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建议

2010-09-07 21:121162

2010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连续第九年发布了中国企业500强,连续第六年发布了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

  2010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连续第九年发布了中国企业500强,连续第六年发布了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以上三个企业500强榜单包括了我国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共计1078家大企业。这些企业居于产业链、产业网络的核心,支配资源众多,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在此三个榜单的基础上,结合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报告对我国大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我国大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一、2010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全面显现的一年,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全球经济在2009年深度衰退;GDP总量为58.13万亿美元,比2008年的 60.59万亿美元下降4.05%。其中,美国经济仅实现了0.4%的微弱增长,日本经济的增长率为3.2%,德国经济的增长率为-8.4%,法国经济的增长率为-7.1%,英国经济的增长率为-17.8%;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以美元计,增长率为13.5%。受国际经济形势剧烈变化和国内经济刺激政策的双重影响,中国大企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规模继续扩大,经营业绩显著提升从2010中国500强企业的表现看,我国大企业的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是增长的速度比之前几年明显降低;相比上一年度,企业经营业绩实现“V”型反转,有明显提升。

  1、规模继续扩大,但势头显著放缓2010中国企业 500强的营业收入为 2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6.27%,增速降低13.4个百分点;这是9年来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长幅度首次出现低于10%的情况。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为13.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增速降低25.3个百分点。

  服务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1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4.9%,增速降低15.9个百分点。

  2010中国企业 500强入围门槛再次提高,达 110.8亿元,比上年提高5.4亿元;但与上年相比,增长幅度回落显著。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强入围门槛为41.6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4.4%。2010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 9.9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6.9%。

  2、经济效益扭转下降势头,盈利水平明显回升2010中国企业 500强实现净利润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24.7%,比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还高出9.5%。制造业企业 500强实现净利润2544.53亿元,比上年增长26.5%,与去年增长率-18.3%情况相比较,出现明显好转,增幅达44.8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500强实现净利润86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2%,扭转了上年度净利润下滑的局面。

  2010中国 500强企业的收入利润率为 5.44%,比上年增加 0.7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为9.39%,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500强收入利润率为 3.97%,比上年提高 0.75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为 10.66%,比上年提高0.84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为7.39%,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为9.55%,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

  3、千亿俱乐部进一步扩大,资源进一步向特大型企业集中与上一年度相同,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的企业有3家,仍然是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另外,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营业收入在1000—10000亿元之间的企业达60家,比上年增加6家,中国企业千亿俱乐部进一步扩大。2010中国企业500强前200家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纳税、资产、所有者权益分别占全部企业的 80.46%、84.74%、85.13%、90.31%和 77.59%。可以看出,80%以上的营业收入、9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前200家企业。

  4、资本密集程度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2010中国企业 500强的资本密集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中国企业 500强的人均资产为336万元,比上年增加了52万元;制造业企业500强人均资产为129万元,比上年增加了19万元;服务业企业 500强人均资产为 630万元,比上年增加了90万元。从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大企业成长的资本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反映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资本深化阶段。

  从反映劳动生产率的人均营业收入指标看,2010中国企业500强比上年继续提升。2010中国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为 100万元,比上年增加了 2万元;制造业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为124万元,比上年增加了1万元;服务业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为96万元,与上年持平。

  (二)继续发挥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作用大企业是一国经济的 “中流砥柱”,2010中国500强企业财税贡献率保持稳定,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1、财税贡献率保持稳定2010中国企业500强纳税总额2.12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 (5.95万亿)的35.7%,与上年基本持平。制造业企业500强纳税总额为1.02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 17.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500强纳税总额为6392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0.8%,比上年减少1.1个百分点。

  2、企业用工继续增加解决、容纳大量的就业人口也是中国500强企业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另一个突出方面。2009年,许多中国500强企业在自身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为国家分忧解难,增加了就业机会。统计显示,2010中国企业500强共有494家企业填报就业数据,共实现就业人口2701.95万人,与2009中国500强企业(有490家企业填报)的2581.99万的从业人数相比,增幅为4.6%。

