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由外经贸大市迈向外经贸强市
在“保增长”的同时,广州外贸“调结构”的决心没有动摇,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广州民营境外企业项目累计近120个,占对外投资项目总数的57%,民营企业已成为广州境外投资的重要主体。
外经贸“十一五”表现抢眼 “给力”广州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广州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从改革开放起,广州外贸迈上100亿美元台阶用了17年,从100亿到500亿用了10年,从500亿到1000亿却只用了5年,年均增长13%;这五年里,广州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6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75亿美元,年均增长9%;200多家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是十五期间的3.7倍……这五年中广州开放型经济发生了哪些故事?
故事从“十一五”时期每一年的一组数据开始……
2006年,6068亿元人民币,638亿美元;
2007年,7051亿元人民币,735亿美元;
2008年,8216亿元人民币,820亿美元;
2009年,9113亿元人民币,767亿美元;
2010年,10500亿元人民币,1038亿美元。
以上数据反映的,是当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额,除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2009年,在其他年份,广州的外贸总额与经济总量呈现出明显同步发展的特征。外贸作为拉动广州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作用显而易见!
在对外贸易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同时,广州“引进来”和“走出去”也有突出表现:“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799个,合同外资26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75亿美元,为“十五”时期的1.4倍,年均增速达到9%。对外投资累计1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对外经济业务合同额19.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8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
“十一五”时期,广州外经贸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扎实进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外贸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
迈向外贸强市进程加快
“十一五”时期,广州外贸实施“外贸增效”战略,以加快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外贸总量适度增长、外贸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为目标的转型升级明显加快。然而,这场转型之战遭遇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阻击”: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全年,外需不振、订单减少、出口下滑、企业难以为继……面对这种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市外经贸局通过建立危机倒逼机制,果断发起“保增长”、“调结构”两场攻坚战,一系列举措和改革就此铺开……
危机伊始,广州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出台扶持外向型企业发展的十三条措施,突出重点市场、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大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抢抓订单,仅在2009年一年里就举办了45场外经贸扶持政策宣讲会,向5710家企业宣传介绍扶持政策和措施,帮助400多家企业从境内外金融机构共获得724亿元的贸易融资及贷款,解决了一系列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和困难。在“保增长”的同时,广州外贸“调结构”的决心没有动摇,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
“双线”作战最终让广州收获了“量增”、“质升”两场胜利:对外贸易在2010年初开始复苏,并很快实现实质性增长,大大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全年进出口总量达到1038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年均百亿美元的增长,年均增速为13%;贸易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机电产品出口额是“十五”时期的2倍,出口比重由50%提高到5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0%,占全市出口的二成左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有6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拥有自主商标,共设立各类研发机构133个,创造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广州做法和经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22.0%,总额实现翻番,从2005年的54亿美元到2010年超120亿美元。2010年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达18.8亿美元和1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3.1%和191.3%,两项指标均为全省第一,在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位居前列。对外贸易主体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民营企业呈现强劲势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高达20%,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占全市比重持续攀升,从2005年的12.9%上升到2010年的20%。
“十一五”期间,广州各类型园区和出口载体建设成效明显:2010年增城工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广州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加快推动增城乃至全市科学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南沙保税港区、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先后获批,门类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基本成型,为打造亚洲物流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先后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进一步增强了建设“外贸强市”的底气。
外资支撑七成工业增加值
助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广州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十一五”时期,广州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和举办亚运会的历史性机遇,把扩大吸收外资与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引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为广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注入了强大动力。
引进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给力”全市经济发展。市外经贸局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广州共引进投资额超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近1000个,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个大项目落户广州,其中包括总投资超30亿元的日野汽车、总投资超60亿元的JFE钢铁冷轧项目、总投资额40亿美元的LGD8.5代液晶面板项目及与之相配套的一批项目,进一步延伸了广州支柱产业的链条,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极大增强。渣打银行、瑞士银行等一批世界著名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分行或代表处,联邦快递、UPS、敦豪快递这世界三大快递公司完成在广州的布局,微软、英特尔、IBM等世界顶尖高科技跨国公司在穗设立研发机构,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一大批项目的落户极大提升了广州服务华南、服务全国、服务东南亚、服务全球的能力。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由“十五”末期的33.3%上升到2010年的56%,其中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到约25%。三大支柱产业合同利用外资在制造业合同利用外资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40.2%上升到2010年的49.3%。在广州开发区建设的中新“知识城”充分体现了广州引资引智的新思路,将建设成为引领珠三角、广东省乃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10年10月12日,“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单出炉,广州摘得桂冠。广州与跨国公司战略合作的不断深化也印证了这一点。至“十一五”末期,来穗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累计已达174家,比“十五”末期增加34家,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11家,投资总额178.0亿美元,合同外资65.7亿美元。到2010年底,外商投资企业到广州设立国家总部和区域性总部35家,投资或授权管理企业700多家,其中法人企业近200家。
外商投资的高歌猛进,成为拉动广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2010年前11个月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广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2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7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值1534.6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2.1%、70.3%和76.1%。目前,广州的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的四成左右,国税收入中涉外企业税收收入规模继续居各经济类型首位,全市9800多家外资企业吸纳了150万人的就业。
走出去
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英国剑桥一群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为广州公司研究开发中药产品;钢琴诞生地欧洲正在生产广州品牌的钢琴;广州服务外包企业在美国、日本、香港特区等地设立软件机构,在境外承接第一手外包业务不断扩大……在世界越来越平的时代,广州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在全球优化配置资源。
“十一五”期间,广州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建立了广州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初步构筑起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扶持体系,对外经济合作呈现出“境外投资大项目增多、走出去市场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日益广泛,投资主体逐步多元化”的特点。2005年,总投资额超过500万美元的项目只有1个,2010年达到28个(其中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7个)。企业投资不断向港澳以外的市场拓展,开始在欧盟、东盟、南美、中欧、非洲布局,2010年大凌实业、国光电器在台湾开展投资,实现广州对台投资零的突破。非贸易项目逐渐增多,涉及电子设备制造、房地产、建筑建材、机械制造、造纸业、矿产开发、研发、文化产业等多种行业。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广州民营境外企业项目累计近120个,占对外投资项目总数的57%,民营企业已成为广州境外投资的重要主体。
开放型经济“十二五”展望
“十二五”时期,广州外经贸工作将坚持以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强化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为目标,主动应对国际新变化,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培育外经贸发展新的增长动力,集成外经贸新的发展优势,拓展外经贸新的发展空间,提高外经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总体目标包括: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与对外贸易实现协调发展。外贸由大向强转变,货物出口保持持续平稳增长,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国际竞争力和出口效益显著增强,初步形成若干个“广州创造”、“广州制造”、“广州服务”的国际品牌;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高端要素集聚功能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进展;对外经济合作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站在新起点上的广州外经贸,将迎来新的辉煌!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