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姓离不开中国菜篮子
2月3日,在日本伊丹市“关西超市”,记者看到出售竹笋的价签上,写着“中国产”、“1袋100日元”等字样。
在严寒的冬日,买来“中国产大虾”、“中国产香菇”、“中国产大白菜”,预备好“中国产芝麻调料”,烧一个日本式的火锅,最后再煎一煎“中国产锅贴饺子”当成主食来吃,这是今天很多日本家庭颇为常见的一顿大餐。日前,发生在日本的“中国饺子事件”正在调查中,很多日本人也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从中国进口的食品。日本《产经新闻》甚至在2月2日的社论中说:“没有从中国进口的食品,日本人将无法吃饭。这是现实。”
日本食品大量依靠进口
在日本很多城市中,会有一些小片田地,很像农业部门预留的实验田。《环球时报》记者所住公寓前就有一片农田,面积很小,形状也很不规则,但却围了高高的铁栅栏,每到夏季还要在整个田地上方罩上防虫网。实际上,这些都是用于耕种的正式田地。日本由于地域狭窄,人口众多,农副产品供不应求。因此,“日本产”的蔬菜和食品价格也高得离谱。日本产的一棵大葱通常要卖到100日元,合人民币六七块钱。在中国,六七块钱买棵葱回家是不敢想象的。
一位在日本工作多年的中国记者说,日本除了大米、鸡蛋,农牧渔业产品的自给率都不高:小麦自给率只有14%,大豆5%;主要肉类中,牛肉的自给率有43%、猪肉50%、鸡肉67%;此外,日本能自给79%的蔬菜、41%的水果、60%的牛奶和50%的水产。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充满了从各国进口的产品,如美国提子、智利橙子,澳大利亚牛肉……有的农产品价格,加上运输成本也比日本本土生产的要便宜很多。其中,占市场份额最多的,无疑是中国的产品。在日本的食品超市,除了草莓、桃子等不好运输的商品,几乎所有柜台都摆放着从中国进口的蔬菜、水果和鱼虾。
日本人家里常备中国食品
现代的种种食品中,源于日本的不在少数,比如方便面,就是日本人发明的。然而,今天日本商场方便面的柜台上,大部分的品牌却是“中国产”。据日本贸易振兴协会的统计,2006年日本进口的蔬菜中,有59%是从中国进口的,其中日本人最爱吃的牛蒡、大葱、芋头也100%来自中国。2006年,仅该协会所属的25家公司就从中国进口了42种冷冻食品,包括炸虾、炸鱼、炸肉、各种饺子、春卷和半成品菜肴。这些食品都是很多日本人每天必吃的。
2月3日,记者到东京等地的市场走了走,并把在日本受欢迎的中国食品和价格列了个清单:青椒,中国产的65日元一袋,每袋4或5个;竹笋100日元一个;香菇198日元6个;筷子长的鳗鱼500日元一条。而日本鳗鱼是1000日元一条。在超市的冷冻柜里,中国食品也占据主要位置,而且卖得都不错。例如,“中国产冰冻荔枝”是日本餐馆做自助餐的最常用水果,每袋299日元。还有199日元一袋的芋头、200日元一袋的四季豆、598日元一袋的冰冻虾仁(500克)、1000日元一只的乌鸡。从这些食品中,也能看到日本人和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上有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像香菜、河鱼、甲鱼等只出现在供应华人的超市里。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日本人对中国食品的依赖已经潜移默化了,并没有太多的人意识到中国食品的存在。去年一年,西方一些媒体对“中国制造”做了一些不客观的报道,每当中国产品出现“风吹草动”,部分日本人会出现暂时的拒绝心理,但很快大家还是愿意购买物美价廉的中国货。一位38岁的日本主妇告诉记者,她曾经陪丈夫在香港生活过3年,特别爱吃中国菜。她说,她的生活中已经不能没有饺子、春卷等中国食品了。这些食品“既方便又好吃,是家里的常备食品”。
在东京的一家超市,一位带着3个孩子的主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家中孩子多,所以冷冻食品不可缺少,特别是中国的冷冻炒饭是经常要在冰箱中存放的。还有干燥香菇也是常买中国的,但新鲜蔬菜却很少用中国产的。她还说,到目前为止在购买食品时,她并没有意识到究竟是哪国产的。但看到国内媒体的介绍后,她才感到吃惊,没想到日本人在食品方面这样依赖中国。