  3、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作用突出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54家企业进行了并购或资产重组,共并购重组了909家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并购重组了5.90家企业。相比之下,2007中国企业500强平均每家企业并购重组了3.11家企业,2008中国企业500强平均每家企业并购重组了 3.44家企业,2009中国企业500强平均每家企业并购重组了4.41家企业。这说明,尽管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大企业也没有放慢并购重组的步伐,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在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从企业专利拥有量、研发投入以及参与制订国际标准的情况看,中国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1、专利申请保持较快增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总共申请7946项国际专利,比2008年增长29.7%,专利申请总数排名世界第五。其中,华为2009年专利申请总数为1847件,排名世界第二。2010中国企业 500强拥有169591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52158项,分别比2009中国企业500强增长21.62%、7.99%。2009年底,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76183项,其中发明专利 21266项,分别增加 19659项和4467项。2010中国企业500强拥有专利超过1000项的企业已经达到41家,拥有发明专利超过200项的企业已经达到36家。

  2、研发投入加大2010中国500强企业 (434家企业数据)平均研发费用为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8%;平均研发投入比例为1.40%,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有17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有 60家企业比例在 3%—5%之间。制造业企业500强 (475家企业数据)平均研发费用为5.51亿元,比上年增长5%;平均研发投入比例为2%,与上年基本持平。

  3、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高端体现,是自主创新的最高境界。2009年我国大企业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其中,国家电网特高压交流1100千伏电压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国际标准;华录集团自主研发的数字音频编解码标准DRA,第一次纳入国际音视频基础标准;电信科研院主导的TD-LTE被国际电联接纳为4G候选技术;南方电网形成世界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800千伏直流系统设备完整的标准体系。

  (四)结构稳中有变由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阶段和地域差异的相对稳定性,中国企业500强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地域结构,多年来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过去一年中,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货币、区域发展等各项政策对大企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结构在总体稳定的情况下也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1、企业经济效益与效率在所有制结构上继续呈现民营企业领先的格局与往年一样,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经济效益与效率在所有制结构上继续呈现民营企业领先的格局。从盈利水平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收入利润率为5.38%,略低于民营企业的 5.79%;资产利润率为1.5%,也低于民营企业的3.14%;人均利润水平为5.27万元,远低于民营企业的7.86万元。从劳动生产率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人均收入为97.88万元,显著低于私营企业的135.9万元。从资产运作效率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周转率为0.28次/年,显著低于私营企业的资产周转率0.59次/年。

  在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低于民营企业4个百分点,人均利润低于民营企业3万元,资产周转率低于民营企业0.52次/年,人均营业收入低于民营企业6.62万元。在2010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低于民营企业0.66个百分点,人均利润低于民营企业2万元,资产周转率低于民营企业0.10次/年,人均营业收入低于民营企业39.56万元。

  2、产业分布“重化工化”趋势有所缓解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有279家,比上年减少14家;服务业企业143家,比上年增加9家;其他企业78家,比上年增加5家,产业结构总体分布有所优化。其中,黑色冶金及延压加工业从去年的65家减少为今年的58家,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从去年的21家下降为今年的20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从去年的12家下降为今年的11家,产业分布 “重化工化”趋势有所缓解。

  3、地域分布更向东部地区集中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东部9省市共有354家企业入围,比上年增加了6家,占2010中国企业 500强总数的70.8%;中部 6省区共有 59家企业入围,比上年减少了6家,占2010中国企业500强总数的11.8%;西部 11个省市共有58家企业入围,比去年减少了3家,占2010中国企业500强总数的11.6%;东北3个省共有29家企业入围,比去年增加了3家,占2010中国企业500强总数的5.8%。2010中国企业500强在地域分布中出现了更向东部集中的趋势,其中,北京依托其政治经济的核心地位,总部经济效应显著,所包含企业98家,占2010年我国企业500强企业总数的19.6%。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市场发育程度、临海优势以及产业优势孕育了更多的500强大企业,而政策对资源性企业的倾斜程度减少使得企业发展环境本不占优的中西部地区雪上加霜,可能是2010年该地区中国500强中企业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五)与世界、美国企业500强的规模差距继续缩小,经营绩效保持领先根据2010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美国企业500强的比较发现,中国企业 500强与世界企业 500强、美国企业500强的规模差距继续缩小,经营绩效保持领先。

  1、在世界企业500强中的比重进一步升高2010世界企业500强中共有54家中国公司入围,其中内地公司 43家、台湾地区公司 8家、香港地区公司 3家。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中国内地 500强企业进入 《财富》世界500强的数量继续保持迅速增加的态势,创下入榜数量的最大增幅,比上年净增9家。继上一年度新增8家企业入围之后,东风汽车、中国北方工业 (集团)总公司、神华集团、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保险、中国华润总公司、华为、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武汉钢铁 (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等10家中国500强企业成为最新的世界500强企业。值得注意的是,新入榜的华为成为今年中国内地惟一上榜的高科技民营企业。

