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金融欲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题
亟待制度性变革我国生产主体众多,层次分明。目前,全国共有970万户企业,2900万个体工商户和2亿生产性农户。按《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划分,970万户企业中,大型企业数千户,中型企业数万户,其余均为小型企业。
亟待制度性变革我国生产主体众多,层次分明。目前,全国共有970万户企业,2900万个体工商户和2亿生产性农户。按《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划分,970万户企业中,大型企业数千户,中型企业数万户,其余均为小型企业。
现实中,大型企业融资供过于求,中型企业融资供不应求,而由数百万小型企业、数百万微型企业、数千万个体工商户和数亿农户构成的“草根经济体”融资严重不足。草根经济体广泛存在于区县、街镇、社区、乡村,具有投资少、机制活、见效快、代谢能力强等特点。他们是社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数量约占全部生产主体的99%左右,创造了60%以上的GDP、75%的城镇就业岗位和50%的税收,却得不到相应的融资服务。说融资难,主要是“中小企业融资难”。
有舆论将融资难的问题归结于银行的嫌贫爱富,但这其实是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本能反应。首先,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其财务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不易判断。其次,中小企业通常情况下很难找到合适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有限的不动产抵押物无法满足企业持续不断的资金渴求,而机器设备由于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而很难满足银行对担保条件的传统要求。此外,银行为企业提供的每笔贷款的交易成本相差不多,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每笔贷款数额相对较小,意味着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同规模的资金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专家称,从长远看,如果没有制度变革,微企业融资瓶颈很难有实质性突破。
微金融的多元化实践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其融资需求笔数多、额度小、期限短、需求急,且普遍缺少抵质押物和规范财务报表。专家指出,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必须根植于民间、服务于民间,金融机构应贴近草根,监管要渗入基层,产品不能苛求抵质押和财务报表,而应注重信用与现金流,市场化运作,操作简便,并能实现商业可持续。
现实中,国内已有较为成功的微金融案例。
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从1996年开始采用小组联保模式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展小额扶贫贷款业务,目前已覆盖11个省的26个贫困县,累计向13万多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近3亿元,50多万贫困人口直接从中受益,大于1天的风险贷款率仅为0.87%。
又如,邮储银行引入印尼人民银行“小商户联保”的模式,开展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和农户贷款业务。邮储银行在2007年推出面向微小企业和农户的小额贷款业务,又在2008年推出面向中小企业的个人商务贷款业务。
国家开发银行2005年引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个人贷款模式,采取“资金+技术”和“批发+零售”的方式先后与包头、台州等12个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合作开展微贷款业务,累计发放微贷款6万笔,金额46亿元,平均贷款额度为7.6万元,不良贷款率为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