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开始实质性货币紧缩 部分经济复苏基础已稳固

2009-11-05 10:08 721

  11月3日,澳央行宣布再度加息25个基点至3.5%,而上次加息仅仅是在10月6日。澳央行在声明中表示,澳大利亚在亚洲的贸易伙伴的经济前景似乎明显

  11月3日,澳央行宣布再度加息25个基点至3.5%,而上次加息仅仅是在10月6日。澳央行在声明中表示,澳大利亚在亚洲的贸易伙伴的经济前景似乎明显好转,尤其是中国的经济成长非常强劲;目前国内经济出现严重萎缩的危险已经过去,该行将逐渐撤出刺激措施。虽然是在市场预期之内,但澳大利亚能够在一个月内两次加息,还是让投资者感受到了澳央行在紧缩货币政策上的坚定态度。

  正如我们此前所分析的,澳大利亚加息的行为,既具备现实的经济基础,又体现了澳央行对通胀非常担忧的态度。资源密集型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巴西等,因今年以来大宗商品需求和价格的快速上涨,成为最早一批受益全球经济复苏的经济体。这种反弹幅度更大的经济复苏,为澳大利亚不断加息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而由于海外资本的持续流入和资源商品价格的上涨,澳大利亚的通胀风险也已初步显现,对通胀风险的防范则成为促使澳央行连续加息的一个主因——澳大利亚三季度CPI较前一季度上升1%,高于预期,CPI上涨主要是受电力和燃料价格分别增长11.4%和4%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的通胀上涨与中国对资源需求能力的上涨,以及中国资本流入澳大利亚的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澳央行的加息,市场的解读是,部分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基础已开始稳固,但与此同时通胀的风险也开始不断加剧。因而,澳大利亚的这两次加息,都对应着国际金价的大涨——10月6日,金价大涨24美元;11月2日(加息前日,这时市场对澳洲加息的预期已经很明显),金价大涨17美元。而在这背后,则是持续走弱的美元。

  从现在看来,由于资源密集型的经济体和亚洲新兴市场的经济反弹更为迅速、幅度更大,通胀风险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也会更强,因而此轮全球的加息周期将从这些经济体开启。从今年8月份以来,已先后有以色列、澳大利亚、印度和挪威等经济体开始了紧缩政策;预期在年底前,包括韩国、印尼在内的经济体也很可能将退出宽松政策。

  而在美、欧、英、日、中这五大全球主要央行看来,过早地紧缩货币政策,却有可能将经济复苏扼杀在摇篮里。因此,虽然这些国家的通胀忧虑也在日益加深,也将在近期就会开始着手退出量化宽松的安排,但升息进程最早也要等到明年年中了。这种情况,将使得近期全球的流动性维持在较宽松的水平,从而加大未来全球高通胀的风险。

  在这其中,美联储的表态至关重要,其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措施之时,很可能就是美元触底反弹之日,因目前很多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都是以美元作为融资货币的“套息交易”。而美元若触底反弹,则会给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走势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在国内,央行近期发布的三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到66.7%,已经连续第三个季度上升,表明国内民众的通胀预期在持续加强。按照我们的预判,国内的CPI和PPI这两大价格指标,很可能将在四季度双双“转正”。也就是说,中国的通胀压力并不较澳大利亚轻松。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碍于“保增长”的政治压力以及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中国央行无法在近期加息;但央行完全可以采取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或采用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的形式,来向国内投资者表明对控制通胀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来的高通胀风险。

  澳大利亚央行在一个月内两次加息,既表明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趋势,同时也体现了澳当局对通胀的忧虑。而事实上,中国的通胀压力并不比澳大利亚轻松,因而中国的央行须未雨绸缪,尽快开始实质性的货币紧缩进程。

  五大央行货币政策一览

  澳洲联储(RBA):10月至今已两度升息,周二(11月3日)将利率由3.25%调升至3.5%,是今年第一个升息的20国集团(G20)国家央行。澳洲联储会议稿内容透露出对12月1日会议升息的审慎态度,市场对于其连续3个月升息的预期因而略有降温。

