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化力量

贾晶晶 | 2011-06-28 10:13 903

天津石化千万吨炼油夜景  突然袭来的金融危机让欧美银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也引发了欧美政府新一轮“国有化”举措。但是,这种类

天津石化千万吨炼油夜景

  突然袭来的金融危机让欧美银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也引发了欧美政府新一轮“国有化”举措。但是,这种类似“亡羊补牢”的救市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金融业的倒塌,但却无法抚平经济危机践踏过的伤痕。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美国因金融危机而倒闭的银行已经超过300家。欧美各国政府也纷纷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而更可怕的是,“经济会回退到上世纪全球经济大萧条时代”的悲观情绪已经无法遏制地在欧美蔓延,对政府监管不力的抱怨之声不绝于耳。

  当经济危机肆意吞噬全球财富的同时,金融界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非要等到危机到来时才救市?如果一切从头再来,政府会不会加强监管而阻止此类危机出现?

  不过,这个问题恐怕连欧美政府也很难回答。当“自由”被无限放任到失控的程度时,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于市场那只“无形的手”在方向上进行矫正时,到底会面临怎样的无奈和艰难,恐怕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

  “无形手”变“无形刀”

  众所周知,美国金融危机是由于房地产业的次级贷款所致。大量的贷款者因为无法还贷而导致银行不堪重负,加之各层级的金融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金融危机很快就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虽然各个国家都受到了此次危机的影响,但是尤以欧美等国所受打击最为严重。

  有观点认为,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表明昔日被奉行为全球样本的英美经济模式面临死结。这一说法虽然过于夸张,但仔细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动因,就会发现,这次金融危机,虽然有其偶然性,但是危机的形成,却有其必然性。而英美经济模式的特点及这一特点所带来的理念氛围,都或多或少地成为了这次经济危机的催化剂。

  英美发展模式起源英国,兴盛于美国。多年来,英美经济模式一直不断演化,先后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三个时期。最早的英美经济模式以古典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自然秩序”思想为指导,强调市场机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看不见的手”,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成为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进入20世纪30年代,自由化的经济造成了欧美经济的大萧条而被迫废止,而随后奉行的凯恩斯主义则因过于强调政府干预,也在20世纪70年代因造成滞胀被抛弃。经历了两次经济格局,欧美国家进入了新自由主义时期。

  很快,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反对政府干预,倡导私有化、最大市场自由化的新自由经济模式开始席卷全球。在这种极度自由的氛围中,包括金融业在内的西方国家企业拥有着很大的自由空间,高度的自由带来了极度的欲望膨胀,“自由”和“赚钱”成为大量企业致力追求的目标。

  但是,谁也没有预料到,当自由达到一定程度时,市场经济那只“无形的手”,就会变成了“无形的刀”,肆意割斩着金融业的神经。

  当大量的市井平民被这种氛围感染时,危机其实已经开始萌芽。因对自由生活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极度自信,大批的平民开始寅吃卯粮。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未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财富,而银行的贷款数量又过于巨大,于是,破产,成为惟一的结局。当这样的贷款在华尔街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危险便会瞬间袭来。

  但是,并不是说,英美经济模式就毫无可取之处。强调发挥市场功效、充分调动所有民众积极性的市场经济主张自有其合理之处,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度的自由竞争有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但是,太过自由和缺乏应有的监管,经济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造成危机。

  有经济界人士发表看法说,“任何一种模式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环境的产物。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更正和完善现行制度的弊端、缺陷与漏洞,它终将难逃落伍于时代潮流的命运。”

  救助而非经营

  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最能抵御危机?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这个话题史无前例地引发了全球探讨。

  经济危机让欧美政府都采取了大规模的国有化举措,引起学术界和经济界热议,甚至引发了未来美国姓社还是姓资的讨论。有观点认为,一项奉行自由化市场经济的西方政府的此次行为,是因为英美模式存在弊端而“搞社会主义”,但是,这一说法却得到了更多业界专家的否定。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把欧美等国家对金融业的救助称之为“国有化”举措,因为“美国政府并没有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茅于轼认为,此次政府出手救助金融业,与多年前那次经济“大萧条”中失误有关。“有些银行本不该破产,但政府并没有及时伸手救助,致使大银行破产倒闭,造成了经济的大萧条。”

  “银行是重要的金融部门,一旦破产,将会造成连锁反应,拖累很多部门破产,所以,政府是不会坐视不管的。”茅于轼指出。

  有专家发表看法说,对欧美国家来说,银行业国有化主要是一种权宜之计,一种用来挽救银行系统和经济的手段,因此其国有化也是暂时性的,并不意味走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政府在国有化救市计划的实施中,始终注重强调的是救助而非经营。如在对金融业的救助中,只购买金融机构无表决权和不可转换的优先股、政府不派出董事、不参与管理,当时机成熟的时候,政府必然会全面退出。”

  20世纪中,美国政府曾多次注资或收购煤矿、铁路、钢铁厂,乃至控股某些银行,一段时间后,这些企业又返回私人手中。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欧美国家的国有化举措在关键时刻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市场,但这毕竟是亡羊补牢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制止危机,保证市场的繁荣和稳定,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现有经济模式存在的缺陷就必须得到解决。

  或许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欧美政府的重视。特别是美国,此次大危机造成美国300余家银行破产,这对美国而言是一次严重的打击。有人士认为,美国政府应该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奥巴马也许不能完全放下自由市场经济的大旗,但已经开始摆脱前总统里根时期开始形成的“政府不干预”原则,充分认识到政府主导是目前应对危机必需环节。”

  特殊时期的作用

  全球爆发的经济危机引起了各国的反思,探索一条可行、可靠的经济发展路径成为每个国家迫切的需要。有业内人士认为,欧美国家此次大规模国有化举措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国有化和国有经济,具有明显的竞争和抗风险能力,这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对此指出,国有化是不同类型的国家和不同性质的经济制度都可以采用的一种所有制形式,不能把国有化视为同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化和国有企业是同解决某些特殊问题、发挥某种特殊功能直接相关的,在某些特殊时期,国有企业可能被期望发挥特别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

  政府调控的力量在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虽然我国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质,加之我国金融体系又没有完全自由开放,这就保证了中国在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同时,又为政府调控留下了空间,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采取了重要的应对措施,有效地抵制了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专家指出,在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中,市场经济那只“无形的手”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适当地运用政府调控那只“有形的手”则可以起到规避经营风险,促进经济稳定运行的作用。

  金碚认为,全面深入分析、准确判断西方国家这次采取的国有化措施,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认识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后,我国应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制度,深化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治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作用。”金碚指出。

  

0
标签: 国有化 前所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