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应携手加强宏观经济协调

许可新 | 2011-04-18 09:16 331

专访国务院前副总理、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曾培炎:亚洲应携手加强宏观经济协调 2009年,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包容性增长达成共识,提出要更好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专访国务院前副总理、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曾培炎:亚洲应携手加强宏观经济协调

  博鳌亚洲论坛在迎来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第十届年会的时候,将主题确定为“包容性发展”。

  为什么是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包含哪些内涵?具有广泛多样性的亚洲国家间如何通过包容性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国务院前副总理、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曾培炎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书面专访,并就这些问题做出了解答。

  曾培炎接受专访时表示,包容性思想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重要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体现了包容性发展的理念,而在未来,中国也将继续践行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均衡增长。

  包容性增长推进公平

  第一财经日报:为什么本次论坛以包容性发展作为主题?

  曾培炎:全世界的财富每天都在迅速增长,但繁荣并没有光临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有很大一部分人从未接触过互联网,有17亿人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南北差距、极端贫困、数字鸿沟等问题仍很严重。

  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看到,传统的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或其他各种原因,使不同国家在参与国际事务上,不同人群在参与政治、经济活动上出现了不公平,无法共享文明进步的成果。

  为了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很多有识之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进入新世纪来,包容性发展的理念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面关注和认可。2000年,南方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中提出,为了促进发展,应当建立由所有利益相关者参加的伙伴关系,使这种关系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和参与性。

  2009年,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包容性增长达成共识,提出要更好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2010年,胡锦涛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18次非正式会议和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都提出,倡导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包容性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促进包容性发展也是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包容性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

  日报:如何理解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曾培炎: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包容性发展对于不同国家的具体含义和任务也不相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包容性发展是所有人机会平等、成果共享的发展。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机会,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往往导致不同群体之间或者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这是造成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一个公平正义、积极向上的社会,其发展机会应当具有开放性、普遍性,发展所产生的利益和财富,也应该惠及所有人。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不断消除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公共服务,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均等、规则透明、分配合理,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包容性发展是各个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发展。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关起门来搞建设实现自身发展,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全球性危机和突发事件中独善其身。

  面对经济增长、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世界性难题,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处理彼此关系上,应当在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原则基础上协同应对,共谋发展。这是应对挑战、确保安宁的必由之路,也是包容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第三,包容性发展是各种文明相互激荡、兼容并蓄的发展。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优劣高下之别。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包容性发展提倡各种文明平等、互补、兼容,主张不同文明间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少一些对抗,多一些对话,少一些傲慢和偏见,多一些理解和沟通,这样才能实现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进步。

  第四,包容性发展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良性循环的发展。工业革命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经济发展大都是以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当前,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而很多发展中国家仍然经历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历程。

  包容性发展要求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先进帮助落后,相互交流借鉴,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国和亚洲包容性发展的未来

  日报: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否体现了这种包容性?

  曾培炎:包容性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也可以说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重要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体现了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在这三十多年里,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深刻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真正做到让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然,中国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未来中国将继续践行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在“十二五”时期,中国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均衡增长。包容性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幅度减少贫困,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日报:亚洲如何实现包容性发展?

  曾培炎:亚洲国家应当树立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把亚洲看做一个大家庭,把各国的发展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结合起来。通过本地区不同层次、渠道的会晤、磋商机制,增强政治互信,照顾彼此关切。

  在处理一些敏感的热点问题上,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平等对话化解矛盾,通过友好协商消除争端。除官方机构外,有更多的民间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增加亚洲各国人民相互理解与信任,夯实合作的社会基础。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亚洲地区国家更应携手合作,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使亚洲在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发出共同的声音。扩大各国财政金融领域合作,提高双边货币互换规模,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增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积极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推进跨国交通、能源、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本地区的发展后劲。亚洲的发达经济体在本地区的发展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可以把本国的资金、技术与落后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结合,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还应当扩大文化、社会管理领域的务实合作,在应对重大灾害事故方面互相帮助,推动文明进步、社会和谐。

  亚洲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多发的地区。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后,世界各国纷纷伸出援手,体现出不同国家和人民在灾难面前同舟共济的情谊。

  这次灾难提醒我们,亚洲国家和地区应当建立重大灾害共同应对机制。我建议,这一机制的内容应当包括,共同建立监测和研究地质和气象活动的网络;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及时通报灾害信息;经常开展专业抗灾队伍间的交流经验;遇到重大灾害,相互进行技术、装备和物资援助,提升亚洲地区应对能力,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支持有力 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保持相对稳定

2022-11-22 11:43
49215

民企债券交易费用应免尽免 助力扎实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2022-07-10 21:52
11526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加强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持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2022-06-07 13:50
15109

国常会: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 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强力支撑

2022-03-24 13:13
35986

人民银行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2022-03-09 13:53
49231

央行2022年“1号通知”聚焦小微企业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2022-01-04 13:51
8400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