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可期
“人民币的崛起是我国金融崛起和国家崛起的核心标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指出。
经历了2009年“保八”艰苦战役,我国经济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在1月9日召开的“第十四届(2010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要逐步建立与大国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化将是牵引我国金融崛起的两大要素。
“人民币的崛起是我国金融崛起和国家崛起的核心标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指出。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我国金融崛起的第一标志就是人民币国际化,此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都暴露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这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好时机。
人民币可兑换是人民币自由化的基本前提。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人民币如不能自由兑换,就谈不上国际化,这也是人民币贸易结算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实践中,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时间安排和路径安排不能操之过急,要考虑我国人口大国和贸易大国的现实,避免出现人民币既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又一直处于贸易顺差这样的矛盾。
关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与会嘉宾普遍表示乐观。曹远征称,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人民币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就隐含着届时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意味。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宋逢明认为,金融危机为人民币成为一种主要的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提供了机遇,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的进程已不再漫长。
陈雨露也指出,按照国际经验,从经常项目可兑换到资本金融项目可兑换,日本用了16年,英国用了18年,德国用了20年,而我国的经常项目可兑换从1996年12月份算起,到2016年年底就可以实现资本金融项目可兑换。他提醒,人民币实现可兑换之后能不能站得住,还要看我国产业竞争力。如果到2020年左右,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可以实现,那么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就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