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脆弱的棉花产业链

2010-09-25 23:053824

棉农—加工企业—纺织服装企业,这是一条“棉花链”,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我国棉花产业链的断裂和崩溃。疯狂的棉价2010年1~6

棉农—加工企业—纺织服装企业,这是一条“棉花链”,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我国棉花产业链的断裂和崩溃。

疯狂的棉价

2010年1~6月,我国棉花市场上演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价格飙升大戏。以江苏盐城主产销区为例,春节之后429级皮棉公检到厂价在14500元/吨左右,而到6月底,大丰、射阳等地429级皮棉价格已越过18000元/吨,涨幅达到3500元/吨,且资源偏紧。如此疯涨,令众多业内人士措手不及。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复苏也带动了对棉花的需求。随着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回暖,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纺织产业平稳运行,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且内销市场持续旺盛。但棉花的供应并未跟上。在金融危机中纺织品服装的需求急剧萎缩,导致棉花需求下降,棉花市场大起大落,2008~2009年度棉花平均价格仅为12159元/吨,为近几年来的最低价,严重打击了棉农的种棉积极性;加之农资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都抬高了棉花的生产成本,导致2009年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双双下降。同时,棉花进口量以往占国内产量1/3份额,目前也大幅下降;且我国主要产棉区陆续遭受低温、冻害、沙尘、冰雹等灾害,导致棉花播种延迟,棉苗长势偏弱,2010年4~5月中旬的苗情相比2009年同期差了近40%。特别是5月中旬,西北棉花主产区遭遇雪灾、冰雹天气,给棉花生产造成极大威胁,新疆巴州、阿克苏地区棉花绝收面积达14万亩。同时,种棉比较效益降低导致农民的种棉积极性逐年下降。中国棉花协会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植棉面积为7710万亩,比上年度下降0.93%,导致2010年我国棉花增产形势严峻。

我国本年度(2009/2010年度)棉市呈现以下4个特点。第一,产需缺口520万吨,缺口率达45%左右。2003/2004年度棉花产量486万吨,与当年625万吨消费需求相比缺口约为139万吨,产需缺口22.2%,因而诱发棉价暴涨。由于后期扩大棉花进口(该年度进口197.9万吨),供需逐步趋于平衡,5月后棉价开始高位回落。本年度棉花产量640万吨(统计公报数据),比上年度减少110万吨,下降14.7%,预计全年度消费1160万~1190万吨,产需缺口520万吨以上,缺口率达45%左右。

第二,2008/2009年度棉花进口骤减百万吨,缺口转嫁给本年度。2008/2009年度我国棉花产量750万吨,与2007/2008年度基本持平;进口144.6万吨,比2007/2008年度减少百万吨,下降40.7%;经测算,纺棉资源消费约1086万吨,资源缺口190万吨左右。因为当年棉花进口骤减,其缺口部分转嫁给2009/2010年度,导致本年度资源紧张气氛加剧。

第三,截至2010年5月,我国棉花消费超过90万吨,资源已经出现奇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0年5月,全国累计产纱1920万吨,据测算已经消费棉花920万吨,尽管本年度累计已经进口191.9万吨,同比增长85%,比上年度全年增长32.7%,但是仍然难以弥补缺口。

第四,2009/2010年度后3个月尚需纺棉240万~270万吨,资源基本无处可寻。按照平均月消费80万~90万吨计算,本年度后3个月需纺棉240万~270万吨。尽管5月份管理层下发了80万吨棉花的进口配额,但是远不足需。

综上所述,棉花产量减少,需求增加,棉纱跟涨的支持,加上棉商囤积、游资炒作以及国际棉市配合,导致本年度以来棉价涨声不断,并创历史新高。现货棉价突破17800元/吨,超过2003/2004年度历史最高水平。期货市场交投活跃,成交、仓单量倍增,期棉价格也刷新历史纪录。

同时,国际市场棉价受中国棉花减产、供需缺口、印度控制棉花出口及欧盟债务危机、美元大幅升值等因素影响,2月的国际棉价暴涨1200点以上,将国际棉价推向历史高位。

可以说,资源的可供量减少,对棉价上升提供了原发性刺激。作为纺织工业的原材料,国内棉花95%用于纺纱,棉花从籽棉、皮棉到纱线,最后织布、印染、成品、出口,有着广泛的上下游产业链条,目前原材料的涨价正不断向下游传导。

焦虑的下游产业链

随着棉花、棉纱等原料成本大幅上涨,作为下游产业链的纺织企业、服装加工业日益感到成本上涨的压力。中国棉花协会最新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持续走高的棉纱原料价格让下游面料服装企业利润缩减,不少织造企业选择停工放假,而服装企业在接订单时也更为谨慎。

好在2010年棉纱价格涨速快于棉花,且销售情况较好,纺织企业效益没受多大影响。但是棉花资源减少,采购无渠道、资源无着落成了纺织企业最担忧的心病。据了解,部分企业为完成订单,四处寻棉花,甚至以每吨2000元在市场上购买棉花进口配额。另据一些企业反映,因为2010年棉价、棉纱价格变化过于剧烈,无法正常组织企业生产经营。为满足企业自身生产需要,部分棉纺企业考虑收购200型棉花加工企业,做到收购、加工、生产一条龙。有条件的企业考虑与棉农直接签订产销协议,走农工一体化道路。一些针棉织企业也在考虑自建纺织厂,满足自身用纱需求。

相比大企业,原料价格上涨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大,一些企业只好放弃订单压缩生产。一方面,订单来了不能不接,毕竟要维持企业的运转和工人的开支,不能停工;另一方面,不断上涨的原料价格,加上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存在赔钱的可能。目前,企业只能把生产规模缩小,不再盲目接单。然而,原料价格的上涨就让成本大幅增加,但部分客户不接受企业产品的涨价,增加的成本只能由企业自己消化。

就目前的纺织服装业市场形势来看,由棉花价格快速上涨带动的成本压力已传递至纱、布、服装生产等各个环节。

困难的市场调控

在国家棉花储备量仅有150万吨的情况下,虽然已经批准抛储60万吨,但60万吨仅是市场一个月的需求量,调控市场能力有限。2010年6月以来,政策发出后,市场一度担心国家对棉花进行调控,因此棉花期货下跌调整,但是随着信息的逐步消化和纺纱利润高企,棉花需求旺盛,棉花现货价格持续上涨,棉花期货价格逐步企稳回升,强势依旧。

棉市如此复杂,令人始料不及,也突显出宏观调控措施的滞后和不力。早在2009年10~11月棉价第一波暴涨时,国家积极采取抛储抑制棉价的措施,并在12月提前下发棉花进口配额,增强人们对稳定本年度棉市的信心。然而之后在连续几波暴涨行情过程中,尤其是2010年3月后,游资介入炒作、棉商囤棉惜售、纺织企业购棉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抑止棉价暴涨的措施迟迟未出台,导致棉市日趋复杂化,无法对未来市场作出准确判断和预测。

中国棉花协会的调查报告也指出,由于政策面悬而未落,市场逐步消化利空消息,下游纱线市场量、价变化不大,进一步支撑棉花价格。棉花价格的上涨最终蔓延到产业链终端,还是得由棉农和终端的消费者埋单。

为稳定棉市,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国家应及时出台宏观调控措施,若抛储资源不足,应多发放进口配额甚至取消配额制,让企业择机在国际市场采购棉花,这是目前稳定市场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详情请咨询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http://www.cacs.gov.cn)

0
标签:棉花 产业链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