  我国入围企业的数量和营业收入占世界企业500强的份额分别为8.6%和8.08%,比上年提高1.8和1.84个百分点。中国入围企业的利润在世界500强中所占份额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达12.40%,平均收入利润率明显高于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与 2002世界企业500强相比,8年来美国入围企业数减少60家,我国入围企业数则增加32家。

  2、相对于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的规模继续提升2010世界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为230851亿美元,较上年度下降了6.6%,增幅回落6.4个百分点;2010美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为9763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8.7%。

  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折合成美元为40458亿美元 (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为1:6.8311),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17.53%,比上年继续缩小2.62个百分点差距;相当于美国企业500强的41.4%,又比上年缩小7个百分点差距。因此,与2002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仅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5.3%,相当于美国企业500强的10.0%相比,2010中国企业500强相对于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的规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3、经营绩效好于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2010世界企业500强的净利润总额为960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16.8%;2010美国企业500强净利润为390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95%;2010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折合成美元为 220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9.0%。

  2010中国企业500强收入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均超过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2010美国企业500强平均收入利润率为4.00%,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79%;2010世界企业500强平均收入利润率为 4.16%,平均资产收益率为0.94%,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 8.16%;而2010中国企业500强平均收入利润率为5.44%,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65%,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40%。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已经连续两年超过世界企业500强和美国企业500强,资产收益率首次超过世界企业500强和美国企业500强。

  4、中外行业领先者之间差距明显缩小从2010中美企业500强中国与美国零售、汽车、石油、通信、银行、食品、金属制品、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脑、电力等15个行业领先企业的数据来看,在工程、钢铁、电力行业中,中国企业的规模已经超越美国企业,其余的12个行业均是美国企业高于中国企业。不过除了计算机与办公设备行业的中美领先企业规模差距基本保持不变外,绝大多数中国与美国行业领先企业的规模差距比往年有明显缩小。

  从中国与世界企业500强30个行业领先企业的对比情况看,绩效指标方面,中国已有1/3的行业领先企业赶上或超过世界企业 500强;规模指标方面,中国行业领先企业只是差距在大大缩小,还没有超过的企业。

  (六) 推进战略调整转型取得初步成效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中国大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审视,根据自身的特点主动地或被动地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

  1、推进向内外销兼顾转变危机后一段时间,发达国家消费不振,但新兴市场经济率先复苏、内需扩大,周边市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需求潜力巨大,加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恢复遇到外汇、资金瓶颈等很多困难和制约,希望与我国加强经贸合作;另一方面,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使得我国大企业开拓新市场、创造新需求面临历史性机遇。家电大企业利用国家家电下乡、以旧换新、3G网络建设等一系列扩内需政策措施,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及时掌握供求信息,捕捉商机,积极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千方百计开拓新兴市场。如海尔、TCL、美的、海信等企业的产品去年在农村市场的销量就大大提高。依据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带来的小排量汽车旺盛需求,一汽、上汽、东风等汽车企业都在去年推出小排量汽车,北京现代、奇瑞、吉利等以小排量车型主导的企业则加大了1.6L及以下小排量车型产品的供应。

  2、推进从低成本竞争战略向差异化竞争战略转型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单纯依靠低成本进行竞争的经营模式加快丧失市场优势,大量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正在丧失市场生存空间。为此,一些大企业开始转向培育自己的核心品牌和能力,形成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为顾客提供高附加值、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3、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企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产业升级换代是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和获得更多盈利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应对危机和渡过难关的重要对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企业持续持久发展,企业必须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围绕主业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使产业结构更趋完善合理,获取产业链前后端和价值链高端收益分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移动切入手机终端,一方面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推动整合TD生态系统的发展,将自身的服务更好地在手机终端上整合;另一方面,还和华为、百度等一批中国较为知名的公司展开多种方式的合作。比亚迪放弃了汽车业传统的水平整合、专业分工模式,从购买模具厂开始,建造工厂、生产线甚至生产设备,几乎将所有的制造环节都纳入到自己旗下。中粮、新希望致力于打造农牧业的全产业链,雅戈尔则将业务链条触及到棉田、印染厂、棉纺厂、制造厂、物流中心、零售终端等服装产业的所有环节。

