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大鳄"陷入"自主投资"困境
2008-04-03 08:14409
随着基金2007年年报的接连亮相,作为封基最大持有者的保险公司轮廓也随之浮出水面。据WIND资讯的统计,20家保险公司196次现身32家封闭式基金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累计持有的数量达到240.27亿份,占据整个封基市场35.49%的江山。值得一提的是,上述240.27亿份的数字较2007年中期保险公司212.89亿份的总持仓量大涨12.86%,清晰的勾画出中国A股反转之后保险大鳄们一致的避险倾向。
不过,按一位接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层人士的说法,随着单边牛市的戛然而止,原先被手持重金的保险公司大佬们定下的"自主"投资路线,已经由于人工成本等原因而变数环生。
豪赌封基
与过往的情景相仿,中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手持过万亿投资资产的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国寿集团)依旧是所有封闭式基金的最大持有人,通过国寿集团与国寿股份(2628.HK,601628.SH)共持有120.78亿份,所持基金在报告期的2007年岁末时价值接近300亿元。
随着2007年10月中国A股拐点的出现,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保险公司开始大幅加仓封闭式基金。在2007年下半年,国寿集团加仓幅度最大,对所持有的全部32只封闭式基金累计加仓10.71亿份,平均持仓比例也大增31.22%达到9.27%,与2006年中报时9.39%的历史高点已经非常接近。也由此,国寿集团一举超越子公司国寿股份,成为所有封闭式基金的最大持有者。
与此同时,国寿股份的加仓也在进行,在整个下半年中,对持有的30只封闭式基金累计加仓2.70亿元,平均持仓比例也达到了8.41%。
事实上,数据的此消彼长,或可说明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保险大鳄于封闭式基金配置上的犹豫摇摆,但2007岁末的股市跳水,依旧让他们回到原点。
以2007年末国寿股份持有比例最高的基金金鑫为例,在2006年中期与岁末,国寿股份持有该封基的比例分别为9.24%和9.29%,但至2007年中期,持有比例已降至0.74%。然而,在2007年最后的6个月中,国寿股份再度买入2.77亿份基金金鑫,持有比例达到9.99%的上限。
一位接近中国人寿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士向记者证实了下半年继续大举建仓封闭式基金的事件。该人士称,可以免税的封闭式基金分红是件很好的事情。2007年的牛市已让各只封基账上均累积了大量可资分红的现金。显然,与不断下行的股票对比,这将是锁定牛市最后收益的上佳套利手段。
同样,中国平安(2318.HK,601318.SH)与中国太保(601601.SH)也在股市反转之后开始加仓。数据显示,太平洋集团、平安集团、太平洋人寿与平安人寿的账户,分别在2007年下半年增加了2.38亿份、2.66亿份、2.84亿份、0.23亿份的封闭式基金。
此外,位列中国寿险业第二集团的两家公司——新华人寿与泰康人寿,却在持有封基的问题上分道扬镳。自2006年初开始,新华人寿便开始大举配置封闭式基金。在最近的四个连续半年报告中,该公司平均持仓比例分别增加30.24%、35.57%、33.47%和30.33%,远远超过其他保险机构,至2007年岁末,新华人寿持有封基的份数已达36.72亿份,成为仅次于中国人寿两家机构的第三大封基持有者。
相比之下,近期以良好股票投资水准闻名的泰康人寿,显然对自身的直接投资能力更有信心。最近的四个连续半年报告中,该公司持有的封基份额却在一路减少,至2007年末,还只剩4.04亿份。
"自主投资"困境
尽管2007年下半年保险公司持有封基的份额有所上扬,但接受记者采访的保险界人士依旧表现出对"自主投资"的期待。
"不断拓宽的投资渠道,让我们在权益类资产配置上加大了对股票直接投资的投入",2007年中期,中国人寿的一位高层曾向记者表示。
