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制造:订单会飘走吗?
劳动力成本低似乎是东南亚国家进军欧美市场的一张王牌。
劳动力成本低似乎是东南亚国家进军欧美市场的一张王牌。然而,伴随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提升,这张牌越来越不好打了。一场寻求加薪的声势浩大的罢工潮日前在东南亚国家爆发。其中,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的情势最为严峻,即便政府松口加薪,但工人们对加薪额度仍有不满,依旧坚持“不上工”。
“东南亚制造”要追加成本,终端市场欧美国家势必承压。有人甚至怀疑,欧美客商会否因此重新布局采购路线图,东南亚新一轮订单转移会否一触即发?就此,有关专家向本报记者做出了解读。
东南亚掀起涨薪潮
东南亚工人为何不再沉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商务部研究院国际贸易室主任梁艳芬看来,当今时代,外界信息传导飞速,劳资水平的巨大差异很容易使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工人受到鼓动,通过罢工寻求加薪。“从罢工潮可以看出,提高亚洲国家劳动力价格水平渐成趋势。”
柬埔寨工人的工资已经排在了世界末位。一个制衣工人每月只有50美元的收入,外加6美元的生活补贴。然而,这样“男耕女织”的状态已难以为继,即便目前涨薪5美元已成为可能,但该国代表8万名工人的工会仍在酝酿新一轮罢工,工会表示,除非将收入提高至每月70美元。
拥有4500家制衣工厂的孟加拉国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服装加工虽然是该国经济命脉,但却没有让他们走上富裕之路。因此,工人们不得不选择暴力示威方式去争取提高收入水平。与我国毗邻的越南、老挝的工人们也同样因“劳资”问题走上了罢工之路。
商务部研究院亚非所袁波认为,是这些国家以加工服装鞋帽为支柱产业及出口创汇主要途径的失衡的产业结构,注定了“加薪”一事水到渠成。袁波对本报记者解释说,这些国家整体工资水平处于低位,尽管利于出口,但购买力不足却成为其内部经济发展的掣肘。“因而,提高工资水平同样具有战略意义。”
除此之外,通胀压力、劳动力缺口同样是东南亚工人可以“不上工”的重要原因。亚洲开发银行曾明确指出,2010年亚洲国家当以防范通胀风险为重。仅以越南为例,通胀破10的风险令物价飙升,“涨工资”的呼声越传越响。此外,袁波补充认为,越南、孟加拉等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欧美客商,订单也越下越多,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相较务农和外出打工,工人们逐渐发现,到工厂里做工也并不实惠。”
部分欧美订单可能转移
东南亚加薪潮起,这种涨价的蝴蝶效应势必会传至欧美国家。那么,这会否使东南亚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丧失,进而导致欧美订单的流失?
梁艳芬认为,此次加薪幅度毕竟有限,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犹在,欧美国家短期内大幅度调整产业链布局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也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这种劳工成本上升的趋势是长期的,且幅度较大,东南亚制造不可避免会面临部分订单流失的风险。
袁波赞同上述观点。他进一步指出,一旦加薪成行,欧美国家要么在终端产品价格上动刀,要么将订单更多转向成本相对低的国家或地区。无论如何,欧美商人不大可能选择自己来承担增加的劳动力成本。
袁波也认为,短期内,欧美国家不必过于紧张。“毕竟,此番工人到底能涨多少工资,还有赖于欧美市场的复苏情况,以及双方供求平衡的状况。”
最新消息显示,越南政府今年已将外资企业工人的最低月薪上调至100万越南盾(合52.50美元);在老挝,最低月薪已从去年的29万基普(合35美元)上调至34.8万基普(合42美元)。
通过这些数据,袁波判断,东南亚的劳工工资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速尚显缓慢,因而,这场罢工求薪与贸易链布局的博弈,还有待进一步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