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
2010-03-16 16:09275
所谓国际金融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国际资金的集散中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竞争的根本,就在于对国际金融主导权的掌握,在于对全球资本控制权、支配权的争夺,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金融中心,近年来已成了亚洲不少大城市为之努力追求的目标。亚洲不少大城市都对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都用不同程度的声音喊出了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口号。
所谓国际金融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国际资金的集散中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竞争的根本,就在于对国际金融主导权的掌握,在于对全球资本控制权、支配权的争夺,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包括亚洲在内的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毫无例外地努力争取把本国、本地区某一大都市培育成为区域或国际的金融中心,使之能在促进本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国内正在角逐国际金融中心的大城市来看,综合条件最好的当推上海,上海也以 “种子选手”的姿态赢得了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资格。上海要重塑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已回归且已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那么,上海和香港究竟谁能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呢?这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界许多人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上海重塑国际金融中心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曾是西太平行地区金融机构最密集的地方,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远东首屈一指。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大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的“种子选手”,这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在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主要是由它自身具有的基本条件所决定的。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等最基本的要素看,上海在国内诸多大城市中最有条件、最有资格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首先,上海拥有地理区位优越的良好条件。上海位于太平洋的西岸,与东京、香港、新加坡相邻或处于同一时区,也能与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构建连续24小时的接力营业交易。上海又位于远东的中心点,邻近的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与国内诸多大城市相比,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便利的条件。
第二,上海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的优势。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仍不失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具备了汇聚国内商贸并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的作用。国内主要城市横向比较,上海在GDP排名、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上海经济的蓬勃发展积蓄了深厚的经济实力,这本身就为其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第三,从金融业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在金融设施、交易规模、机构数量、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就。
早在1992年,上海有关部门就确定了将该市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战略目标。十多年来,上海重点围绕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着力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如今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雏形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业已成为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且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是中国大陆内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2)全国的货币、证券、黄金、期货、外汇五大金融交易市场都已落户在上海;(3)上海已成为中国大陆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4)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逐步加强,金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5)在服务于全国经济特别是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从国外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都先是该国的国内金融中心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现已是境内最大的金融城市,是内地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上海尽管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但与一些已建成的全球性甚至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国际金融中心的主体是市场,而上海目前的主要缺陷是金融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产品比较单一,创新能力还不足,服务功能也较弱。上海要实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还要走很长的路程。
二、香港打造“亚洲的华尔街”
香港由于受地小人多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将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而金融业作为高端的服务业就成了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金融业如今已是香港当之无愧的首要支柱产业。香港具有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完善的法律、会计体系以及货币可自由兑换和低税率的简单税制,更拥有优秀的法律、会计、审计人才。香港的金融市场成熟,拥有完整的金融体系,兴旺的证券市场,活跃的外汇交易市场以及国际化的银行业,无论用哪项有关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来衡量,都已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金融最早是以银行业闻名天下,早在20世纪初,香港便位列全球“十大国际银行中心”之一。而香港作为亚太金融中心的崛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解冻银行牌照,使得外资银行大量涌入。90年代后,随着香港银行业管制的大幅放松,放宽外资银行进入设立分支机构或扩展分支网络的限制,使香港成了国际银行网点最集中的地区。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大量内地企业选择到香港上市,促使香港资本市场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并成为促使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晋级的重要原因。在1997 年6月底,港交所上市的内地公司(包括H、红筹及非H股民营企业)仅83家,而到2007年5月25日这一数字达到373家,占香港上市公司的30%左右。这些企业的市值约占港股市值的五成,成交则约占六成。2006年,内地企业在港集资达历史高峰,香港新股集资规模升至3332亿港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二,超过了纽约,逼近伦敦。大量优质新股的上市,吸引了海外资金持续流入香港,港股成交空前畅旺。据中银香港一位金融专家的分析,从长远看,香港股市集资功能的提升,将推动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由银行主导转向股市与资产管理为主导。该专家认为,香港的这种转型正是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重要体现。
香港回归十多年来,经历了风雨,走过了艰难。尽管香港经济遭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在内地和香港的共同协作努力下,依托中国内地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香港经济依然保持了健康发展的势头。2006年,香港GDP为1887.6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创纪录的27466美元,列世界第7位。十多年来,香港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莫过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据伦敦市法团于2007年3月公布的有关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评价报告,香港以684分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伦敦及纽约,居亚洲金融中心龙头之位。该报告指出,香港在所有主要领域均表现卓越,特别是监管方面,而监管则是衡量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报告在结论中指出,香港是争夺成为“名副其实”的顶尖全球金融中心的竞赛中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日本经济委员会联同多个经济研究机构于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香港回归十年发展势头强劲,潜在竞争力2006年在世界50个主要经济体中名列第一,在具体指标中,金融和国际化两项拔得头筹。
