为了能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到最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新华发行集团的主管部门决定通过在上海联交所将49%股权公开挂牌的市场化方式,通过市场竞争确定国有股权的价格,寻找最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

  2004年9月6日,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国有股东将其拥有的新华发行集团49%股权在上海联交所挂牌。挂牌期间,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TOM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宏普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三家最有能力的受让意愿人办理了受让意向登记,经过公开竞价与综合评审,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脱颖而出,以3.48亿元的受让价格成为受让人。

  新华发行集团49%股权的成功转让,是全国文化企业中通过市场竞价转让股权实现混合所有制产权改革的第一家企业,也为其他文化单位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股权转让完全采用市场手段,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招标征集合作伙伴的方式,由交易所严格按照程序,规范组织实施。”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竞买人根据出让文件提供的综合要求和评审标准,以竞买文件拟定的综合方案积极响应,最终由专家评审委员会按评审办法打分确定受让人。

  运用市场规则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不仅提高了企业改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而且扩大了出让人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范围和客观性,同时标的企业在市场中发现并增加了自己的价值。

  国务院国资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26个省市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转让国有产权921亿元,比评估结果增值143亿元,平均增值率17.8%。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公开转让国有产权531亿元,比评估结果增值56亿元,平均增值率为11.5%。

  使命的延续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有资产战略重组“抓大放小”的改革原则确定下来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产权改革阶段,这是真正开启中国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产权交易市场之所以会出现,是源自于中国国有资产结构的战略调整,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产物之一,其设计的初衷是通过“公开”与“竞争”,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另外,也是为了抑制地方政府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过度干预,企业卖出不再和政府官员的政绩挂钩,以寻求国企改革的逐步市场化发展思路。

  中国的产权交易市场从创建开始,就背负着众多使命:为全国近300万户国有企业改制、为近4万亿元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退出的资源配置工作服务等重要使命等以及承担科技体制改革、知识产权转化、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重任。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表示,“各地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市场有效地实现了买卖双方交易行为的公平合法和公开规范,维护了各方的合法权益,推动了国有产权有序流转和优化配置,保证了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产权转让的顺利推进。”

  平台的强化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建立产权流转顺畅的运行机制。

  对国有企业来说,可以在产权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利益机制作用下,完成探索完善国有产权、股权流转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股权多元化、国有资产跨区域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本的证券化率等多项改革重组目标。

  通过产权市场购买国有产权的,不仅有国内的民营企业家、原国有企业管理层、自然人,还有港资、台资和国外各类投资者,国有企业也通过产权市场收购产权做强做大。

  产权市场不仅可以帮助国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在混合所有制的进一步优化调整中,产权市场后续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

  随着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化,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有产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将逐步转让为以股权为特征的资本形态,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将主要采用股权流动重组的方式,产权市场的服务对象将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和非上市股份公司中的非公众公司,其交易方式则由国有产权的整体转让转变为混合所有制股权的随机、分散流转。

  经过多年发展,产权市场已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为了适应与满足国企改革的新要求,产权交易机构也不断进行着创新尝试,增资扩股平台、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股权交易平台应运而生。

  目前,产权市场的挂牌项目仍然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居多,民营企业及资本还不活跃。进一步鼓励民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进入交易,促进产权竞争,激活产权市场,使产权市场成为各类市场主体有序竞争、资本流动、资产重组、扩张发展的平台已经迫在眉睫。

  对此,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起来。海南省5月份颁布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进一步发展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并在政策指导、信息交流及资金扶持等方面提供帮助。

  “掘金”价值链

  本报记者 刘成昆/文

  “既需要万吨巨轮,也需要螺丝钉。”

  国企与私企的合作,在价值链条上的体现,优势更为明显。国企多集中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如石油化工、大型装备。这类企业需要更多的配套产业,在过去,国企一般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企业,以生产船舶的企业为例,这些企业既整装船舶,也会生产船舶所需的螺丝钉,效率低且成本高。导致国企效率低下。而现在,企业开始懂得将非核心业务外包。

  企业的边界

  这涉及经济学中企业的边界问题,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企业扩张会带来自身的组织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对企业家的管理才能来说,收益可能是递减的,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双重作用, 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通俗地讲,对有些企业需要收购,整合为本企业的一部分,而有些只需要保持一种合作的状态。如何决策就需要考察其成本,例如汽车生产需要轮胎,自己建设厂房,雇用工人,再加上采购原材料等因素,每条轮胎的成本可能会高于或等于外采轮胎的成本,这时车企无需收购轮胎企业,而是从专业轮胎企业购买,这最符合经济最大化原理。