  4、调整组织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臃肿僵化、市场反应迟缓,成为不少大企业的通病。能否有效地防止和解决 “大企业病”,直接影响到大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宝钢大力推进管理变革,实施扁平化管理的大部制改革,总部职能部门从20个缩减到10个,职能从45项缩减到38项,管理岗位从60个缩减到33个。中铝公司实现总部管理体制由操作管控型向战略管控型转变,公司18个部门精简到12个,中铝股份公司18个部门精简到6个,所有部门负责人和处级干部实行公开竞聘、择优录用,一般员工双向选择。港中旅集团加快推进 “强总部管控下专业化经营”管控体制的全面落实,通过专业化整合,形成 “四层架构、三级管理”的扁平、高效的体制架构,集团本部管理人员将压缩1/3以上。

  5、逐步从跨国公司的“追随者”转变为“挑战者”

  相比较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国外企业的打击更为及时、更为直接,这使得许多大型跨国企业竞争地位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而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则相对有所提升。竞争地位的变化也引起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关系发生明显变化,逐步从 “追随者”转变为“挑战者”,2009年发生多起中国企业并购著名跨国公司就是强有力的佐证。

  二、促进中国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总体上看,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大企业 “大而不强”的局面有所改观,我国企业家判断、驾驭复杂形势的能力和信心也有所增强,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前瞻意识和判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些企业认真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所处行业企业动态,在自己认为的恰当的时机勇敢地走出去,对海外优质资产、优质品牌、知识产权、海外人才进行 “抄底”;还有一些企业积极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在新能源汽车、新型农作物能源、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企业500强在过去的一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与美国企业500强、世界企业 500强的差距有了明显的缩小,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但是,我国大企业成长历史短,市场化发育程度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短期内的良好表现是在特殊背景下出现的,与世界领先企业相比,在许多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例如,2010中国企业500强有80%是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后,平均寿命仅为22年。劳动生产率方面,2010中国企业 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水平只相当于世界企业 500强同类指标的 36.8%、47.1%,只相当于美国企业 500强同类指标的37.6%、50.0%。产业结构方面,2010世界企业500强中服务业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超过50%,而中国企业500强中服务业企业不足30%,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不足40%。相比之下,中国企业500强中传统行业的企业仍占多数,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偏小。数量指标还只是企业成长的外部表现,反映的是企业 “硬实力”方面的差距。深入到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素质,诸如体制机制、资源整合、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内部管理、社会责任、人才培养、品牌影响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国际化能力等 “软实力”方面,我国大企业与世界领先企业的差距更是短期内难以逾越的。

  同时应当看到,自2002年我国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后,由于市场需求激增,我国大企业纷纷进入高速发展期。在高速做大的过程中,除了决策和投资风险存在失控的可能,其他的风险也在加速积累。近年来,与我国大企业相关的重大环境污染和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大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我国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工资推动的成本上升也给大企业带来了新的压力。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近期的调查表明,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选择比重最高的就是 “人工成本上升” (70.5%),美国咨询公司JassinORourke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它七个国家。另外,由于缺乏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中国制造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很弱,表现为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远低于美国 (49%)、日本(38%)、德国 (48.5%),并且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制造企业的生产创新引发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创新,而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又引致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创新,长期忽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必然造成中国大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缺失。这些已成为当前我国大企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表明,在后危机时代,无论是短期内巩固经济复苏成果还是保持中长期经济可持续增长,都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营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特别是要针对大企业发展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经济发展型向社会服务型政府转变;继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着力促进民营大企业成长;鼓励大企业从内部控制制度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加强大企业的环境保护问题的监管和问责,等等。我国大企业需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判断分析形势,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强化企业管理,大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尽快使企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发展轨道,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持续和持久发展。

  (一)密切关注和把握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大企业支配资源多,经营范围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特别容易受到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年初中央提出,2010年是形势最复杂的一年,事实证明,今年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比往年更加复杂,需要我国大企业引起关注。

  从政治层面看,金融危机后G20取代G7实施全球治理,显示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未来秩序的发展方向,在全球气候、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问题上,中国的角色都在放大。然而,2010年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的 “和平崛起”仍然疑虑重重,一方面,竭力维护和扩大于他们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另一方面,还千方百计图谋取得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国家之间围绕生存空间和国际地位的竞争更趋激烈。从经济层面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复苏基础不牢固、进程多起伏。美国和日本恢复相对较快,欧元区恢复乏力,欧盟成员国已有 2/3以上国家出现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超标而偿债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主权信用危机可能成为2010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包袱。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但通胀压力普遍较大,经济结构问题比较突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波动,原油、铁矿石等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震荡,对企业的经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另外,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国际贸易摩擦明显增多,我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推进,整个世界经济将出现两大主流趋势:一是以低碳化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的产业、产品、消费向高新、高效、低碳的方向发展 (由上世纪90年代的高技术产业化本世纪初叶传统产业复兴2010年后高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产业结构革命),国际范围内技术、产业、企业和市场又面临一次新的 “洗牌”,国际竞争的技术层面会更多地替代价格层面;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向集约化与高质化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大品牌、大产业、大企业和跨国生产会进一步快速发展,以横向分工一体化为主的国际分工 (产品价值链分工)呈现强势渗透的态势。

