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全面提速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全面提速 《报告》显示,企业在社会责任实践中越来越重视将社会责任与企业日常营运相结合。大多数参评企业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还没有将社会责任融入到战略制定、组织治理、日常运营、监督考核中。
《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基准报告》表明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全面提速
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导向更加明确,社会责任发展全面提速。2010年,中国企业发布706份社会责任报告,在2009年井喷式增长的基础上,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这是6月15日,记者从第6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获悉的。
论坛同期发布的由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WTO经济导刊》等合作完成的第4份《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基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还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存在一定差异,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水平最高。
2010年11月,酝酿已久的全球社会责任标准体系ISO26000社会责任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第一次将全球范围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进行系统总结,除了明确社会责任主体和社会责任概念外,它还明确了一个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履行社会责任的7大原则(担责、透明度、道德行为、尊重利益相关方利益、尊重法律规范、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履行社会责任的7大核心主题(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等,并提供了将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的操作指南。这些对一个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方面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报告》显示,企业在社会责任实践中越来越重视将社会责任与企业日常营运相结合。在继续推动对社区、社会组织、政府的利益相关方履行责任的同时,对员工、客户、供应商等直接利益相关方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而且,“责任竞争力”理念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应用。一些企业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与环境、社会问题解决结合起来,开始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同步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领袖型(大)企业在社会责任各个领域的表现均要好于成长性(中小)企业。4年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在参与评估的企业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27%上升到2010年的42.5%,显示出中小企业对社会责任实践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报告》同时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与治理得分率不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得分最低。这表明参评企业与社会责任实践发展不同步,社会责任管理相对落后。大多数参评企业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还没有将社会责任融入到战略制定、组织治理、日常运营、监督考核中。
那么,如何使社会责任战略与治理更加贴合企业实际?与会专家建议说,企业应建立健全利益相关方的管理体系,在重视利益相关方的同时,积极提升对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履责水平。如:加大向客户提供产品、服务、信息渠道的建设和研发新产品,引导客户可持续消费;引导员工合理规划薪酬,积极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在供应商责任方面,适当分摊供应商参与社会责任审核认证所增加的成本,主动采取措施,帮助供应商提高社会责任水平,为行业内供应链社会责任水平提高贡献经验。在环境责任方面,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系统性规划,包括制定相关制度,组织员工做相应的培训,增加环保项目的投入,加大技术创新,使企业与周边环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副局长楚序平认为,2010年我国一些标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可以概括为: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价值、保障价值、环境价值、发展价值、公益价值5个方面价值。在为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价值方面,楚序平举例说,“十一五”期间,央企累计投入节能减排资金达到3486亿元,这些资金重点用于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工程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节能减排重大科技成果,淘汰关停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到2010年底,央企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3%,5年累计节能1.7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节能量的27.8%。供电煤耗、吨钢综合能耗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企业节能减排的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鄂德峰称,企业应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地整合企业的成功经验和优势资源,持续改进社会责任的绩效,通过一致的责任理念和创新型的行动模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