  现在,除核心产业外,大型国企一般会将众多的配套产业外包。为大型国企配套的多为私企。如中国移动带动了华为等设备制造商,多普达、联芯科技等芯片及手机制造商发展。在中国移动合作的2000多家内容服务商中,私营企业占90%。

  高速铁路建设中仅为中国南车配套的私营企业就有上千家,每年的采购额多达100亿元。大型国企通过价值链合作,实现对我国私企和就业的支持。

  现代经济证明,这种方式对于企业发展是非常有益且必要的。这种大型国企与私企配合,形成完整价值链的形式,不但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加公司利润,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

  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国务院5月份发布鼓励民营资本的“新36条”之后,中石油将与私企合作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去年 8月5日,中石油与50余家浙江省大型民营企业的高层人士齐聚杭州西湖国宾馆。这其中不乏娃哈哈集团、华立集团、中控科技集团等全国知名企业,出席会议者几乎是清一色的公司掌门人。

  央企巨头中石油要与这些企业谈合作。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李新华告诉参会的私企负责人说,这次来的意图很清楚,就是寻求与大家合作。选中浙江,看上的是这里雄厚的民间资本和民企灵活的运行机制。真诚的希望能够达成合作,不管什么方式的合作都可以谈。

  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

  除了政策推动、高层重视之外,中石油更大的动力还在于自身对补充新鲜资金的渴求。经过近两年来的海外扩张、海外并购之后,中石油负债率急剧上升,资金运作面临不小压力。而下一个十年,中石油还计划拿出600亿美元用于海外扩张。

  中石油集团2009年年报显示:当年底,公司负债合计8010.72亿元,资产负债率增高至36.06%。而上年同期,负债总数为4934.73亿元,负债率为27.36%,补充更多资金需求已经非常强烈。

  与中石油缺钱现状相比,浙江民营企业有钱,并且正愁花不出去。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全省民营资本总量早已经超过万亿规模,据温州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仅温州民间资本即高达6000亿元。这些民间资本都在等待合适的机会投资,这次中石油向其伸出橄榄枝,正符合其需求。

  建设价值链

  目前,我国大企业与小企业的产业链布局相对不合理,国企相比世界上其他大企业还较为封闭,与私企交流较少。因此我国私企为国企和其他大企业配套的也就较少,私企多生产最终产品,而非配套产品。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生产最终产品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不足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被纳入为大企业配套生产的轨道,在日本,这个比例达到65%。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就将大量的配套产业从产业龙头的主体上剥离,交给社会上的中下游环节。日本汽车配件的外购率达到了80%;在韩国,占企业总数85%的中小企业是为占企业总数15%的产业“龙头”配套。

  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将全球变成了自己的配套基地,用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配套产品实现了自己的产业升级。

  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生产最终产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小而全”、重复建设、水平落后。实际上,国际市场跨国公司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背后中小企业的竞争。

  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远未在生产环节上体现。一些本可以将配套部分交给别人的企业“上下游通吃”,自己建起“大而全”、“小而全”的小王国;一些企业固守“宁当鸡头,不为凤尾”的传统观念,不愿加入社会化大生产的洪流中;一些企业经营者只想挣身边的小钱,不愿意走出去给外地龙头配套……

  “国企多属大型企业,这些大型企业与众多的小型企业的相互合作,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江苏一私企老板曾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发展的秘诀就是盯住一家大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这是一家国内大型陆地起重设备公司,主要市场在北方。国家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政策出台,重点建设北方港口,激发了这家公司向港口起重设备进军的意愿,也正在积极寻找合作伙伴。通过努力,我们顺利入选,如今这家大公司只要有涉及到我们的产品,都会优先向我们采购,让公司销量迅速提升一个档次。”

  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往往并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为大企业做配套服务。

  现在,发电设备、重型机械、汽车、重型机床、石油石化装备、煤矿综合开采设备、农业机械、重载铁路货车、燃气动力装置和食品加工等都在构建配套产业链,培育、壮大上下游联系紧密的产业集群。大企业把非核心生产机构剥离,集中力量做精做强主业,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其战略重组和产业分工,从而实现双赢多赢。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长久动力

