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银行业八大猜想
国泰君安认为,2010年在信贷投放窗口指导、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等要求下,不同银行之间信贷规模增速的差异已明显缩小。中国银行2010年上半年加快了海外个人金融产品中心建设,同时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分行、印尼椰风新村支行、珊瑚新村支行、东方大厦支行相继试营业。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证券日报》金融机构中心在2010年改版《保险周刊》的基础上,2011年岁首再向读者倾情推出《银信周刊》和《券商周刊》。从今天起,这三个金融类周刊将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2011年可能发生的焦点事件进行前瞻性分析,以期对广大读者把握大势有所裨益,敬请垂注。
1
新增信贷规模微缩不萎缩
7—7.5万亿不只是传说?
对于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来说,新增信贷规模是个永恒的话题。2011新年伊始,有关这个话题的猜想尤为让人着迷。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今年新增信贷规模回落已成为业内共识。可以预期,2011年将是中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一年。不过,业内普遍预计,考虑到实体经济的需要,今年新增贷款规模应在7—7.5万亿之间,回落幅度并不大。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近两年来,新增贷款经历了一个超常规增长的过程。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共计9.59万亿元,几乎是2008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的两倍。2010年设定的新增贷款规模为7.5万亿元,但截至11月末,全国新增贷款规模已达7.45万亿元。
这意味着2010年新增贷款规模必将超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日前发布宏观数据预测,2010年12月新增贷款量达5000亿元,全年达到8万亿元的贷款规模。
另一方面,2010年我国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利率,时隔两年首次上调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业内普遍预计,2011年新增信贷规模较2010年有一定幅度回落。根据交行预测,2011年货币政策趋紧,贷款增速将明显回落,但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旺盛,预计全年新增贷款规模为7万—7.5万亿元,贷款余额增速为15%左右。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新增贷款规模应该在7万亿元左右。“之前做过测算,大致在6.6万亿到6.8万亿之间,不过,考虑到在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也要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2011年新增贷款规模大概在7万亿左右。”
除此之外,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近日发布的《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预计,2011年央行会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同时将加息三次以上,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预计全年新增贷款规模为7万亿。
另外,根据申银万国的估算,今年新增信贷规模应在7.5万亿,而在投放节奏上依然会遵循3:3:2:2 的季度控制比例,相对均匀投放。
2
拨备政策成业绩最大变数
银行业利润增速将达20%?
在经历了2010年业绩的高速增长后,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否后劲十足?谁是银行业绩的“变速箱”?这一系列问题正在寻找答案。
业内普遍认为,在加息后利差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下降、中间业务增长以及监管加码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银行业2011年利润增长将在20%左右,比2010年有所回落。如果考虑到拨备政策的不确定性,银行业利润增速的变数可能加大。
2010年,中国银行业可谓迎来了“最好的时光”。上市银行2010年三季报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2010年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529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2%,远高于同期上市公司的整体平均水平。经过两年信贷的大量投放,银行业盈利模式也经历了从2009年的“以量补价”,到2010年的“量价齐升”。多家券商分析认为,2011年由于信贷额度总体趋紧,银行贷款议价能力有望提升,从而实现“量稳价升”的增长模式。
交通银行近日预测,今年受货币政策趋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贷款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同时,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长的动力将趋于平缓,增速将下降至15%-20%左右的温和增长区间。国泰君安则认为,在不多提拨备的前提下,2011年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将达21%。
利润驱动因素方面,交行认为,2011年资产规模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但仍是利润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利差将进一步提升并保持稳定,是净利息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国泰君安认为,2011年推动银行净息差小幅回升的主要动因来自加息、银行议价能力提高、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等。兴业证券预计2011年净息差还有12—18个基点的提升空间,即净息差增长6%至8%。
国泰君安认为,2010年在信贷投放窗口指导、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等要求下,不同银行之间信贷规模增速的差异已明显缩小。2011年,由于货币政策趋于稳健,同时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等对银行是较长期的监管指标要求,行业增长格局将与2010年类似。而股份制银行由于贷存比偏高、核心资本充足率偏低,将难现以往的贷款高增长。
另一方面,2011年由于银行业务转型和收入结构优化的需要,将推动手续费收入继续稳定增长。交行预计,2011年银行业净手续费收入增速将达到30%左右,成为拉动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正面因素之一,业务贡献度也依然会维持2010年的水平。
安信证券预计,2011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在17%左右,其中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盈利增速分别为16%、20%和28%。国有大行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更具有稳定性,小银行由于仍处扩张阶段,规模增速相对更高,因此总体发展环境要好于中型银行,而中型银行正处转型初期,同时又要面临较大的政策压力。
3
银行监管“长牙齿” 新四大工具上半年落地?