香港具有开放条件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为活跃、最具竞争力的自由经济体之一。香港在人力、法律、会计等方面都已全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便于为来自全球的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香港发展包括金融业在内的高端服务业有自己的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打造更具规模、更高层次的金融中心,才是香港发展的硬道理。港交所主席夏佳理谈及香港金融业的发展目标时曾经说道:“香港有条件成为与纽约、伦敦比肩的全球金融中心,但这需要争取。”这位港交所负责人的上述讲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界争取将香港打造成为“亚洲华尔街”的目标追求。
三、上海和香港,谁当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
对于上海和香港谁能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个在经济金融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下面,笔者拟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一)中国地广人多,经济规模庞大,完全可以容纳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在一个国家内,已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情况下,如果再打造一个功能相同的国际金融中心,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竞争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在服务功能上寻求不同点,将上海打造成较之香港具有不同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个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美国有纽约和芝加哥两个国际金融中心,这两个金融中心各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与上海等内地金融中心,如果也能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就有可能在互补与共存、共赢中促进两地金融共同做大做强。
(二)要维护和增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的金融业在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独特而又极其重要的作用。香港回归祖国后,如何维护和增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个必须十分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香港作为重要的贸易与金融中心,对内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内地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继续发挥好香港的作用,有助于推进内地与香港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就香港而言,其定位必须立足于中国,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和角色十分重要。香港的未来系于中国,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内地的支持,离不开与内地经贸、金融的加速融合。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维持,还取决于香港金融监管与管理体制能否不断改进和完善。香港只有通过加强自身的金融深化,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扩大金融业的辐射与服务范围,才能维护和不断提升在亚太地区金融业中的地位。
(三)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无可替代。香港目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香港背靠祖国,面对世界,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2007年3月在召开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指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以至航运中心地位、贸易中心地位,是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
尽管上海所蕴涵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上海要后来居上,赶上或超过香港也并非易事。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还很远。从现实条件来看,上海由于受资本市场的环境以及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时间内尚难以圆梦国际金融中心。只要人民币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硬通货,只要中国还没有开放资金流通,只要中国的法制和监督体系还不健全,香港就一直会是中国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
所谓国际金融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国际资金的集散中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竞争的根本,就在于对国际金融主导权的掌握,在于对全球资本控制权、支配权的争夺,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包括亚洲在内的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毫无例外地努力争取把本国、本地区某一大都市培育成为区域或国际的金融中心,使之能在促进本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国内正在角逐国际金融中心的大城市来看,综合条件最好的当推上海,上海也以 “种子选手”的姿态赢得了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资格。上海要重塑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已回归且已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那么,上海和香港究竟谁能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呢?这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界许多人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上海重塑国际金融中心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曾是西太平行地区金融机构最密集的地方,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远东首屈一指。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大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的“种子选手”,这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在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主要是由它自身具有的基本条件所决定的。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等最基本的要素看,上海在国内诸多大城市中最有条件、最有资格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首先,上海拥有地理区位优越的良好条件。上海位于太平洋的西岸,与东京、香港、新加坡相邻或处于同一时区,也能与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构建连续24小时的接力营业交易。上海又位于远东的中心点,邻近的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与国内诸多大城市相比,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便利的条件。
第二,上海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的优势。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仍不失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具备了汇聚国内商贸并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的作用。国内主要城市横向比较,上海在GDP排名、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上海经济的蓬勃发展积蓄了深厚的经济实力,这本身就为其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第三,从金融业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在金融设施、交易规模、机构数量、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就。
