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主体功能区规划即将出台
在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同时,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正在积极出台之中。梁国华指出,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因为跟专项转移支付相比,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资金,地方可以自己支配,这对地方的作用会更大。
受限开发区面临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同时,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正在积极出台之中。
据媒体报道,目前,《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送审稿)已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加强转移支付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在今年第四期《行政管理改革》上撰文指出,根据国家战略和广东实际,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其中,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的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53%,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区域约占47%。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亦明确将珠三角地区列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将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四市和粤西湛江市分别划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北部湾地区的范围内,将粤北韶关、梅州、河源的11个县(市)列入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范围内。
“主体功能区主要针对的是过去无序开发的局面提出来的,主要根据生态资源即该地区的发展承载力方面来考量的。”广东省社科院珠江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把粤北山区列为生态发展区,对生态的破坏就会减少很多,对珠三角也有很大好处,比如东江、西江和北江的上游如果开发强度太大,就会涉及到珠三角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不过,这样的规划也让外界担心,在珠三角和东西北地区存在巨大鸿沟的现实面前,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后,列入限制开发区的粤北山区与珠三角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东西北和珠三角的差距一直很大,不过东西两翼属于重点开发区域,这两年也有很多大的项目在做,所以这一块问题不大,但是粤北的问题就比较突出。”成建三认为,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应该加大对粤北山区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且要支持这些地区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全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方面对广东的要求更高。”
广东河源市财政局局长梁国华亦呼吁加大对生态发展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他告诉本报,生态发展区大多是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少,可提供的公共服务资源十分有限,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欠账很大。例如医改这一块,去年全市应该投入3亿多元,但实际上市县两级只投入1亿多,还欠账将近2个亿。
梁国华指出,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因为跟专项转移支付相比,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资金,地方可以自己支配,这对地方的作用会更大。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除了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如何建立一个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机制亦十分关键。比如河源良好的环境为下游提供了新鲜的空气和良好的水资源,但得到的反馈却十分不对等。
成建三介绍,以水资源为例,河源为东江水饮水的贡献达到了40%到45%,但却只得到了15%的权益,这对上游相当不公平,也使得上游没有足够的空间和动力去提供生态产品。
成建三认为,上游地区提供了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这些都是生态产品,是有价格的,但目前基本上还是低价或者无偿提供,因此广东要通过一个合理的机制,来实现下游对上游的合理补偿,从而支持上游去做好生态保护。
此外,建立一个跟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政绩考核体系亦十分关键。对于生态发展区的官员政绩考核,将不再强调GDP增长的速度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而主要考核的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环保的指标等。目前广东正抓紧研究制定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配套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不过,对于山区市来说,完全不发展工业也不大可能。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在担任河源市市长期间就曾提出,山区工业发展可以采取“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举措,山区建设工业园是必要的。“绝对不能全面保护,全面保护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几十万人的县,有了工业园,才能有效解决就业、财政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