  总体来看,我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为大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然而,在当前政治经济格局还没有形成相对均衡、动荡和变化频现的时期,国际关系的演变势必对许多地区和领域的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国大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和把握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深入研究一些重大事件对地区和相关领域的潜在影响,早做预案,把握先机,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密切关注国内宏观调控和区域发展政策,抓住国内发展机遇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趋于平稳,财政刺激政策退出的可能性加大,收紧货币流动性的压力不断累积。中央按照 “保发展、调结构、防通胀”的要求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适度调整,关于制止重复建设、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淘汰落后产能、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我国大企业既要带头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也要及时分析政策带来的各种影响,相应调整经营策略。

  另外,当前改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激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成为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2009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复了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13个区域规划,13个区域规划遵循加快重点地区发展、落实重大发展战略、开拓区域空间三条线索,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使得产业分工和布局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调整,推动了产业升级,不仅带来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机会,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有机合作。我国大企业应该将区域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将区域发展的政策优势与企业的能力优势结合起来,顺势而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企业成长。

  (三)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中国企业的低要素成本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因此,自主创新成为当前企业急需弥补的 “短板”,也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 “资格证”。中国企业应当以提高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努力建设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有知名品牌、创新产品或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较大的创新型企业。因此,企业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和促进技术创新,加快建立创新型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长效机制。完善的创新体系和机制是企业持续开展创新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制度保障。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中;要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的选聘和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多元的人才评聘标准;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以吸引和集聚高层次的创新领军人才。要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要持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研发经费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并且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要通过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折旧、直接将研发投入摊入成本、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等多种途径,千方百计地筹措研发资金,尽快提高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企业要达到3%的水平,有条件的企业要达到5%—8%乃至更高的水平。

  三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敢于并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大胆使用创新人才,使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制定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加快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鼓励和支持研发人员参与国内外高层次的研修活动和科研合作,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创建创新型企业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各类人才。

  四要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相应的条件保证和支撑。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地和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要提高自主创新所需的装备水平,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在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企业要舍得投入,因为这是关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持久发展必不可少的投资。

  五要大力营造创新文化。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必须加强创新文化的建设,这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使自主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潜在意识和自觉行为,形成员工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宣传献身创新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倡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努力营造敢于突破、和谐包容的创新环境。

  (四)不断调整优化结构经过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整体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制造”的传统模式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面临着巨大挑战,单纯依靠低要素定价和低劳动力价格进行竞争的经营模式正在丧失传统优势,大量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正在失去市场生存空间,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步伐。如果继续囿于产业低端,抱着低成本竞争的经营模式不放,路只会越走越窄,也不可能持续经营。面对严峻的发展环境,面对巨大的生存挑战,企业要求得生存,继续发展,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结构调整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一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产品结构,开发市场需要的、盈利能力强的产品,淘汰那些市场没有销路、经济效益差的产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差异化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并在行业内具有独特性产品的一种战略。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以产品的特色赢得竞争优势,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内独树一帜,有一种或多种特质,从而赢得用户、赢得市场,取得高于竞争对手的收益,用产品或服务在顾客心目中的优越性来锁定顾客群。目前,我国企业的竞争手段趋同严重,最常见的就是价格战和产品同化,这种策略不但压缩了行业利润,降低了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更可怕的是将行业的 “蛋糕”越做越小,使得处于企业价值链中的所有企业受到伤害,恶化了企业的生存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市场变化进行战略定位,推行差异化战略,避开战略趋同和恶性竞争,做到不盲从于短期利益的诱惑,使自己在市场中能有独立的发展思路,减少短期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进而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企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产业升级换代是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和获得更多盈利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应对危机和渡过难关的重要对策。要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子企业的清理整合力度。要调整投资结构,对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长线项目,需审慎决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到重点项目建设上,聚焦主业发展,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要围绕主业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使产业结构更趋完善合理,获取产业链前后端和价值链高端收益分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按照市场原则,加快推进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有条件的要逐步由国内大企业向跨国公司进而向全球企业转型,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要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关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要努力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尽快占领产业技术前沿和市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要调整组织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臃肿僵化,市场反应迟缓,成为不少大企业的通病。能否有效地防止和解决 “大企业病”,直接影响到大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从我国大企业的状况看,普遍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有的企业管理层次能达到5—6级甚至7—8级。这种状况不能及时改变,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不断优化组织结构。要明确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和权力分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和协调关系;要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要理顺管理流程,做到岗位职责清晰,程序科学合理。

