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危机砥砺中实现新跨越
陈德铭: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是这五年来我国发展对外贸易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外贸出口曾一度出现大幅下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罕见的。前一段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27%,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2007年12月,陈德铭正式就任商务部部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也未能幸免。
刚上任就赶上了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陈德铭笑称有些郁闷,但更让他欣慰和自豪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顶住了压力,最终率先走出了危机。在“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无论是受危机影响最大的对外出口,还是国内贸易、吸引外资、对外经济合作,都有望超过危机前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这五年里,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常彻夜灯火通明的商务部办公楼成了长安街上的一道风景,而陈德铭和他的下属们,危机以来的出差时间也比往常增加了一倍。
其实,这位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首席“推销员”,心里装着的事情实在太多:大到国家的外贸谈判、利用外资,小到老百姓的理发和修脚……这都是他的“分内事”。
12月8日下午4时,在商务部1号楼签字厅,陈德铭微笑着与记者聊起了即将过去的五年。
记者:谈“十一五”,国际金融危机是避不开的话题,中国对外贸易曾受到危机的极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您如何评价“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整个商务形势?
陈德铭:“十一五”期间,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克服了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外贸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外贸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中国货物贸易今年预计将超2.9万亿美元,“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全球排名上升到第2位,其中出口跃居第一位。服务贸易预计年均增长17%左右,服务出口在全球排名由第9位上升到第5位。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可达到59%和34%,提高了3个和6个百分点;从企业结构看,民营企业出口比重由19.5%提高到31%;从市场结构看,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份额提高了8个百分点。
除了对外贸易,“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国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方面也都取得了新发展,实现了新跨越:这五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贸易增长最快、市场最为繁荣活跃的五年,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可超过15万亿元,是五年前的2.2倍;五年累计利用外资预计超过4200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目前已超过1400家,比“十五”末期增长近1倍;五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预计可达到2200亿美元,年均增长30%左右,全球排名由“十五”期末的第18位跃升为第5位;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累计营业额达到3400亿美元,是“十五”的3.8倍,年均增长超过40%;中国正与五大洲的27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4个自贸区,已签署10个自贸协定,其中已生效的自贸协定有9个。
记者:作为商务部部长,您会逛超市或商场吗?作为一个部长,又是一个消费者,您觉得应该怎样才能进一步扩大消费?
陈德铭:我也会逛超市和商场。当然,除了陪夫人购物外,我逛超市和商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当时的市场情况。现在网络购物很方便,我也经常在网上买东西。这样一是为了了解新的商业形态,另一方面也因为网络购物很方便,像一些北京买不到的南方食品啊、夫人过生日挑选生日礼物啊,我都通过网络来购买。现在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广泛应用,网络购物迅速发展,今年预计可达到4500亿元,比五年前增长了22倍。
谈到扩大消费,我想首先需要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还要完善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对商务系统来说,则是要在这些既定条件下搞活流通,让人们有钱敢花,并且花得便利、安全、放心。今后,我们要继续着力建设现代高效的流通体系,发展物联网,推广电子商务,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为生产者、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水平。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国家出台了“两下乡、两回收”等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要总结完善这些政策,着力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特别是要从关心农民实际需求入手,增加农村消费。相关政策要有利于发展循环消费,促进可持续消费。此外,要着力改善消费环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产品安全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有信心,是刺激消费的基本前提。
记者:说到就业这个民生话题,“十一五”期间,老百姓从商务发展中都得到了哪些实惠?
陈德铭:商务领域是就业容量很大的领域,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关系1亿人的就业,国内贸易和流通就业人数也超过8000万。据初步测算,“十一五”时期,对外贸易增长带动新增就业超过2000万人,国内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增加就业超过500万。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发展服务外包,我们吸纳了110多万新大学毕业生就业。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以商务发展便民惠民、改善民生。在支持“三农”方面,通过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连锁化农家店52万家,覆盖了全国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通过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扶持了近千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和农贸市场的建设;通过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直接发放补贴资金200多亿元,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了实惠消费;通过实施“农超对接”,让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减少了中间环节,农民销售的农产品价格平均提高了15%左右,超市售价下降15%;通过建设新农村商网平台,为广大农民和企业及时提供大量的市场信息,解决了一些农产品卖难问题。在稳定市场方面,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和投放制度,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市场保障。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一系列突发事件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救灾物资供应。
记者:五年中,我们曾遭遇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这对我国发展外贸有哪些启示?
陈德铭: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是这五年来我国发展对外贸易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外贸出口曾一度出现大幅下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罕见的。
为应对危机,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国家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包括提高出口退税、增加出口信用保险、开展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等;很多外贸企业也在面临困难时危中寻机、谋求升级,积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附加值。我们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对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依赖程度,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对外贸的巨大冲击。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也面临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我们的基本考虑是稳定出口,增加进口,调整外贸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水平,使国际收支和对外贸易更加平衡。
稳定出口,不是减少出口,而是在出口基本稳定增加的同时,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发展自有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我们不仅要成为全球制造基地,而且还要支持企业把能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升级,支持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创品牌,搞设计,拓营销。同时,要继续扩大进口,争取更加有利的位置,扩大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进口。
记者:您如何评价当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开展对外经贸合作上,中国付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绩?
陈德铭:“十一五”期间,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巩固和深化多双边经贸关系,为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在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逐步进入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圈。我们还利用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平台,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上升。
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市场也为世界各国战胜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前一段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27%,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