接近平安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位人士亦向记者表示,保险资金的配置需求是长期的,而现时国内基金业的排名压力决定了共同基金的"短视"。因而,理论上保险公司必将加大直接投资股票的份额。事实上,即便是中国人寿,在2006年中期,持有的封基份额全线见顶之后,连续的减仓现象已经发生。按其内部人士的说法,"在当时有限的保险资金配置渠道中,中国人寿已经将市场上能买到的都买了个够",当时累计持有量高达154.9亿份。其中国寿股份与国寿集团在所有50家基金中的平均仓位分别高达9.41%和9.39%,双双逼近封闭式基金10%的单一持有上限。
但在接下来封闭式基金的2006年年报与2007年中报中,中国人寿分别减持9.77亿份和11.75亿份,至2007年中期,国寿股份与国寿集团手中的封基累计只剩106.90亿份。国寿之外,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与中国财险(2328.HK)更于更早的2006年上半年时期开始减仓。以太平洋集团为例,即便下半年再度加仓,其2007年岁末35.56亿份的数字也较2004年时逾60亿份的高位缩水近半。
但如上所述,巨大分红诱惑与股市反转之后的风险分摊需求,最终让保险公司短期改变了对直接投资的一蹴而就。
除此之外,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亦指出,保险公司自有的文化特征,目前已成为其自建投资团队的最大绊脚石。
按昔日表示增加直接投资的一种普遍观点,国寿与平安分别是中国资本市场中前两大机构投资者,每年就巨大投资资产向代为操盘的基金公司支付的手续费数额,已足以自建投资团队。
然而,随着2008年初,投资行业天量的奖金花红发放,却让保险机构纷纷自建的资产管理公司(部门)相形见绌。
以平安为例,在内部的刚性薪酬制度规范下,其位于上海的资产管理公司正向员工支付着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价格。
"我们不是寿险代理人,不要期望支付打字员的价格留下脑力劳动者",来自平安投资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层告诉记者,证券行业的周期性质已经决定了员工在牛、熊市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强烈的比价效应让越来越多的骨干在去年的牛市中离开了。
总部在北京的一家投行的保险分析师也表示对这一问题的关切,按他的观察,2007年年报中的投资数据已经决定了平安资产管理部门"士气不高、业绩一般"的现实,"我分析了国寿和平安年报时披露的股票,发现国寿股票的持仓成本大约在2500点以下,而平安的则超过3000点"。他认为,扣除政策因素,团队整体投资水平也是很大的问题。
但上述平安投资部门高层也对记者表示,对于任何公司而言,投资部门的建立都将是高成本的,但是否能高收益却很难讲。回到平安的现实情况,从集团整体的人事制度上说并没有错。但相比同业,公司的投资部门却"难以上台阶"。
豪赌封基
与过往的情景相仿,中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手持过万亿投资资产的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国寿集团)依旧是所有封闭式基金的最大持有人,通过国寿集团与国寿股份(2628.HK,601628.SH)共持有120.78亿份,所持基金在报告期的2007年岁末时价值接近300亿元。
随着2007年10月中国A股拐点的出现,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保险公司开始大幅加仓封闭式基金。在2007年下半年,国寿集团加仓幅度最大,对所持有的全部32只封闭式基金累计加仓10.71亿份,平均持仓比例也大增31.22%达到9.27%,与2006年中报时9.39%的历史高点已经非常接近。也由此,国寿集团一举超越子公司国寿股份,成为所有封闭式基金的最大持有者。
与此同时,国寿股份的加仓也在进行,在整个下半年中,对持有的30只封闭式基金累计加仓2.70亿元,平均持仓比例也达到了8.41%。
事实上,数据的此消彼长,或可说明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保险大鳄于封闭式基金配置上的犹豫摇摆,但2007岁末的股市跳水,依旧让他们回到原点。
以2007年末国寿股份持有比例最高的基金金鑫为例,在2006年中期与岁末,国寿股份持有该封基的比例分别为9.24%和9.29%,但至2007年中期,持有比例已降至0.74%。然而,在2007年最后的6个月中,国寿股份再度买入2.77亿份基金金鑫,持有比例达到9.99%的上限。