  (五)努力成为全球化的双向推动者抗拒全球化,就如同抗拒万有引力。过去20多年来,在信息技术进步的驱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并对各国经济、社会与企业、人才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大企业应该认清全球化的本质,努力成为全球化的双向推动者。

  一是加强多元文化的素养,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多元文化素养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国大企业必须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学会管理差异化的员工队伍,包括地域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兴趣的差异、国籍的差异。这不仅是中国经济与社会深入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全球化对我国企业提出的严苛考验。任何民族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已经具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今天,以局部的资源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不管是在思路上,还是在策略上都会变得愈来愈乏力,应该超越从中国看中国,而从全球看中国;超越以中国的资源应对全球化,取而代之以全球的资源应对全球化。

  二是顺应全球化而不盲从。顺应全球化是为了让其为我所用,而不是让自己丧失个性甚至是盲从。全球化的规则只是一般性的原则、惯例和先进经验,要对其进行本地化,即将普遍原则同自己具体情况相结合并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落实到每个企业,就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利用全球的优秀文化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真正的全球化应是双向的交流。我们不能满足于简单的照搬、移植、引进,而应当站在新的起点上,认真考虑思想的创新问题,探索出一套 “中国式的管理体系”,生产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和观念。只有当自己的这些观念和规则在全球大行其道的时候,才可以说真正融入了全球,成为时代的主流。

  (六)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目前,国有企业仍是中国大企业的主要力量。中国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的43家企业,41家是国有企业。但是,毋庸讳言,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治理结构。以中央企业为例,在123家中央企业中真正进行了公司制改造的只有30家,其余还是按照企业法注册的公司。国际经验表明,到目前为止,公司制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公司制是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企业制度形式,因为对持续成长的大企业来说,不仅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要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还要面对管理大型甚至巨型企业所需的高度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艺术,同时还要面对众多的利益主体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因此,大企业普遍采用公司制的形式。适合建立股份制的企业则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符合条件的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分析世界500强的企业,基本都是职业经理人管理的上市公司。因此,必须在更大范围普遍地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除少数需要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其他国有大型企业都要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通过规范上市、整体上市、中外合资、产权置换、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进行股份制改革,构建由国际资本、国家资本、管理层资本共同持有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把巨大的国有资本存量改造成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中国大企业。

  跨国公司之所以 “富能敌国”,不仅仅因为其拥有令人艳羡的核心技术,更因为其公司治理机制能够自如运行。企业之争很大程度上即公司治理水平的竞争,其制度优势的竞争力甚至超过技术与产品本身。大企业都要按照 《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关键是要建立规范有效的董事会,因为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情况下,企业的重大决策是否科学合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出资人、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以及政府、社区等多方面的关系能否协调,企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董事会。对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公司和民营企业来说,都有一个防止一个人说了算从而可能引发企业重大决策失误的问题。因此,大企业应分析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企业的普遍做法,积极引入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制度,优化董事会结构,充分发挥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作用,规范董事会运作,建立以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为主的战略、审计、薪酬等专门委员会,提高董事会的科学决策和内部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我国国有大企业应该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是构建与内部人控制相制衡的力量,坚持以外派股权董事为主体的国企公司董事会架构,实现企业内外部利益主体群的平衡。同时,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制度,避免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叠,实现企业决策权与执行权分开,从而保障股东利益不受侵害。

  其次,应该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内部机制建设。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决策机构,其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是董事会制度的两条生命线。提高国企公司董事会的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必须加强董事会 “三性”建设:其一是董事会应独立于公司管理层,确保董事会决策的 “公正性”;其二是要把好董事人员选拔关,加大后续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董事会成员的 “专业性”;其三是应总结国内外董事会制度的成功实践,建立董事会作业准则,逐步增强董事会工作的 “规范性”。