2010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提出对银行监管必须“长牙齿”。2011年,这一理念恐怕将成为银行业时刻铭记的监管警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理念的带动下,动态资本、动态拨备、杠杆率、流动性四大新监管工具或落地实施,中国银行业无疑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不过,由于新监管指标将给银行一定缓冲期,业内普遍预计,对银行2011年业绩影响不大。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监管工具不会密集推出,“监管层会考虑多方面因素,各项监管措施应该是陆续分步推出”。
2010年9月,银监会曾下发“新四大工具实施要求简表”的讨论稿。根据讨论稿,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需分别达到6%、8%和10%,同时讨论稿要求超额资本在0-4%之间,此外系统重要性银行还需要1%的附加资本。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来说,这些指标被要求在2012年达标,而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来说,这些指标的达标时间则被宽限到2016年。
中金公司发布研报认为,银行业四大监管工具的定稿或在2011年上半年正式发布。
针对新四大工具实施讨论稿中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国泰君安认为,超额资本以及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认定将成为影响2011年银行业绩两大不确定政策因素。
不过,国泰君安分析,目前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已基本达标,虽然银监会新四大工具中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尚不明朗,但在整个行业刚进行一轮大规模再融资、银监会已对大行实行1.5%的超额资本要求的情况下,短期内全面提高超额资本的概率不大。另外,目前巴塞尔委员会并未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给出明确的量化界定,从对系统重要性的定义上看,国泰君安认为四大行较为符合。
另外,安信证券认为,四大监管工具中的杠杆率和流动性指标对银行的冲击相对较小,在银监会不提出更高标准的前提下,我国银行业目前基本能够满足要求。
动态拨备方面,2.5%的要求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压力较大。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农行、华夏银行的拨备率均高于2.5%,工行、建行、光大的拨备率也在2.3%以上,而宁波、兴业、中信、深发展等银行的拨备率不到1.5%,未来计提拨备的压力相对较大。
至于融资平台贷款,国泰君安判断总体风险可控,且在推行拨备率监管的前提下,不会再对融资平台贷款单独加提拨备。
4
银行股承压利率市场化 小QFII助力走出估值洼地?
尽管业绩保持高增长、尽管多家券商看好,但是2010年的银行股在地产调控政策的拖累下、在商业银行密集再融资的轮番“轰炸”中,仍然跌入了估值的低谷。有业内专家预计,已经低估的银行股在2011年并不一定能够摆脱颓势,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利率市场化。
东方证券指出,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股估值构成长期压制。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可能是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逐步推进,这会持续压低银行业的净息差、市场预期和估值。“目前银行股已经明显低估,但很遗憾,A股市场是一个看趋势的市场。持续的负面催化剂将可能使得银行股长期处于合理价格之下。”
湘财证券认为,银行股估值修复的内在动力并没有变化,但由于市场对2011年新增信贷规模的担心,直接导致了板块估值的继续下滑。对银行股来说,中短期内决定股价走势的因素主要看流动性,长期主要看行业业绩增长,即增长模式能否突破目前行业的发展瓶颈。低估值不是板块上涨的理由,银行板块目前承受低估值,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行业的周期性以及行业长期增长模式的瓶颈决定的。
不过,湘财证券同时指出,银行板块估值目前颇具安全性,下跌空间有限。短期正面因素主要包括:年初阶段性的信贷放松将为市场提供增量资金;房地产市场严厉调控暂告一段落;对资本状况的从严监管也告一段落。
申银万国2011年银行板块投资策略报告则表示,银行股估值存在修复空间,长期投资价值明显,只是近期仍缺乏增强股价弹性的催化剂。
综合来看,目前银行股在A股市场估值偏低已是既成事实,未来走势将以估值修复为主。如果考虑依靠外来力量改变现状,小QFII的推出可能是一个机会。
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推进,流出中国的人民币快速增加,2010年10月末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2171亿元,尽快推出人民币QFII的呼声很高。而海外投资者属于长期价值型投资,国内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前景值得看好,且银行股AH股存在显著倒挂,因此,海外人民币进入A股市场对银行股将构成明显利好。
5
跑不赢刘翔也要跑赢CPI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再现井喷?