  本报记者 裴泳翔 实习生 袁荃荃/文

  诞生7年,资产规模从100多亿元,跃增到1500多亿元;营业额从30多亿元,跳涨至1300多亿元;融合200家中小民营企业,结束行业无序竞争乱象;玻璃纤维产能世界第一,水泥产能世界第三,石膏板产能及品牌亚洲第一……

  这就是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建材),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来所创造的业绩。中国建材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见证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活力;证明了混合所有制对国企改革所具的方向意义。

  混合所有制经济:

  历史趋势

  “‘十二五’期间,所有国有独资企业将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这是陕西、甘肃等省份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定下的国企改革目标之一。据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陆续确立了“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战略目标。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始,我国就把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一条方针确定下来;党的十七大报告再一次重申“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随着“十二五” 规划的开展,国有企业改革该怎样保持强大活力?混合所有制作为一种具有科学而富有效率的企业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优势互补的企业制度,被人们投以更多的期待。

  多年前,经济学界便提出:应当按照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以形成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长久动力。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媒体公开指出:“除了极少数行业是国家独资和控股以外,混合所有制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通常我们认为,它就是指在同一经济组织中,不同的产权主体多元投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

  它最初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在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终于难以为继的时候开始崭露头角并发挥作用的。法国经济学家让·拉费、雅克·勒卡莱在其合著《混合经济》中指出:“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整个国民经济都变成了混合经济,以至看来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制度。混合经济的根本思想,就是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及其计划机制实施市场调控和监督,从而对市场缺陷进行纠正和救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也表示,“看不见的手”虽然是一个有价值的见解,但是经过思考和两个世纪的经验之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学说的局限性。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混合经济是一种非常智慧的经济形式。

  恩格斯曾说,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实行社会占有所有生产资料,只有在实现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成为可能,才成为历史的必然。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性质决定了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存在,不可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

  显然,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一种我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形式而被鼓励和发展壮大,是有着理论依据和历史镜鉴的。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本质:

  优势嫁接

  所有制经济走向融合是由其自身的利弊所决定的。

  公有制经济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优势主要体现在:产权主体是国家,资本实力雄厚,发展目标一般具有战略性,团队凝聚力强,以全社会的整体长远利益为出发点,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注重追求社会效益。但公有制经济在实践中也有自身的劣势:产权主体抽象、产权不明晰,生产资料名义上是全体公民共有,实际上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属于自己,在这一点上公与私的矛盾很难处理,大锅里的“饭”人人都想吃,但“做饭”的时候都没了奉献精神,消极怠工、瘦公肥私的现象难以避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另外,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往往船大难掉头,机制不够灵活,也不宜于管理。

  私有制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产权明晰,产权主体对财产有很高的关切度;由于利益机制是私有制经济的惟一导向机制,所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惟一目标,可内生出极高的积极性、巨大的动力和很强的竞争力。另外,私有经济对市场反应灵敏,经营灵活,自我调试快。但它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能,容易出现不惜违背道德、违反法律、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的现象,包括完全不顾及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道德血液的浓度难以保证等等。

  相比较,混合所有制经济突破了单一所有制的局限,实现了公有和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所有制的优势嫁接,同时抵消了各自的劣势,是一种功能优势互补的最适宜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制度。在混合经济条件下,国家根据企业的性质,可依据具体情况实行控股经营或参股经营。无论股份比例的大小,国家与普通投资人一样可享受平等的权利,真正实现了财产组织的社会化、产权结构多元化、企业财产法人化、出资者责权有限化、管理制度科学化。

  混合所有制的效果:

  转型升级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并不乏实践混合所有制的成功经验。中国建材创造的混合所有制成功经验,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益参照,混合所有制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

  水泥是中国建材的第一主业。2006年,我国水泥市场还处于“小、散、乱”的无序竞争格局:全国约有5000多家水泥企业,但行业前十大企业,总产量仅占全国的15%左右,这与发达国家60%的数字形成鲜明对比。众多中小企业无序竞争,纷纷开打价格战,最终使国内水泥价格远远低于国外,国内水泥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状态。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建材以资本参股的方式,成功重组180家中小型私有水泥企业。到2010年,中国建材的水泥产能一下由5年前的1100万吨跳升至2亿吨,大大提高了我国水泥产业的行业集中度,消除了该行业竞争乱象,带动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过去5年来,中国建材四大业务模块,共消纳工业废弃物8300万吨,节电110亿度,节煤3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50万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效益。

