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岭:要增加贸易 更要合作发展
自贸区协议全面落实的意义在于,双方在商品、服务、投资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更大规模、更深刻的经济分工和优势互补,从而创造更为有利的共
自贸区协议全面落实的意义在于,双方在商品、服务、投资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更大规模、更深刻的经济分工和优势互补,从而创造更为有利的共同发展环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建成了。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对于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的发展深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认为,所谓“建成”,其实是全面启动的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花很大功夫去落实,才算“真正建成”。
落实有两个方面:已经谈成的,要踏踏实实地贯彻下去;有碍于执行协议的因素,要不断地克服,否则协议就变成一纸空文了。
我们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企业利用了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第一个原因是企业对自贸区政策不了解。同时,中国企业扩大在东盟的投资难度也不小,需要具体研究当地市场,需要制订可行的方案。
我认为,构建自贸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贸易,更要通过合作,创造一个更大的发展区域,来改善双方的发展条件,实现中国—东盟的共同发展。自贸区协议全面落实的意义在于,双方在商品、服务、投资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更大规模、更深刻的经济分工和优势互补,从而创造更为有利的共同发展环境。
过去几年,中国—东盟贸易实现了高速增长,形成了一种互动链条。然而,我们现在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这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这次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
长期以来,东亚多数国家采取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靠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发展出口制造业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外部市场的需求是拉动东亚地区经济包括东盟经济、中国经济扩张的主动力。多年来,外部市场需求的扩张,其中主要是美国需求的扩张,主要靠信贷扩展的拉动,这种建立在虚拟信贷扩张基础上的需求动力因金融危机而消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外部市场对中国、东盟商品的需求会呈现萎缩趋势。
在此情况下,中国—东盟经济面临三重挑战:一是消化吸收以出口导向为基础多年扩张形成的庞大生产能力;二是创建持续增长的内需动力,形成新的内生经济拉动能力;三是改变以往重生产、轻消费的畸形发展模式,要以民为本,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这方面的调整,一要通过各国本身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和转型来实现;二要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来进行。这就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
(记者庞革平、孙广勇、谢建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