  美联储(FED):自2008年12月以来,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于0.00-0.25%。官员曾表示,宽松政策有持续一段长时间的必要,但终究必须紧缩。

  >欧洲央行(ECB):自5月以来再融资利率维持于纪录低位1.0%。欧洲央行已警告不宜期待经济迅速复苏。分析师预测2010年第三季前利率将维持不变。

  日本央行(BOJ):自2008年12月以来隔夜拆款利率维持于0.10%。分析师指出,庞大产出缺口、资本支出计划疲软、及可能长时期通缩等因素,将使政策利率在极低水准维持数年。

  英国央行(BOE):自3月以来利率维持于纪录低点0.5%。但早在8月,英国央行就宣布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将量化宽松规模从1250亿英镑扩大至1750亿英镑。分析师预期未来数月将持续超宽松政策。约2/3分析师预测英国央行本周四将宣布扩大量化宽松规模。

  如果货币政策收缩

  近期中央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显露出宏观调控和货币紧缩的苗头。分析历史发现,在货币收缩的初级阶段(加息和上调存款保证金时),只要宏观经济上升,市场趋势不会改变。但信贷对股市影响很大。

  上半年投放7.35万亿贷款的超宽松货币政策肯定不可持续,目前已开始从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

  中国近20年来曾经有3次货币紧缩,在此我们主要研究2003〜2004年和2007〜2008年的这两次货币紧缩。

  观察加息对市场的影响,我们发现2006〜2007年的7次加息当日,市场都是上涨的。而且也没有改变市场的运行趋势。这是因为:

  1、中国存贷款利率被管制,只能反映国家的货币政策取向,不能真正反映流动性在边际上的变化。量是一个更好的指标,尤其是M1。

  2、加息往往滞后于CPI,关键的是真实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因此对市场影响不大。

  另外,一开始上调准备金率对股市影响不大,但当准备金率连续上升到一定阶段后,和股市走势有负相关性。

  但是贷款的增速却和股市的相关性较高,尤其是2007〜2008年。

  2004年和2007年两次股市出现拐点后都出现单月贷款增量趋势性下降,尤其是2007年4季度,显示“一刀切”的贷款额度控制会对市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003〜2004年贷款收缩对市场的影响明显弱于2007〜2008年那次。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阶段和存款活期化程度的不同。

  2003〜2004年GDP增速滞后贷款增速回落近1年,也就是在2003年下半年贷款增速回落时市场对未来经济预期仍很好,随着通胀的上升,企业存款和居民存款不断活期化,推动市场进一步上涨,直到2004年春节后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因此即使2003年下半年贷款增速回落,但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活期化的继续,使得市场仍能维持升势。

  但是当宏观调控开始,2004年2季度贷款增量大幅下降,存款活期化无法抵消贷款的下滑,M1增速终于开始回落,同时股市开始下跌。

  未来A股市场的宏观情景类似于2003〜2004年和2007〜2008年两种情景之间,即刺激政策的效果进一步显现,GDP增速继续提高,在明年1〜2季度见顶,而贷款增速今年下半年(4季度可能性较大)开始回落。

  随着下半年货币环境由超宽松转向适度宽松,货币收缩政策的陆续出台,市场流动性增长动力将逐渐从贷款的投放转向存款活期化,尤其是储蓄搬家。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储蓄搬家加速股市上涨,但略有滞后性,不能成为领先指标。

  近半年来,信贷和A股的相关性近期急剧上升,月投放信贷量和当月股指涨幅高度正相关。

  如果当下半年贷款增速迅速回落,而存款活期化无法像2003〜2004年那样抵消贷款对M1的负面影响,那么股市将会见顶。但如果贷款只是缓慢回落,存款活期化进展迅速,可以抵消贷款下降损失的流动性增量,而且届时股市动态估值并不过高,那仍可看好。

  但无论这一轮货币扩张及其衍生的股市和经济反弹是持续到4季度还是明年上半年,财政和货币的刺激不是中国经济的出路,唯一出路在于结构改革。

0
标签: 中表 经济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