日本电视台最近有一个专题节目,说的就是“日本人饭桌已经离不开中国食品”。节目还特意用图表的方式,列举了“日本产蔬菜”与“中国产蔬菜”的价格。其中“大蒜价格之差”让所有参加节目的嘉宾都感到惊讶:“中国产大蒜”一公斤才200多日元,而同样的“日本产大蒜”高达800日元。此外,菠菜、茄子、黄瓜的差价也都在200日元以上。对此,主持人说,从价格的角度考虑,他也不可能完全购买“日本产”食品。
饺子事件发生后,日本《读卖新闻》2月3日有一篇题为“日本依赖中国食品”的文章,客观分析了日本对中国食品的依赖程度。文章说,据日本财政部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2007年中日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7万亿日元,首次超过日美贸易额(25万亿日元)。2006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和水产品,在2001年的基础上增长了32%。从进口产品的类别来看,过去5年中,一些鱼类的进口甚至增长了160%。与此同时,日本还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包括蔬菜在内的冷冻食品。据日本冷冻食品协会统计,2006年日本国内冷冻食品的市场规模是9285亿日元,从中国进口的冷冻食品达1420亿日元,占整个进口量的50%。因为中国提供的食品在种类上要比泰国、越南这样的国家更为丰富,所以一些做冷冻食品业务的日本企业都说,没有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他们根本没法做生意。日本冷冻食品协会对其成员公司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公司进口的31种产品中,25种来自中国。
日本人为何青睐“中国产”
日本贸易振兴协会农水产调查科职员森路末央对媒体公开表示,日本在食品方面依赖中国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中国国土广阔,一年四季都适合于蔬菜栽培;二是中国劳动力丰富,劳动成本低;三是中国是离日本最近的农业大国,运输成本最低。森路还说,要想保证日本人在饭桌上能够吃到便宜且可以安全供给的蔬菜,没有中国是不行的。
《朝日新闻》近日也在报道中说,福岛市教育委员会的负责人表示,如果把中国食品全部排除的话,学校食堂的菜单就太单调了,“我们应该认为,经过检查而进口的食品就是安全的”。某大型超市的社长也表示,如果把中国制造全都撤掉的话,“那么超市就没什么可卖的了”。日本人也就没法保证食品材料的充足了。因为这家超市中摆放的食品有30%到40%都是“中国制造”的。
中国食品成很多国家的“菜篮子”
不少日本人注意到,如果没有中国进口的食品,日本的“菜篮子”就会出现问题。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每年日本都要出现台风,遇到坏天气,从中国来的船只就难以靠岸。这时,日本的蔬菜价格就会飞涨。例如,平日见到大白菜售价是100日元一棵,产地来自中国,当台风肆虐时,日本市场上就只有本土生产的白菜了,这时候大白菜也不是按棵卖了,而是每1/4棵的白菜卖80日元。很多日本普通主妇都会为食品涨价感到头痛。
2006年8月,德国《柏林日报》曾在头版头条报道过中国上海小面包在绕了半个地球后畅销德国的消息。报道说,德国面包消费量每年达700万吨,人均85公斤,但由于德国经济近年不景气,人工费太贵,因此德国本土面包成了“高消费”,而面包贵了,却不好吃。一位德国面包销售商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而且中国面包制造的技术和卫生状况也越来越好。不少德国人还注意到,除了面包,他们的餐桌上还有来自中国的蔬菜、水果和新鲜鱼类,感叹中国人为德国的“菜篮子”工程做出贡献。从这则消息,不难看出食品也像其他商品、像流行文化一样,在世界进行着大流通。
日本媒体分析说,食品只占中国对日出口的6%,所以许多专家认为,饺子事件对日中整体贸易影响有限。《读卖新闻》2日的文章最后说,尽管日本贸易振兴协会表示“中国作为产品制造和供应基地的地位无可替代,但是不能过度依赖中国”,有些公司可能会开始从其他亚洲国家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