  二是进一步明确董事会的职责定位,落实董事会的责任制度。《OECD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指引》指出,“国有企业董事会应对公司运营接受明确授权和最终责任。董事会应对所有者承担全部受托责任,为公司的最大利益工作。”“董事应该诚实行事,并且对他们的行为承担受托责任。”要落实国企公司董事会的契约责任,监督董事会及其成员的履职情况,规范对董事会的考核工作,建立健全董事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董事会和董事人员的监督,股东会、监事会、行业监管部门、公司员工、资本市场、社会舆论等都负有相关监督职能,各监督力量应加强沟通,形成合力。

  三是努力实现国有企业中党组织与董事会的有机融合。公司党委会成员可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成员可依党章进入党委会。党委会对重大问题经集体研究后,由进入法人治理结构的党委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反映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使党组织的主张在国企公司董事会的决策中得到重视和体现,并把董事会的决策结果反馈给党组织。国企公司党组织要支持董事会对企业重大问题的统一决策,董事会也要尊重企业党组织的意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性作用。

  (七)不断突破现有商业模式转型升级既是我国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逆周期成长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前瞻性布局,在下一轮经济增长中谋求有利地位的重要战略。在加强对外部环境和自身业务认识的基础上,我国大企业应该有意识地增强业务的柔性,即由追求短期利润向重视企业长远规划发展,由单一的产能扩张向培养市场反应能力发展,由培养单项能力向重视产业链地位发展,建立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竞争优势。

  一是应该从追寻社会需求和消费者的内心开始,在产品、服务、组织、技术、品牌、资本等全要素的竞争中主动寻找契机,实现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跃迁。

  二是应该积极利用全球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倒逼压力,抓紧进行产品和服务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实现由 “产品制造商”向 “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由 “卖产品”向 “卖服务”转型;由“传统产业”向 “战略型新兴”转型;由 “本土性企业”向 “全球性企业”的转型。

  三是必须不断更新经营理念,突破现有的商业模式。在网络化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的经营理念已经得到进一步发展,如今的超一流企业已经实现了 “卖平台”。平台效应的强弱考验企业对各类相关资源、产品的协调与平衡能力。国外苹果、国内腾讯成功的很大原因是它们依靠某个核心产品如iPhone、QQ搭建起了一个可以自我决定的、相对封闭的平台。而越来越多的后来者正凭借开放的、能整合更多信息、服务与应用的平台挑战老的封闭平台。最近,联想公司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联合产业上下游共建绿色家庭游戏产业联盟,实现平台的资源吸附效应,相较竞争对手而言,无论在产品质量、中文游戏、销售渠道、中文在线内容、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八)建立一种更可持续的稳健的业务增长模式企业经营是一场 “长跑”,既要体现速度,也要体现耐力。当速度掩饰了浮躁,规模迷糊了视野,社会的整体性浮躁加速了市场的不安时,企业往往难以平衡求快之心与求稳之愿。美国总裁俱乐部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4%的大企业在过去的10年中保持稳定的利润增长,只有6%的大企业能够遏制衰退而重新增长。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增长率为6.2%,相比前几年20%以上的增长率,速度已经明显下降;从另一方面来看,今年中国内地已经有43家大企业入围世界500强,约半数入围企业的排名出现100名以上大幅提升,并且有3家入围世界500强前10名,客观的看,企业规模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在未来,面对市场秩序规范化和市场需求动态化的发展趋势,稳健才是企业必须秉持的 “王道”。因此,中国大企业摒弃机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建立一种更可持续的稳健的业务增长模式已经不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客观必然,他们必须做到愿景更为清晰,对主业更为专注,对创新的追求更为实际,对内功的修炼更为倚重,对机会的追逐更为谨慎,实现公司从 “快公司”向 “稳公司”转型。

  一是应该保持对品牌和品质的敬畏。 “稳公司”最大的特质之一就是始终坚守企业经营的最基本逻辑。企业的品牌和品质是市场的制高点,力争占据品牌和品质制高点,建立高品牌信任度和品质认可度,才能在市场中居高临下,掌握主动权。

  二是坚持经营人心,与员工、商业伙伴一起成长。古语云: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和大家一起走。企业也不外乎如此。善待员工,善待商业伙伴,和员工、经销商共同拼搏,共同成长,共赢未来才是企业发展的持久之道。

  三是坚持顾客导向,持续创新。“稳”不是一成不变,拒绝创新。相反,“稳公司”对创新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和追求,它们之所以 “稳”,就是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稳公司”成功的要点就在于能够始终坚持顾客导向,以一种异乎寻常的韧性不断进行创新转型。

