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QDII正名:易方达基金有备而来
2005年开始准备海外投资,2007年主动推迟,2009年底终于启航——5年磨一“剑”,易方达历练出了准备充分的海外投资团队,也等来了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底部扬帆出海的机会,在“多数人恐惧”的时候率先挑起QDII大旗,向复苏预期和成长性不输于A股的亚洲新兴市场进军。
2005年开始准备海外投资,2007年主动推迟,2009年底终于启航——5年磨一“剑”,易方达历练出了准备充分的海外投资团队,也等来了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底部扬帆出海的机会,在“多数人恐惧”的时候率先挑起QDII大旗,向复苏预期和成长性不输于A股的亚洲新兴市场进军。
QDII曾经让投资者很受伤,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QDII是个非常值得投资的产品。在大家还没有普遍认识到海外机会的时候,第一个“出头”发行QDII,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QDII破冰,勇气之举
沉默了15个月,外管局终于在年底集中放行一批QDII额度,市场纷纷猜测,这或许代表了政府对全球经济形势的某种判断。12月7日,易方达率先开始发行第二批QDII中的第一只基金——易方达亚洲精选证券股票型基金,外汇额度为10亿美元,约合70亿人民币。此次“QDII破冰之发”引来市场各方极大关注。
2008年QDII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下跌超过A股,给投资者留下了负面印象。现在发行QDII,人们纷纷问:QDII还值得买吗?挑战人性中的恐惧需要相当大的勇气,而投资市场的机会往往逆向诞生。
2009年国内投资者从A股的反弹中找回了信心,其实我们在海外可以看到一样的故事。今年全球市场走出了一轮复苏行情,放眼全球股市来看,2009年虽然A股表现全球瞩目,但还不是亚洲最强。
——主要股指中,前三季度美国上涨17%,上证上涨53%;同期,印尼上涨106%,印度上涨80%,韩国上涨64%,亚洲指数上涨58%,H股上涨50%。
从基本面来看,在经济复苏初期、市场底部区域,海外市场和中国一样具有巨大机会。2009年中国经济最先反弹,其本质上是中国通过投资拉动创造了一个更大的产能,产能的消化依赖于全球经济的复苏,而收益全球复苏最快、成长性最高的机会来自亚洲新兴市场。新兴亚洲经济体与中国一样,有着高储蓄率,中产阶级的膨胀,城市化等等特征,中国曾经发生的高成长故事正在印度等周边国家上演。
分析前三季度海外市场的反弹行情,主要受益于三个因素:国际市场流动性持续恢复、资产配置重新转向股票、去库存化后的补库存的影响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导致经济基本面走强。这三个因素并未改变,将继续支持经济向好。海外市场虽经历了一轮上涨,也只是还在爬山过程中,远远未到山顶。
并且,由于三季度欧美和香港股市升幅过大,估值也略微偏高,已经透支了诸多利好,在没有新的重大利好的情况下,股市继续上涨的动力略有不足,市场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震荡盘整,然后继续走强。因此年初入市的新QDII基金可能面临良好建仓机会,从而把握明年港股的“赚钱效应”。
为QDII正名,盛宴不只在A股
“现在QDII名声比较差,但差的不是这个产品,造成名声差的是当时发行的时机。”基金业内人士表示。
2007年QDII发得太火,曾创下全球新基金最高认购纪录,但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打碎了QDII的梦想,2007年发行的QDII基金一度亏损严重,给投资者带来了心理阴影,甚至海外投资一度成为亏钱的代名词。
其实QDII也受了一点“冤枉”。2007年三、四季度全球各国股市相继抵达高点,这个时候投资偏股型基金,无论是中国还是海外,无论是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基本都难逃厄运。金融危机的产生和扩散出乎全市场预料,而中国的QDII基金几乎在最高位放行和推出,下跌惨重,日后难免“被妖魔化”,这更多的是一种情感驱动,而非理性的判断。2008年全球普跌,亏钱的不只是QDII,还包括国内基金,现在人们可以因为A股的熊牛转换而谅解A股基金、重拾信心,为什么不能理性看待当前同样具有巨大机会的海外市场和QDII基金?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不够成熟,视角还未打开,还未关注到国门之外的市场。
投资QDII一定会亏损吗?今年以来QDII基金不错的收益已经洗刷了这个疑虑。根据银河证券数据,今年以来截至11月30日,8只正常运作的QDII基金平均增长率达到52.7%,与同期A股偏股型基金收益水平相当。并且,成立越晚的基金收益越高,截至12月1日,最后发行的两只基金成立以来累计增长率已达到76.3%和65.8%。
投资QDII不如专注于A股吗?其实长期来看,全球范围内有相当多的好市场可与A股媲美,尤其A股以外的亚洲新兴市场同样具有突出的成长性,可供成熟投资者做分散国别、分散风险的配置。2002年至2009年三季度,而美国下跌24%,上证涨幅70%;同期,印度尼西亚涨463%,H股涨460%,印度涨334%,韩国涨124%。(指数都以人民币计价,并标准化以2002年初为100,与平时看到的以本币计价回报有差别。)测算9只QDII从成立日到今年10月末,有8只超越上证综指同期表现,平均超额收益为23.4%,而海外市场复苏的故事只是刚刚开始。