  中国建材混合所有制实践还成功地突破非公经济融资成功率偏低、资金和人才匮乏、抗风险能力弱等困境,大力拓展金融市场,先是让股份公司海外上市,四次发行股票;以集团总部名义为水泥、玻纤等产业模块多次进行权益融资;5年间,直接融资超过150亿元,极大地弥补了原来200多家民营企业的资本短板,实实在在地帮助这些企业突破了融资瓶颈,提升了公有经济和集团事业的凝聚力,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混合所有制的关键:

  产权改革

  混合所有制经济也不是“一合就灵”,也有其“合”的规律。从中建材混合所有制的摸索来看,有些规律值得重视:

  明确经济适用领域,是建设混合所有制的战略前提。中国建材以少量的国有资本撬动大量的非公资本,形成了以公有资本为主体,以非公资本为辅的资本联盟,使行业形成既有宏观引导又有充分自由的共生空间,带动了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同时也极大地开发了市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学理顺权益比例,是建设混合所有制的灵魂。混合所有制从资本属性上说,是一种公私联盟的股份制。中国建材提出“股份正三七开”、“融资义务倒三七开”的权益分配方案。正因有了权益比率的安排,非公资本才能被引入到了中国建材这家央企的内部,并与国有资本融为一体,竭尽全力地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精密设计治理结构,是建设混合所有制的护身铠甲。由于股份复杂,国有资本只是相对控股,所以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内,“决策——成本——利润”就成为众多股份关注的焦点。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极有可能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彻底崩盘”的现象。中国建材设计了董事会和“决策、成本、利润三大中心”并以数字化透明管理的办法,及时、准确地维护各类股东的权益,使企业免受“利益分配”和“市场盲区”的双重伤害。

  善于运用金融创新,是建设混合所有制的核心动力。中国建材设计有“倒三七开”的“金融磁石”,成立了专门的股份公司作为融资模块,极大地支持了原来200家私人企业的跨越式大发展。

  善于吸纳人才技术,是建设混合所有制的先进工具。中国建材对于国内人才建立了严格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使200个私人股东变成了兢兢业业的职业经理人。拥有13家科研院所和1万名科研人员,并在主业领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对于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能将核心技术成功引入国内,为国内生产服务。

  事实证明,混合所有制已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具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多元化混合性质,使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混合所有制既能使国有企业摆脱传统经营模式,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也能使民营企业获得更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而加快做大做强。

  展望神州大地,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燎原之势。努力寻求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产权结构,已成为我们强国的巨大动力。只要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审慎地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步伐,中国经济和国企改革就有望获得更大的突破。

  混合所有制实现共赢

  专访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韩保江

  本报记者 王敏/文

  “这些年国企的快速发展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密切相关。”7月6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韩保江表示,“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借助‘股份制的路径’,实现职工持股、居民持股、知识产权入股、管理能力入股,促进‘知、劳、资一体化’,‘内在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而‘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

  提出及演变

  《中国企业报》:“混合所有制”的提法可能对经济学界来说并不陌生,但很多人还是对其并不太熟悉,一般来说应该怎样来理解它呢?

  韩保江:一般意义上来讲,“混合经济”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同时,政府必须根据市场情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保证经济的均衡增长。

  对中国来说,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双重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这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人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多种资本融合一体的股份制经济”一起构成的双重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不仅为各种经济成分的平等存在、互相补充、互相竞争提供了制度空间,而且为各种经济成分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搭建了基本经济制度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需要进一步发展,但各自的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本着“提高控制力”和“不与民争利”的原则,主要进行布局和结构上的战略性调整,缩短战线、着眼质量、抓大放小,进一步提高控制力和公共服务能力。非公有制经济则主要是着眼发展竞争性产业,努力贴近市场,不断提高满足多样化需求和市场竞争能力。

  《中国企业报》:十六大报告提出:“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部分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要把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这里的“统一”,是有了“混合”的思想吗?

