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谈人民币回流机制近景:数量可逐步增加

王紫雾 | 2010-09-13 22:45 677

  国家外管局副局长李超认为,回流机制既有政策上的信号意义,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需求,目前只是“试水”,数量可以根据需要逐步增加  

  国家外管局副局长李超认为,回流机制既有政策上的信号意义,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需求,目前只是“试水”,数量可以根据需要逐步增加

  始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及扩容,直至培育香港离岸试验田,人民币国际化已行至更为关键的一步:初步建设回流机制。

  对此,9月9日,在华融大厦9层办公室,国家外管局副局长李超接受财新记者访问时称,“在初期总量不大的时候,可以不过多考虑回流。但是总量到了一定规模,必须考虑回流问题,否则境外没有人愿意持有人民币。”

  接近央行和外管局的多位知情人士表示,多种人民币回流方式或产品正在研讨中,渐已成型的主要渠道是允许相关境外机构进入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另外的渠道还有 “小QFII”机制,即境外人民币通过在香港的中资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投资境内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等。

  李超表示,“小QFII”应表述为“人民币QFII”更为妥当。并认为,李超认为,设置这个渠道还是以海外人民币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不鼓励过多的投机行为。

  李超亦表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资金池已经很大,境外人民币资产数额还不足以对这一市场形成较大影响。”

  香港银行公会主席兼渣打香港行政总裁洪丕正估计,到今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有望突破2000亿元。

  “追捧”人民币的同时,如何“花出去”的问题也得到了普遍关注。李超认为:“虽然现在市场对人民币有一定升值预期,但让境外的人民币持有者仅拿一点银行利息,肯定是不行的。”

  本刊记者多方接触中发现,央行及外管局人士都已不提“国际化”的说法。有相关人士表示,“国际化”是学术上的说法,而目前央行的种种动作,都是以服务企业的现实需要为主要目的。

  李超对本刊记者指出,要真正推动人民币大规模“走出去”,需要配套的措施还有很多。无论是从官方政策还是企业自身来说,还是从内部外部条件来讲,都与“国际化”还有不少距离。

  汇率升降和贸易顺逆差,始终是市场关注人民币能否顺利“走出去”的重点问题。自今年5月央行实行二次汇改后,人民币宽幅震荡加大,双边变动明显。但人民币实际升值幅度并不大。

  李超认为,除了贸易顺差等因素,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都会影响该国货币的区域化进程。他指出,中国对日本、韩国、东盟等亚洲地区国家都保持了贸易逆差,已经形成了“用对西方国家的顺差弥补对其他东亚经济体的逆差”的模式,而且这种逆差情况很可能进一步延续。这种情况,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他告诉本刊记者,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来看,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也是人民币区域化的首选目标。

  李超表示,回流机制的设计,既有政策上的信号意义,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需求,目前只是“试水”,数量可以根据需要逐步增加。

0
标签: 李超 机制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