一位接近中国人寿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士向记者证实了下半年继续大举建仓封闭式基金的事件。该人士称,可以免税的封闭式基金分红是件很好的事情。2007年的牛市已让各只封基账上均累积了大量可资分红的现金。显然,与不断下行的股票对比,这将是锁定牛市最后收益的上佳套利手段。
同样,中国平安(2318.HK,601318.SH)与中国太保(601601.SH)也在股市反转之后开始加仓。数据显示,太平洋集团、平安集团、太平洋人寿与平安人寿的账户,分别在2007年下半年增加了2.38亿份、2.66亿份、2.84亿份、0.23亿份的封闭式基金。
此外,位列中国寿险业第二集团的两家公司——新华人寿与泰康人寿,却在持有封基的问题上分道扬镳。自2006年初开始,新华人寿便开始大举配置封闭式基金。在最近的四个连续半年报告中,该公司平均持仓比例分别增加30.24%、35.57%、33.47%和30.33%,远远超过其他保险机构,至2007年岁末,新华人寿持有封基的份数已达36.72亿份,成为仅次于中国人寿两家机构的第三大封基持有者。
相比之下,近期以良好股票投资水准闻名的泰康人寿,显然对自身的直接投资能力更有信心。最近的四个连续半年报告中,该公司持有的封基份额却在一路减少,至2007年末,还只剩4.04亿份。
"自主投资"困境
尽管2007年下半年保险公司持有封基的份额有所上扬,但接受记者采访的保险界人士依旧表现出对"自主投资"的期待。
"不断拓宽的投资渠道,让我们在权益类资产配置上加大了对股票直接投资的投入",2007年中期,中国人寿的一位高层曾向记者表示。
接近平安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位人士亦向记者表示,保险资金的配置需求是长期的,而现时国内基金业的排名压力决定了共同基金的"短视"。因而,理论上保险公司必将加大直接投资股票的份额。事实上,即便是中国人寿,在2006年中期,持有的封基份额全线见顶之后,连续的减仓现象已经发生。按其内部人士的说法,"在当时有限的保险资金配置渠道中,中国人寿已经将市场上能买到的都买了个够",当时累计持有量高达154.9亿份。其中国寿股份与国寿集团在所有50家基金中的平均仓位分别高达9.41%和9.39%,双双逼近封闭式基金10%的单一持有上限。
但在接下来封闭式基金的2006年年报与2007年中报中,中国人寿分别减持9.77亿份和11.75亿份,至2007年中期,国寿股份与国寿集团手中的封基累计只剩106.90亿份。国寿之外,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与中国财险(2328.HK)更于更早的2006年上半年时期开始减仓。以太平洋集团为例,即便下半年再度加仓,其2007年岁末35.56亿份的数字也较2004年时逾60亿份的高位缩水近半。
但如上所述,巨大分红诱惑与股市反转之后的风险分摊需求,最终让保险公司短期改变了对直接投资的一蹴而就。
除此之外,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亦指出,保险公司自有的文化特征,目前已成为其自建投资团队的最大绊脚石。
按昔日表示增加直接投资的一种普遍观点,国寿与平安分别是中国资本市场中前两大机构投资者,每年就巨大投资资产向代为操盘的基金公司支付的手续费数额,已足以自建投资团队。
然而,随着2008年初,投资行业天量的奖金花红发放,却让保险机构纷纷自建的资产管理公司(部门)相形见绌。
以平安为例,在内部的刚性薪酬制度规范下,其位于上海的资产管理公司正向员工支付着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价格。
"我们不是寿险代理人,不要期望支付打字员的价格留下脑力劳动者",来自平安投资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层告诉记者,证券行业的周期性质已经决定了员工在牛、熊市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强烈的比价效应让越来越多的骨干在去年的牛市中离开了。
总部在北京的一家投行的保险分析师也表示对这一问题的关切,按他的观察,2007年年报中的投资数据已经决定了平安资产管理部门"士气不高、业绩一般"的现实,"我分析了国寿和平安年报时披露的股票,发现国寿股票的持仓成本大约在2500点以下,而平安的则超过3000点"。他认为,扣除政策因素,团队整体投资水平也是很大的问题。
但上述平安投资部门高层也对记者表示,对于任何公司而言,投资部门的建立都将是高成本的,但是否能高收益却很难讲。回到平安的现实情况,从集团整体的人事制度上说并没有错。但相比同业,公司的投资部门却"难以上台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