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中的扭曲和分化
不太主张货币政策的一般性使用,即使是针对通货膨胀。复苏乏力条件下,市场资金成本的不断上升,并非实体投资需求回升所致,实际上是投机和泡沫所致,这是经济恶化的表现,并非改善。
不太主张货币政策的一般性使用,即使是针对通货膨胀。因为,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政策的一般性使用,对纠正目前中国经济结构的扭曲,不会有明显的效果。
从09年至今,货币政策“喧宾夺主”,不断高调祭出各种工具手段,舆论上也极尽宣传之能事,用以打压资产价格泡沫和种种投机泛滥,甚至辅之以行政干预。但,效果上却常常“按下葫芦起来瓢”。更像“打地鼠”的游戏,忙得手忙脚乱、不亦乐乎,兼有精神紧张、满头大汗,但“地老鼠”还是打不完、层出不穷。
一个基本的常识,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的效果本应是辅助性的,因为货币政策的实效滞后期长,通常是12—18个月,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
目前,过剩行业的信贷管制、住房上的“限贷”、存款准备金率的历史高位、央票等公开市场操作、不断调高的基准利率,虽然正在回收不断增加的流动性,但是,通胀压力和市场资金成本的提高,的确应了“菲利普斯曲线”所说的,“用衰退治理通胀”。
实体经济面在扭曲的经济结构下,难以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通胀预期和市场资金成本的不断上升,又正在不断腐蚀着实体经济复苏的基础,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如果继续持续下去,未来的就业也会堪忧,最后的救命稻草只能是“国进民退”,但这在长远上意味着“抽走增长动力”、“饮鸩止渴”。
复苏乏力条件下,市场资金成本的不断上升,并非实体投资需求回升所致,实际上是投机和泡沫所致,这是经济恶化的表现,并非改善。
分配中的“马太效应”已经浮现,中低收入者依赖储蓄为主的理财,正在忍受“负利率”的盘剥;而高收入者和高资产财富者,正在通过不断变换的“金融工具创新”,获取短期高回报,金融资产的泡沫成分应该正在不断加大。“高利贷”和不断上升的贷款利率,实际上是经济“浮肿”的表现。
通货膨胀、资本市场的投机泡沫,正在让穷者更穷、富者更富,虚拟经济的增长,本质上只是财富不断重新分配的游戏。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一般性的、如加息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正在失去发挥作用的现实基础。寄于货币政策的希望会越来越渺茫。
再次呼吁财政体制改革、财政政策转向“改善民生”、“扶持和补贴中小企业”。这可能才是真正能够让我们走出困境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