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贸企业的脱困之道(一)

2008-04-14 19:402477

兼谈利丰贸易供应链管理的启示

 目前外贸企业的处境比较困难,可以用“内忧外患”4个字来概括。

  一、外贸企业面临的困境

  先说“外患”,有来自消费国的日益频繁的贸易磨擦,如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环保壁垒,还有海外权利人提出的此起彼伏的知识产权争议。

  再说“内忧”,主要是指国内经济环境和政策方面的不利因素。经济环境方面包括能源、原材料涨价,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都直接导致外贸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的上升。在政策方面,一些不利因素让外贸企业头疼不已。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政策有:

  1.汇率政策: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从8.27一路下跌,到2007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28日时价格为7.3046。假设企业在2005年汇改前出口货物,到2007年底才收汇结汇,每出口1美元就要损失0.97元人民币。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先出货后收汇”仍然是外贸企业的主流做法。这两年来人民币“日日攀升”,出口企业不得不忍受收汇滞后所带来的汇差损失,它的直接后果是“利润缩水”。此外,为了抵御人民币的升值导致的利润降低,外贸企业必然要提高出口货物的销售价格,结果降低了出口货物的价格竞争力,这必然导致“市场缩水”。可谓是“不涨难,涨也难”。而且按目前的趋势,人民币必然持续升值。这意味着外贸企业出口销售的难度将继续加大。

  2.退税政策:2006年9月14日发布了139号通知,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2007年6月18日发布《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外贸企业的出口成本,降低了利润,部分企业还因此而退出了市场。

  3.利率政策:央行不断提高利率,在2007年12月份进行了当年的第六次加息后,3年和5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分别达到了5.40%和5.85%,而3至5年的贷款年利率则达到了7.74%,这导致外贸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

  一般地说,企业的出口活动本来是“企业”和“市场”的博弈结果,但政府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国际政治环境,把这个两方游戏变成“政府、企业和市场”三方的博弈,实施一系列汇率和财税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相关外贸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上升。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剧烈,企业往往无法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来抵销成本的上升,结果收入减少,甚至无利可图,出现利润亏损,不得已放弃客户;或者是提高价格后,国外客户转向其它采购渠道,企业惨淡经营,业务萎缩最终退出国际市场。

  总之,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作用下,外贸企业不仅市场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而且在行业选择和货源供应等问题上举步维艰。很明显,流通型外贸企业比生产型外贸企业受到的冲击要大,相当数量的贸易公司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口。出口没得做了吗?外贸企业是否从此结束春天步入寒冬,走上业务萎缩直到消亡的道路呢?

  二、外贸企业会继续存在

  结合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可以断定政府的政策重在贸易平衡。出口增长的速度会因此放缓,但外贸企业会继续在我国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以下按流通型外贸企业和生产型外贸企业的情况来分别讨论。

  对于流通型外贸企业的作用,国内有不少文章都在引用这样一个说法:“在当今世界贸易格局中,流通型外贸公司承担了三分之一的世界贸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量的商品出口是通过代理完成的,代理已成为商品流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美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80%是由代理商完成的。德国约有6万家贸易代理机构,绝大多数德国工业企业在销售中与其进行合作,30%的商品交易是通过代理进行的。日本代理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80%左右。而我国不足10%。”虽然未能求证到这些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时间,但我认为这也反映了流通型外贸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生产资料方面,这几年网络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厂家-用户”的直销模式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得中间环节减少,流通型外贸企业的业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有不少的流通型外贸企业也借助信息技术“做大做全”,发挥地缘的货源优势,给国外买家提供统购、集运的服务,不仅没有被挤出市场,反而更好地联结供应和需求两端,延伸了网络,开辟了新的市场。这是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流通作为社会化大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外贸企业对生产资料和生产能力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匹配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生活资料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不管是国外消费者还是国内生产者都需要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进行供应与需求的匹配。

  因此,流通型外贸企业的作用决定它会继续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领域中存在。

  从我国本土制造业的产业优势来看,我国30多年来实行出口导向战略,许多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市场定位就是出口和创汇,它们的目标市场就是国际市场。不少生产企业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产品,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形成规模生产,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从外资制造业的产业分工来看,我国由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在过去30年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外资在我国投资设厂,将其在本国不能再继续生产的产品或部分半成品转移到我国生产,其产品必然要返销到母国或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或者承接了跨国公司全球产业转移,其销售范围不会仅限于中国。

  也就是说,本土制造业和外资制造业过去30年的蓬勃发展,一直是为国际市场生产,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国际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制造的产品。由此聚集的巨大产能不可能自产自用,也必须依赖产品出口释放到国外的市场,即“世界工厂”必然需要世界市场。

  再从国内市场的容量来看,国内的生产型外贸企业也必然需要国外市场。因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普通居民收入不高,而且一段时期来教育、医疗、住房等价格不断上涨,工资水平没有上涨或上涨幅度小,居民可能要动用储蓄来应对开支,或者是压抑消费欲望来增加储蓄或避免动用储蓄,这些都导致了人们谨慎克制消费的态度。加上,最近两年国内股市及其它金融市场火热,吸引了大量的居民储蓄投资,更是压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国内需求发展缓慢造成国内市场增长空间有限,不可能消化已形成的庞大产能。

  所以,生产型外贸企业不会也不应该退出国际市场。

  通过以上对宏观环境的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流通型外贸企业还是生产型外贸企业仍然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关键是企业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做好微观管理。广大的外贸企业和从业人员应该稳定情绪,冷静下来,与其逆势而为或不为,不如服从大局,顺势而为,转向政府鼓励的行业或产品,寻找新的业务,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找到新的稳定的利润源。

  (未完待续)
0
标签:外贸企业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商务部指定贸易情报商 助外贸企业开拓市场

2009-06-24 13:55

贸易金融助外贸企业成功“过冬”

2009-05-26 23:32

贸易金融助外贸企业成功“过冬”

2009-05-26 23:32

工行提升贸易金融服务助力外贸企业发展

2009-05-14 15:00

工行提升贸易金融服务 助力外贸企业发展

2009-05-12 16:43

外贸企业融资为何押汇容易议付难

2010-06-28 21:21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