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金融业“唱戏”外滩
此次两岸三地金融论坛是两岸金融监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签署后,上海举行的首次两岸三地金融业界交流研讨活动。论坛由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和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
此次两岸三地金融论坛是两岸金融监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签署后,上海举行的首次两岸三地金融业界交流研讨活动。论坛由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和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
两岸三地发展,竞合
“毫无疑问,加强两岸三地金融机构合作力度,有利于三地金融业优势互补、优化发展,对沪、港、台经济发展,对提高上海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屠光绍提纲挈领地指出,“沪港合作具有很强互补性,沪台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
一方面,香港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的宝贵经验值得上海借鉴。屠光绍认为,香港金融市场相对比较成熟、开放,在制度上有很多优势和竞争力,在产品创新上有很多经验,“因此,沪港要更有效地推动金融人才和信息的交流”。
曹琴是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在上海的特别代表,她用一组数据形象地说明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情。截至10月底,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内地企业有350家,占香港股票市值超过58%;今年11月,又有8家内地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
另一方面,上海历来是台湾企业投资的重点。尤其是MOU的签署为上海和台湾金融业的合作提供了大好时机。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台湾在上海直接投资项目超过6000个,投资金额达到50亿美元。
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是台湾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2000年,国泰人寿在上海设立公司总部。国泰人寿投资部总经理林俊安告诉记者,在大陆展业,合资公司与本地公司没有太大区别,“为了进一步融入市场,我们在去年底更新了公司标识,希望更多地贴近本地消费者”。
对于两岸三地金融业积极融合的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并不感到意外。在他看来,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延缓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多元化的进程。因此,上海、香港、台湾这3个经济最活跃和最有实力的地区,自然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当然,这3个地区也存在着微妙的竞争关系。”元富证券(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翁基能说,这种竞争关系可以推进两岸三地的金融业发展。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元富证券在选择设立分公司的时候,会考虑这个地区的投资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相比之下,如果台湾市场开放的话,那里可能比上海更具有吸引力”。
外滩金融创新,搭台
“外滩要成为两岸三地金融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希望更多的金融机构落地在外滩。”中共黄浦区委书记王文涛在论坛抛出了橄榄枝,而外滩金融传承与创新——2009两岸三地金融论坛就是最佳的沟通平台。
而本次论坛即围绕“沪港台金融合作与发展”、“沪港台金融监管与创新”、“外滩金融的机遇与展望”展开讨论。
“两岸三地都认识到了科学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李扬认为,“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合作。”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两岸三地的领导者不约而同地将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未来经济的推动力。
在大陆方面,政府提出了4万亿元的科技发展支持政策,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陈述要进一步支持五大科技产业;在香港地区,政府推出了“4+6”政策,“4”是香港传统优势产业,“6”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台湾地区,政府提出了着力发展六大领域29项关键技术。
李扬进一步提出了两岸三地金融创新的设想:“我们不能再过于依赖美元和欧元,而应该考虑形成地区性的货币合作。我觉得,这应当是两岸三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他建议,两岸三地要加强在大宗产品方面的合作。
对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陈子敬给予回应。他表示,香港愿意成为人民币业务离岸金融中心,帮助人民币逐步实现国际化,也希望更多地发行人民币债券。数据显示,香港目前在上海的投资项目超过1.7万类,投资企业超过7000家。
在这方面,外滩似乎也跃跃欲试。就在前不久,经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市黄浦区挂牌成立,它将为银行间市场提供以中央对手净额清算为主的直接和间接的本外币清算服务。
“我们在这里举行论坛,就两岸三地金融合作达成共识。其实,我们真正希望的是,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可以落地在外滩金融集聚带这块宝地上。”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区长周伟在论坛上向两岸三地金融业发出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