跑不赢刘翔也要跑赢CPI——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理财宣言。那么,如何能跑赢CPI,2011年的理财产品将揭晓答案。
2010年,在各家银行拼劲全力发行的情况下,理财产品数量大幅激增,较2009年增长近五成。展望2011年,在CPI仍将高企、通胀压力持续的状况下,理财产品发行增速仍有望持续。在产品结构上,信贷类产品由于银信合作新政高压将走下神台,结构性产品则将快速增长。
楼市调控、股市调整,这让各家银行2010年发行理财产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而在CPI攀升的大背景下,老百姓也将投资的目光放到了理财产品身上。两者需求的结合,使得2010年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井喷”。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预计达7万亿,这一数值比2009年4.8万亿的发行规模增长46%。相对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再度成为避险资金停歇的港湾。
不过,在一片热闹之下,今年7月初监管层的一纸政令,也曾令理财产品的发行遭受冲击。由于监管层当月发文严控银信合作信贷类产品的发行,这使得一度炙手可热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终于走下神坛。
这次冲击波,不仅使得该类产品门可罗雀,也直接拉低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随着这场风波的持续,理财产品发行市场也在进行着自身的调整,发行主体及产品类别的变化已开始逐渐显现。结构性理财产品在此后的热卖,就是市场调节最好的印证。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在银信合作叫停的7月份共发行银信合作产品399款,而在此前的6月份这一数量高达575款,环比降幅30.6%。
业内人士普遍判断,2011年的CPI仍将高企,通胀压力持续,因此,2011年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仍有增长空间。品种期限上,银行理财产品主流将显现“短、平、快”的特征,中短期理财产品将更受青睐。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中短期理财产品期限以1天、3天、7天、14天及1个月最为常见。与活期存款0.36%的年利率相比,目前发行的理财期为7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平均年收益率在1.45%至1.65%,14天期限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48%至1.75%,收益情况较为乐观。
6
地方银行A股IPO潮起 城商行农商行上市年来临?
2010年,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相继上市,时隔3年后银行登陆A股市场终于破局。然而,这却无法掩盖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在内的各家地方银行IPO3年未果的尴尬。2011年,这一境况究竟能否改变?
3年前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成功IPO后,各地方银行上市热情高涨,关于此类银行备战上市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城商行方面,已有上海银行、天津银行、杭州银行、重庆银行、温州银行、大连银行等数十家城商行提出上市的发展规划;农商行方面,张家港农商行早于数年前即进入上市辅导期。
而在上市愿景之下,各地方银行也成了市场各方眼中的“香饽饽”。众多城商行股权的流动愈发密集,产交所不时出现银行股权挂牌的信息。然而,随着包括农商行在内的各地方商业银行上市一直无下文,一次次努力似乎成了浮云。
据了解,众多城商行、农商行上市之路艰难的根本原因,与这两类银行各自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无关系。
首先,作为数量最多且上市最为积极的城商行,历史负担较重,且个别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员工持股及股东人数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此外,众多城商因存在的关联交易及客户集中度过高等因素,也成为他们上市的重要阻碍。
随着近几年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农信社变身农商行的改制大潮,我国农商行队伍迅速扩军。目前各地农商行在上市进程中突然发力,大有追赶此前一直新闻不断的城商行之势。
作为筹备上市的另一方面军,农商行们也同样面临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银行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从国内银行对比看,农商行的风控能力无疑处于比较低的档次。与此同时,尽管业绩增长迅速,但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普遍不太理想,这也使得此类银行上市难度增加。
不过,随着2011年的到来,地方银行A股IPO三年“不开张”的局面将有望被打破。
首先,随着农行、光大的上市,国有大行IPO收官,这无疑促进监管层将地方银行上市重新提上日程。而地方银行自身也在积极努力,以改变其“短板”。
据悉,已有多家城商行正在积极清理股东人数过多的问题。而近期银监会也对农商行上市表达了力挺态度。
银监会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公开上市,大力推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这一表态,无疑对资质良好、经营特色鲜明的一些农商行上市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7
“平深恋”步入实质阶段
整合效果1+1>2?
