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看中国

2008-02-26 11:02656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同外国签署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2002年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自贸区建设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04年1月,双方启动了“早期收获计划”,600种农产品先行降税。2004年11月,双方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并于2005年7月开始全面降税。2007年1月,双方签署《服务贸易协议》,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做出了高于WTO水平的市场开放承诺,并已于2007年7月生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同外国签署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2002年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自贸区建设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04年1月,双方启动了“早期收获计划”,600种农产品先行降税。2004年11月,双方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并于2005年7月开始全面降税。2007年1月,双方签署《服务贸易协议》,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做出了高于WTO水平的市场开放承诺,并已于2007年7月生效。

  《货物贸易协议》是自贸区建设的核心部分。2005年7月,《协议》开始实施,我国按照规定,削减了3408种产品(8位税号,下同)的关税,对东盟的平均进口关税由9.9%降低到8.1%。2007年1月,我国进行第二次降税,降低了5375种产品的关税,对东盟的平均关税进一步下降为5.8%。与此同时,东盟各国对我国的平均降税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协议》实施两年多来,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增长加快,经济融合加深,企业联系加强,人民生活受益,取得了积极效果。

  1.双边贸易大幅增长,经济融合不断加深。从降税产品来看,我国向东盟出口较多、增长较快的是船舶、针织服饰、陶瓷制品和蔬菜,我国从东盟进口较多、增长较快的是铜制品、橡胶制品和可可制品。从全球贸易角度看,《协议》实施后,我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攀升,由2004年的1.2%上升到2006年的1.4%。同时,双方在彼此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2004年我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7.7%,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为9.7%。同期,我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9.1%上升为9.4%。贸易联系的不断加强,加快了双方经济融合的步伐,也进一步夯实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

  2.企业关税支出减少,经营成本降低。自贸区实施降税后,双方企业减少了关税支出,降低了经营成本,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据我国海关统计,2005年7月至2007年3月,我国自东盟进口受惠货物总值60.5亿美元,减免税款33.9亿人民币。同时,我国企业申领了12万份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向东盟出口受惠货物总值21.3亿美元。按照自贸区降税计划,我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在2009年1月将进一步降到2.4%,到2010年,我国自东盟进口的约7000种产品将实现零关税,占全部产品的93%。同样,东盟国家也将作出类似调整。以泰国为例,2005年7月其对中国产品的平均税率已从12.9%降到10.7%,2007年又降到6.4%,2009年将降到2.8%,2010年将对中国90%以上约7000种产品实行零关税。随着双方关税进一步降低、企业利用优惠政策的主动性增强和自贸区宣传力度的加大,双方企业将从中获得更大收益。

  3.商品价格下降,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自贸区降税也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明显好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降税实施后,东南亚的热带水果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以便宜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以热带水果红毛丹为例,2004年1月,我国与东盟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在整体降税前先相互给予对方蔬菜、水果优惠灌水的待遇,到2006年实现零关税,其市场价格较大幅度下降,由2004年的0.55美元/公斤降为2006年的0.48美元/公斤,进口量也从2650吨增加到4107吨。同时,我国盛产的温带水果和蔬菜也大量进入东南亚市场,以苹果为例,2006年对东盟出口34.8万吨,比2002年增长46%。双方人民因自贸区降税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007年10月底,第27次TNC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货物领域,柬埔寨、老挝因未完成国内法律程序而未开始实施协议(柬拟于2008年1月实施),双方还将就《货物贸易协议》进行审议。在投资谈判方面,准入前国民待遇等投资自由化问题仍是双方争执焦点。在服务贸易方面,印尼、柬埔寨尚未实施;双方启动了第二批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谈判,2008年1月提交各自出价。在经济合作方面,成立经济合作工作组,实施项目。

  中国-东盟博览会

  前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为双方提供了双向互动、竞争开放的合作平台。四届博览会共成交49亿美元,签订投资222亿美元。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为一个增进友谊、促进合作、互利共赢的盛会,被誉为“11国搭台,17亿人唱戏,60亿人喝彩”的盛会。

  1.博览会成为中国与东盟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对话与交流的一个新舞台。博览会既是经贸盛会,又是国际多边活动,为中国与东盟领导人、部长之间和地方官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舞台。促进了企业、商协会、政府官员等多层次的交流。中国与东盟“魅力之城”,使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渗透到城市层面。博览会包含了贸易、投资、旅游、科技等专题,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旅游和科技方面的合作,还带动了检验检疫、法律事务、妇女、青年、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2.博览会成为将自贸区的投资贸易便利化商机传导给企业的最佳平台。通过博览会,11国企业享受到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带来的商机和利益。四年来,东盟国家在博览会上的展位比例不断提高,贸易配对服务不断深化。目前,东盟企业展位数量突破1000个,集中在电子电器、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农用生产资料、家具、珠宝玉器、工艺品、棕榈油及制品、矿产品等行业,吸引了大量中国企业来采购,极大提高了东盟国家企业的影响力。目前,博览会秘书处已经建立了有300多万条中国与东盟企业数据的“中国-东盟商务数据库”,通过这一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和更好的配对服务。

  3.博览会在创新上下功夫,产生了品牌效应。每届博览会开幕式富于创意,不落俗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首届“共注合作之水”,到第二届“合作印鉴”,到第三届“珠联璧合”,再到第四届“同舟共进,扬帆远航”,应该说每届要超越上届都很不容易,但每次又都给了人们不同的惊喜。

  博览会将在今后10+1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与东盟拥有10多亿人口,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又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入,通过降低关税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将远大于贸易转移效应。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进出口商品方面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根据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的研究报告,由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得出的成本结构分析表,东盟国家在食品、农矿产品、能源、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我国在纺织品、服装、鞋、建材、机械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钟表手表、车辆、金属和化工产品等方面优势明显。我国与东盟可在更大范围优化双方的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与经济融合,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性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当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突出重点,扩展领域,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平台,力争把博览会办成一个有发展后劲的、有品牌效应的展会。让双方充分享受到自贸区建设带来的实际利益,全面深化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

  为继续办好博览会,办出特色,办出成效,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中方在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闭幕前的十一国高官会上倡议:

  1.继续加强合作,不断深化共办共赢。在各国共办方的共同努力下,博览会建立了部级-司局级-处级的三级工作交流以及举办博览会高官会、抽签决定国家馆展位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四届博览会首次推出主题国机制,得到了文莱等东盟国家的支持,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些机制对以后办好博览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愿意和大家坚持下去,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2.结合自贸区进程,不断完善对企业的服务。几年来,博览会围绕自贸区建设,不断改善对企业的服务,吸引力不断增强。本届博览会采取“综合性专题展”的做法,分专题进行招商招展和贸易配对,将会期配对与日常贸易投资促进相结合,延伸了博览会服务,取得了经验。今后要进一步做实贸易配对,让企业通过博览会获得更多商机,得到更多实惠。

  3.深化重点领域的交流,不断提升博览会平台功能。几年来,通过举办各种论坛和会议,邀请政府官员、工商界精英,在博览会上发布政策信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今后,还将邀请中国有关部门在博览会上发布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政策信息,宣讲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最新进展和成果,签署中国对东盟国家的重大援外项目和经济合作项目,使博览会的平台功能进一步深化。

  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今年10月20日-23日举行。在前四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今年的博览会,时间有了,主题国有了,重点合作主题有了,相信在11国的共同努力下,今年的展会将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