  韩保江:可以这么说。改革开放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92年,中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成了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其中一个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企业报》: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不是对混合所有制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韩保江:是的。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味着中国国企改革终于触及产权体制改革的核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重申十六大关于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观点的基础上,第一次鲜明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对我们党以往有关论述的继承和发展,是探索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有效形式的成果,反映了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上的深化。

  混合所有制是“公”是“私”

  《中国企业报》:曾经有种疑问,股份制经济到底应该姓“公”还是姓“私”呢?

  韩保江:现在看来,这种疑问已经不是疑问。但在当时,“股份制”、“混合经济”并不能为人们所了解和接受的时候,质疑就在所难免。

  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为载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理所当然应该姓“公”,并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关于股份制的“公有性”,老祖宗早就鲜明地指出:“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

  对当时出现的工人合作工厂,老祖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应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股份制经济,由于无论是国家和集体控股或参股,还是广大股民利用自己的积蓄或者私营企业主利用合法经营获得的积累而参与的股份投资,所形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股份公司相比,其“公有性”就更加明显。

  《中国企业报》:混合所有制在实际中起到了活跃经济、提高效率的作用了吗?

  韩保江:应该说这些年国企的快速发展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密切相关。

  与生产社会化程度相适应的财产组织形式,对于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借助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财产组织形式,实现国有与私有、集体所有与私有、国内资本与外国资本、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相互结合、互相参股、互相渗透、混合生长,形成的这种“内在兼容”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不仅有利于各种物质资本的有机结合,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促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优势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有利于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的内在统一。

  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借助“股份制的路径”,实现职工持股、居民持股、知识产权入股、管理能力入股,促进“知、劳、资一体化”,“内在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而“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混合所有制是开放型经济

  《中国企业报》: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混合所有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您认为它的“开放性”表现在哪里呢?

  韩保江: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其“开放式”的社会融资机制,取代“业主制”私人企业和“独资制”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封闭式”的融资机制,有力地克服了“封闭融资、自我积累、贷款扩张”不能适应市场扩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企业发展“窠臼”,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扩张,而且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与私人企业靠自己投资和自我积累,国有企业靠国家投资和自我积累,集体企业靠集体投资和自我积累相比,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融资没有“身份限制”,摆脱了“投资能力和积累能力”的束缚,把蕴藏在社会中大量的闲置资本为我所用,这就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有所作为提供了“广阔天地”。

  对股份制的这种好处,老祖宗曾经给予高度评价:“积累,即由圆形运动变为螺旋形运动再生产所引起的资本的逐渐增大,同仅仅要求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的集中比较起来,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对于随后股份制扩展到其他工业部门时,老祖宗又指出:在工业上运用股份公司的形式,“不仅成为社会积累的新的强有力的杠杆”,而且“它们是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

  《中国企业报》: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说让“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了可实现的具体载体,也就意味着中国国企改革终于触及产权体制改革的核心。

  韩保江:我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设,克服了私人企业的“家族管理”和国有和集体企业“政企不分”而导致“治理能力不足”的弊端,实现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最稀缺资源”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了企业治理效率,使企业得以健康发展。

  从现实经济生活来看,一方面,民营企业逐渐走过了靠胆量、靠经验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并积累相当的财富,但是由于自身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不足,民营企业很难持续发展,有的企业即使雇佣了一些训练有素的经营管理者,但仍然摆脱不了“无限责任”和家族式的干预,进而无法有效调动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的热情。应该说,以有限责任、“两权分离”和规范的“委托代理关系”为根本特征的股份制企业,可以有效调动所有者和经营者两方面积极性。

  另一方面,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缺陷就更明显,不仅它们的所有权主体的权责利都不明确、政出多门,而且其经营权主体也具有相当强的“行政色彩”。所以国有和集体企业内部更难实现“物尽其用和人尽其才”。从根本上对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克服国有股和集体股一股独大的弊端,让有能力的经营者治理企业,才能保证国有资产和集体财产的保值增值。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三年行动步入收官年 国企改革靶向攻关

2022-01-18 12:35
7442

刘鹤的国企改革行动纲领

2018-10-10 22:37
2304

瞄准国企改革机遇 多家基金布局相关ETF

2018-09-25 10:16
20864

农产品和国企改革主题迎机遇

2018-03-26 11:55
3631

山西转型破解“一煤独大” 国企改革成关键

2018-02-02 11:19
4202

人民日报海外版:国企改革提振中国经济预期

2017-10-10 13:13
2634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