中国平安与深发展17个月跌宕起伏的资产并购终于临近终局。然而,并购的终局恰恰是整合的开始。步入实质阶段的“平深恋”又将演绎怎样的“婚后生活”?预期中的1+1>2能否实现?
2010年12月29日,深发展公告表示该行副行长刘宝瑞辞职,此外,董事会还表决通过了与“深发展-平安人寿联名信用卡”项目有关的三笔关联交易。业内人士认为,零售条线高管变阵意味着平安入主深发展后将大力推动以信用卡业务为代表的交叉销售。
此外,深发展行长理查德·杰克逊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2011年规定的日期前深发展与平安银行完成整合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根据中国平安与深发展今年9月公布的整合方案,中国平安拟以其持有的平安银行90.75%股份及现金足额认购深发展新股,交易总代价约291亿元。交易完成后中国平安将占深发展总股本约52%,成为深发展的控股大股东。
虽然现在的审批进程外界不得而知,但是近期深发展颇带平安色彩的高管人士变动,却不禁让人觉得平深深度整合已经拉开序幕。根据深发展最近公布的几项人事变动可以看到,新聘任的副行长冯杰和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都江源均有平安集团的工作背景。
“平深恋”步入实质阶段后将缓解深发展的资本金约束,其规模及盈利能力将快速提升。深发展曾在2010年三季报中表示,公司核心资本充足率7.00%,资本充足率10.07%,达到公司资本规划的最低关键目标,未来合并平安银行后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将分别上升至11.14%和8.06%,公司盈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扩张。
种种迹象表明,深发展和平安银行的深度合作正在进行。深发展行长在股东大会上透露,他们已经形成未来5年发展计划“最佳银行战略”,贸易融资和信用卡将分别作为公司业务、零售业务两大旗舰产品,成为深发展今后业务发展的双引擎。其中,零售业务将充分利用中国平安5500多万零售客户资源,将其转为深发展客户,颇引人关注。
8
直面后金融危机时代
中资银行“走出去”提速?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使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战略又重新提上了议程。在国际金融风暴中树立起稳健经营良好形象的中资银行,2011年加快国际化步伐似乎有了更多的底气。
2010年10月,中国银行行长肖钢曾撰文指出,中国银行业“走出去”已经势在必行,并且后危机时代是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良机,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性较小,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国际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等也纷纷表示,中资银行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应加快境外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扩张战略。
资料显示,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的各国有大行纷纷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海外扩张策略。
中国银行2010年上半年加快了海外个人金融产品中心建设,同时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分行、印尼椰风新村支行、珊瑚新村支行、东方大厦支行相继试营业。
工商银行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工商银行境外贷款占比较2006年提升0.7个百分点,但受制于金融危机,2007年末到2009年末两年间这一比例仅提高0.3个百分点,而从2009年末至2010年9月份,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
交通银行在其2010年半年报中也指出,其海外分行资产规模达到331.59亿美元,较年初增长13%,高于其资产总额的增速。
另外,建设银行胡志明市分行及悉尼分行2010年已经正式开业,建行莫斯科代表处的设立也获得莫斯科联邦中央银行的批准。
受访专家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的银行体系受到很大打击,许多银行倒闭或被政府收购,市场流动性普遍紧缩。一些大的跨国公司要正常运转迫切需要资金,中资银行可以适当主动出击,发展以前难以接触到的大客户。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也为招纳良才提供了机会。
不过,有关专家同时提醒,虽然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迅猛,但在国际化过程中依然面临着文化差异、市场及监管等多方面挑战,对此须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