早在1992年,上海有关部门就确定了将该市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战略目标。十多年来,上海重点围绕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着力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如今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雏形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业已成为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且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是中国大陆内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2)全国的货币、证券、黄金、期货、外汇五大金融交易市场都已落户在上海;(3)上海已成为中国大陆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4)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逐步加强,金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5)在服务于全国经济特别是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从国外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都先是该国的国内金融中心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现已是境内最大的金融城市,是内地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上海尽管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但与一些已建成的全球性甚至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国际金融中心的主体是市场,而上海目前的主要缺陷是金融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产品比较单一,创新能力还不足,服务功能也较弱。上海要实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还要走很长的路程。
二、香港打造“亚洲的华尔街”
香港由于受地小人多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将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而金融业作为高端的服务业就成了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金融业如今已是香港当之无愧的首要支柱产业。香港具有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完善的法律、会计体系以及货币可自由兑换和低税率的简单税制,更拥有优秀的法律、会计、审计人才。香港的金融市场成熟,拥有完整的金融体系,兴旺的证券市场,活跃的外汇交易市场以及国际化的银行业,无论用哪项有关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来衡量,都已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金融最早是以银行业闻名天下,早在20世纪初,香港便位列全球“十大国际银行中心”之一。而香港作为亚太金融中心的崛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解冻银行牌照,使得外资银行大量涌入。90年代后,随着香港银行业管制的大幅放松,放宽外资银行进入设立分支机构或扩展分支网络的限制,使香港成了国际银行网点最集中的地区。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大量内地企业选择到香港上市,促使香港资本市场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并成为促使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晋级的重要原因。在1997 年6月底,港交所上市的内地公司(包括H、红筹及非H股民营企业)仅83家,而到2007年5月25日这一数字达到373家,占香港上市公司的30%左右。这些企业的市值约占港股市值的五成,成交则约占六成。2006年,内地企业在港集资达历史高峰,香港新股集资规模升至3332亿港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二,超过了纽约,逼近伦敦。大量优质新股的上市,吸引了海外资金持续流入香港,港股成交空前畅旺。据中银香港一位金融专家的分析,从长远看,香港股市集资功能的提升,将推动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由银行主导转向股市与资产管理为主导。该专家认为,香港的这种转型正是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重要体现。
香港回归十多年来,经历了风雨,走过了艰难。尽管香港经济遭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在内地和香港的共同协作努力下,依托中国内地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香港经济依然保持了健康发展的势头。2006年,香港GDP为1887.6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创纪录的27466美元,列世界第7位。十多年来,香港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莫过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据伦敦市法团于2007年3月公布的有关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评价报告,香港以684分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伦敦及纽约,居亚洲金融中心龙头之位。该报告指出,香港在所有主要领域均表现卓越,特别是监管方面,而监管则是衡量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报告在结论中指出,香港是争夺成为“名副其实”的顶尖全球金融中心的竞赛中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日本经济委员会联同多个经济研究机构于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香港回归十年发展势头强劲,潜在竞争力2006年在世界50个主要经济体中名列第一,在具体指标中,金融和国际化两项拔得头筹。
香港具有开放条件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为活跃、最具竞争力的自由经济体之一。香港在人力、法律、会计等方面都已全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便于为来自全球的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香港发展包括金融业在内的高端服务业有自己的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打造更具规模、更高层次的金融中心,才是香港发展的硬道理。港交所主席夏佳理谈及香港金融业的发展目标时曾经说道:“香港有条件成为与纽约、伦敦比肩的全球金融中心,但这需要争取。”这位港交所负责人的上述讲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界争取将香港打造成为“亚洲华尔街”的目标追求。
三、上海和香港,谁当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
对于上海和香港谁能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个在经济金融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下面,笔者拟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一)中国地广人多,经济规模庞大,完全可以容纳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在一个国家内,已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情况下,如果再打造一个功能相同的国际金融中心,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竞争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在服务功能上寻求不同点,将上海打造成较之香港具有不同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个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美国有纽约和芝加哥两个国际金融中心,这两个金融中心各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与上海等内地金融中心,如果也能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就有可能在互补与共存、共赢中促进两地金融共同做大做强。
(二)要维护和增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的金融业在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独特而又极其重要的作用。香港回归祖国后,如何维护和增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个必须十分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香港作为重要的贸易与金融中心,对内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内地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继续发挥好香港的作用,有助于推进内地与香港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就香港而言,其定位必须立足于中国,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和角色十分重要。香港的未来系于中国,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内地的支持,离不开与内地经贸、金融的加速融合。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维持,还取决于香港金融监管与管理体制能否不断改进和完善。香港只有通过加强自身的金融深化,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扩大金融业的辐射与服务范围,才能维护和不断提升在亚太地区金融业中的地位。
(三)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无可替代。香港目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香港背靠祖国,面对世界,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2007年3月在召开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指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以至航运中心地位、贸易中心地位,是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
尽管上海所蕴涵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上海要后来居上,赶上或超过香港也并非易事。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还很远。从现实条件来看,上海由于受资本市场的环境以及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时间内尚难以圆梦国际金融中心。只要人民币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硬通货,只要中国还没有开放资金流通,只要中国的法制和监督体系还不健全,香港就一直会是中国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