  (九)强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用于高效整合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承运商、零售商和客户的一组同步决策和活动,让恰当的产品和服务按照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数量配送到恰当的地点,使系统成本降到最低而又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供应链上的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水平、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保持战略伙伴相互之间操作的一贯性、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用户满意度以及业绩的改善和提高。作为大企业要承担起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责任,不断优化供应链,同时也要担负起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的责任。

  一要构建制度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企业需要将供应链管理制度化,对企业组织做出相应改变,引进和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选择适合的伙伴,形成真正的战略联盟关系。

  二要提高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信息流的有效利用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面对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国内供应链管理有强烈的企业、物流、金融间多节点数据互联、交易及融资操作流程化、线上化的技术需求,但不同性质企业各自独立发展,信息标准化程度低。因此,为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企业需要使用高水平的供应链管理软件,提高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先进的信息系统。

  三要借助银行完善供应链管理。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上有许多方法可以加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效率,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通过供应链金融将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紧密联系起来,供应链金融使得整根链条形成了一个闭环模式,银行能够准确地掌握各个环节上企业的信息。银行通过核心企业的优质信誉,为它的上下游提供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企业通过银行的帮助,也能够做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在收到对方支付的款项之后,企业就可以及时地对物流进行跟进,这样就实现了资金收付的高效率,加速了整条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的高速运转,提升了整体价值。

  (十)顺应专业化分工趋势,打造专业服务能力任何企业都有短板,某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地方正是其他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地方,最终产品市场需求的满足需要整条产业链来完成的。在产业链中,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拥有相应的单独打造产业链经营的能力,若有,其整体运营效率也是低下的。

  专注产生力量,专注产生优势。我国大企业应当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所擅长的地方去构建核心竞争能力,积极利用承接服务外包及技术创新形成核心服务能力,从事产业链特定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兼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从而在产业链中形成自己的核心服务能力。

  (十一)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赶超世界强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知名企业非常重视以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国际数据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财富500强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65%,而企业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中国大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第一,谨慎对待技术路线的选择和信息标准化。企业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在强调实用性的同时追求先进性,不断升级技术水平;一定要站在整个企业信息集成的角度来选择软件,并且注重系统的集成和开放。要将信息标准化工作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逐步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

  第二,明确职责分工及组织保障。信息化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企业主要领导要重视并亲自过问,应当组建专职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总体规划。

  第三,防止唯技术论的倾向。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推进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企业只追求技术本身,只建设了支撑信息化所需的硬件,而忽视了信息化的其他要素。信息化要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技术先进的硬件和软件,更需要依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

  (十二)扎实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2009年以来,大企业普遍加大了社会责任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社会责任工作。体系和制度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已有上百家大企业主动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石油和中钢集团还发布了可持续发展国别报告。如今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市场“门票”。我国大企业既要坚持和深化对社会责任的认同,更要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在实现社会责任同时,促进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一是结合企业实际,找准履行社会责任的落脚点,把企业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使贯彻落实工作扎实有效。例如,中钢集团结合企业的市场拓展战略推出第一份中国企业 《可持续发展非洲报告》,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中钢集团在非洲开拓业务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抓发展与促和谐并举的良好局面。该公司秉持的“合作、友谊、双赢、发展”理念,为中钢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促进世界的和谐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该避免过分地追求社会声誉,甚至好大喜功,承担与自己的企业产业发展方向不协调,承载能力不协调的、过多的社会责任。企业首先是做得好,然后才是做好事。

  三是要坚持社会责任的客观标准和道德底线。长期以来,跨国公司一直是社会责任理念的推动者和示范者。但是近几年,少数跨国公司人员在华行贿,一些跨国公司在华非法避税,少数跨国公司在华涉嫌垄断,一些外资企业劳工标准偏低,一些外企产品安全不达标等事件频频发生,部分跨国企业弱化他们在中国市场企业社会责任理由是 “适应中国市场特点作出的调整”,我国大企业应该着眼长远,主动抵制这种主观放弃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的不负责任行为。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重庆:鼓励金融机构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开发针对性融资产品,创新动产融资业务

2024-11-22 10:42
12273

2024年浦东新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推进会顺利举办

2024-11-22 10:42
10948

2024全球数商大会现代服务业数字发展论坛在沪举办

2024-10-23 11:49
82779

6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降至51.2

2024-07-11 14:07
54490

泸州:发展临港大宗商品贸易 积极培育供应链金融等服务业态

2024-06-18 14:29
69009

4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继续回升 主要靠服务业带动

2024-05-15 13:07
103041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