对于QDII,全市场处在一个纠正误解的时候。QDII当然不是亏损的代名词,也不是一定比A股收益高,也不是A股不行了我们可以到海外去避险。
易方达基金认为,QDII应该被看作一种资产配置工具,是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国别配置、个股配置的选择,它只是一种工具让我们多一个选择,而不是一定赚钱或一定赔钱的结果。
从大趋势上看,由于中国市场与全球经济的联动性越来越高,全球市场的涨跌方向是趋同的,配置于不同市场的好处是,在相同背景下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多个股选择;从组合理论来讲,分散投资有助于提高组合收益率,成熟投资者不会只将资产配置在一个国别、单一市场。
比如,中国是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经济体,配置A股的当然必不可少,但是中国有很多好公司是在A股买不到的。以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因素——消费来说,就有很多优秀企业只在海外上市,比如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腾讯、比亚迪、李宁、宝姿、盛大、康师傅、新东方、百盛、无锡尚德、携程、百丽、卡帕等。通过QDII投资于这类企业,相当于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国成长配置组合。
五年一剑,负责任的QDII
据记者了解,易方达这次迅速入场发QDII,并不是因为获批额度而被动择时这么简单。其实在2007年,易方达已组建好海外投资研究团队并开始全球上市公司调研,然而在当时国内QDII认购纷纷创造天文数字的狂热氛围下,易方达却主动放弃了发行QDII产品的机会。
易方达为什么在2007年不发QDII?易方达多名员工回忆,在不同的非公开场合,都有人向总裁叶俊英问过这个问题。叶俊英总裁的回答是:“我没有办法说服我自己。”“现在不是好时机。”
易方达在基金业内有一个良好的口碑:在发行新产品上一贯坚持“在正确的时候发正确的产品”。在2007年第三季度不跟风发QDII、不依靠频繁的大比例分红和拆分扩张规模,2008年底不跟风做债券和货币基金的持续营销,都是对投资者负责任的态度,也显示了公司当时对于市场大方向把握比较准确。
“除了要等待外部环境,叶总对内部也要求我们要准备到非常充分才能发一只产品。”易方达一位销售人员回忆:“两年前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有人问了叶总,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做QDII?叶总抬起头,黑着脸说了一句话:'你们准备好了吗?’”
“从易方达一贯发行新基金的风格来看,这次发QDII显然是有备而来。”权威基金研究机构分析。
记者从易方达了解到,易方达的海外投资业务从2005年就开始筹备并稳步推进。为了做好一只“负责任的QDII”,公司作了大量投入。
2005年,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易方达开始利用与境外大型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的机会,了解海外市场游戏规则,并开始着手制定海外业务发展规划。
2006年,海外公募基金产品正式进入设计流程,公司同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募相关人员。
2007年,易方达海外投资研究团队组建完毕开始全球上市公司调研。
2008年,易方达正式上报QDII产品。
2009年2月,易方达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开行业先河,并顺利推出国内基金业首只离岸基金。该基金主投港股,今年以来回报良好,并获得了机构客户追加投资金额。这次试水为发行QDII基金提供了良多经验。
2009年11月,外管局放行第二批QDII基金外汇额度,易方达获得10亿美元额度,率先发行。12月7日,易方达的第一只QDII基金亚洲精选终于起航。
经过5年磨砺,易方达已经组建了成熟的、实力强大的海外投资团队。核心成员包括两名实战经验丰富的QDII基金经理以及香港子公司多名资深基金经理和研究员。
亚洲精选拟任基金经理李弋曾在花旗集团资产管理、日兴全球资产管理、美国纽约人寿保险等国际投资机构任职研究员和基金经理,拥有9年国际市场投资经验,主要负责投资中国之外的亚洲市场。
另一位拟任基金经理张小刚曾在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香港企荣财务有限公司等知名国际投资机构和对冲基金担任研究员和基金经理,拥有10年研究投资中国股票经验,主要负责投资中国相关股票。
香港子公司的投资团队将为QDII基金提供投研支持,他们已在香港成功发行了国内共同基金业第一只离岸对冲基金,目前正在筹备发行另外两只香港市场相关基金产品。
张小刚回忆,2008年他调研了超过100家国内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几乎一整年我都在出差。”李弋则成为往返于广州与印度、韩国等地的“空中飞人”。
全球上市公司调研卓有成效,现在股票池里已经储备了超过100只股票,投资团队对每只入库股票都提交了详细的入库报告,对多家H股、红筹股公司的基本面几乎已烂熟于心。
基金研究人士分析,基于海外市场冷热不同的前后环境,相信在第二批QDII的发行和投资上将看到“同样的故事,不同的结局”。易方达“破冰”的一小步,将成为中国本土投资机构以成熟姿态向海外进军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