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告别从紧 回归稳健
下半年货币政策是延续从紧,还是有所松动,始终是大家最为关注的焦点。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师龚方雄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更是认为紧缩政策即将结束。
下半年货币政策是延续从紧,还是有所松动,始终是大家最为关注的焦点。从近期决策层的表态,以及央行的举措来看,实施了半年的货币从紧,将回归真正的稳健。
6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伦敦向外界表示,今年维持通胀在4%以下有一定困难,但应可以控制在5%以下。
由于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尽管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1年货币政策基调是“稳健”,但实际上,今年上半年,与2008年上半年从紧货币政策时期相比,已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说货币政策上半年是从紧,那下半年应该"稳"字当先。”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认为。
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师龚方雄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更是认为紧缩政策即将结束。
现在,决策层对CPI上涨容忍度的提升,可以说为货币松动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市场普遍预期6月份加息靴子始终没有落下的原因。
《投资者报》在6月20日的《央行的货币政策困局》一文中表示,6月是否加息将是下一步货币政策的风向标。现在看来,下半年从紧货币有所松动完全可以期待。
央行操作生变
作为最能体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的市场化方式,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的操作自然引人注目。
据统计,6月份央票及正回购资金到期量高达6010亿元,但央票发行仅920亿元,加上正回购操作1100亿元,央行当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净投放资金近4000亿元。
在央行净回笼货币时期,央票单次发行规模动辄上千亿元;但整个6月份,央票基本呈地量发行,甚至取消了6月23日的例行发行。
“央票连续几周地量发行,表明央行考虑到当前资金紧张状况,公开市场将以资金净投放为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此前从紧的货币调控将趋于审慎稳健。
今年上半年,通胀压力一直居高不下,CPI指标逐月攀高,这令央行在执行稳健货币政策时,实质上日渐偏向于紧缩,一度使得市场资金异常紧张。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两周期限6月23日达到9%以上,创下Shibor有史以来的最高利率水平。而在两个月前,该期限利率水平还在3%左右。
之前老是担忧市场的流动性泛滥,但紧缩之下,一下子又“冷”到如此地步,显然也是各方无法承受的。下半年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弦易辙,但由过度紧缩回归正常的稳健,则是必然之举。央行6月份,特别是后半个月在公开市场的表现,已然露出此种迹象。
通胀容忍提高
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日益收紧,显然与通胀有莫大的关系。毕竟,温总理在两会上发过话,要控制住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
这也是此轮货币从紧的动力发源地。不过,现在这个从紧的基础,已在逐渐松动。
6月27日,在英国伦敦,温总理通过香港电视广播公司(TVB)对海外华人发表讲话时称,要将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以下仍有难度,但控制在5%以下是有可能的。
由4%到5%,尽管只是一个百分点的变化,但对缓解货币紧缩抗通胀的压力,却是意义重大。
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宏观与策略分析师徐彪认为,在银行准备金率和基准存贷款利率分别上调了12次和4次之后,国内通胀的形势有所改善,决策层首次公开明确表示放宽控制通胀目标,这为货币政策的松动腾出了空间。
同时,《投资者报》也认为,紧缩本是专门针对通胀而来,既然通胀得到控制,并且决策层对通胀容忍度也在提高,那么货币从紧就应该有所松动。毕竟,这种一刀切的货币从紧在抗通胀的同时,也在令实体经济承受缺氧之痛。
经济放缓求解
实际上,在抗通胀为首要任务的政策基调之下,中国实体经济能扛多久,是一件很不明确的事情。
7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最新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显示, 6月PMI仅为50.9,较上月继续回落并创十个月以来新低。偏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制造业领域的扩张几近停滞。
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逼迫决策层不得不考虑调整政策的主基调。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焦瑾璞在接受路透社专访时表示,下半年稳定经济可能成为政策的主基调。这意味着,抗通胀将让位于稳增长,紧缩政策或将提前放松。
焦瑾璞认为,目前不光是中小企业普遍感受到资金链偏紧,金融机构也是头寸偏紧,收紧的银根不可能一直绷着,货币紧缩会迫于现实的压力有所放松。
6月初,银监会曾下发一份名为《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的文件,主要强调对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就下调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提高不良贷款率容忍度等方面予以明晰。对此,郭田勇认为,银监会新政虽然主要针对中小企业,但此刻鼓励银行放贷,还是说明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有松动的迹象。
接受《投资者报》采访的专家均认为,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下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发生调整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