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民币业务尚难成气候
目前在香港人民币产品市场,中资券商表现活跃,只是谁都不愿意错失人民币业务的先机。中信证券副董事长、中信证券国际行政总裁殷可向财新记者说,中资券商的使命感、熟悉本币业务以及资产负债表的保值增值等优势,是中资券商抓住发展人民币业务历史机遇的推动力。
市场利益驱动不足是香港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瓶颈,金融机构不得不在战略与利益之间作出权衡
【财新网】(特派香港记者 王端 记者 刘卫)尽管人民币国际化被视为带给香港诸多商机,但现阶段对香港部分市场机构而言,人民币业务恐怕只是“空中楼阁”。
香港交易所总裁李小加曾说“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以万亿计的商机”,并在多个场合指出,人民币的国际化最终靠市场。但在市场力量具有巨大话语权的香港,市场利益驱动不足却正是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瓶颈。
对此,香港银行界有人士表示,“在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方面,香港的银行确实做得不够,主要是由于银行是盈利性机构,不可能无偿推动人民币往外走。”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亦对财新记者表示,尽管在现有政策空间下有很多商机,但不见得一下子就可以发动起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他们都是微观个体,各有各的想法和需求。
对中银香港而言,去年业绩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至1.49%,比2009年下降了20个基点,这便在于其人民币业务的稀释效应,即人民币存款太多,导致息差收窄。而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香港人民币暂时缺乏“出路”。
对券商而言,人民币业务现阶段只是赚名不赚钱。国泰君安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阎峰指出,尽管公司肯定会发展人民币产品的相关业务,但目前并非是最佳时机。作为上市公司,会以股东回报率最大化为优先考量。
另有中资投行高管也向财新记者表示,不会投入太多资源发展人民币产品的相关业务。从商业利益考量,人民币产品业务中短期不会成为主流业务,且利润贡献不大。该行认为帮助内地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发行非本币计价的股票和债券,才是业务重点。
目前在香港人民币产品市场,中资券商表现活跃,只是谁都不愿意错失人民币业务的先机。
比如,中信证券国际牵头发行了香港第一只人民币计价证券产品——汇贤房地产信托,香港第一只人民币基金是由海通国际发行,包括工银亚洲、建银国际、平安资产管理(香港)等都相继推出了人民币债券基金。财新记者了解到,招商证券资产管理(香港)公司下半年亦将推出一只人民币债券基金,规模约5亿至10亿元。
中信证券副董事长、中信证券国际行政总裁殷可向财新记者说,中资券商的使命感、熟悉本币业务以及资产负债表的保值增值等优势,是中资券商抓住发展人民币业务历史机遇的推动力。
而对一些人民币基金产品来说,扣除支付渠道费用以及人力成本等,所剩已无多,但在群雄刚开始逐鹿的市场,先抢制高点则是其重要的考量方面。
而对于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人民币债券承销业务,一名中资投行债券承销人士向财新记者说,部分承销费率只有3-5个BPS(万分之三至五),相当于零费率。而一般承销AA+美元债券的费率为50-100BPS(千分之五至百分之一),高息债券一般为100-200BPS(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
之所以中外资券商对人民币债券承销竞争激烈,是因为各有心思。“外资行想通过承销人民币债券拓宽国内客户,并提供多元化服务;中资行想通过承销熟悉的本币业务,作为拓展发展国际业务的突破口,积累国际客户。尽管目前投行可能用其他业务来养这块业务,但是这也是公司战略的考量之一。”上述人士如是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