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统计改进研究

高敏雪 | 2009-10-22 11:47 387

传统对外贸易统计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不适应性,以至于用传统统计数据解释分析现实问题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利用中国现有统计数据,已经无法全面、有效地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状况。所以有必要对现有对外贸易统计加以改进研究。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对一个国家之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一方面是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贸易领域越来越宽,同时对外贸易方式也在发生重要变化。这些变化特征包括:贸易对象从货物扩展到服务,而且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服务贸易越来越重要了;全球生产体系逐渐形成,由此极大地影响到全球贸易体系,形成了贸易链条;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贸易路径,产生了新的贸易方式。在此背景下,传统对外贸易统计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不适应性,以至于用传统统计数据解释分析现实问题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利用中国现有统计数据,已经无法全面、有效地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状况。所以有必要对现有对外贸易统计加以改进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统计改进的步伐

  一、中国对外贸易统计体系回顾

  一方面,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恰逢全球化发展之初,另一方面,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也是全球化发展中的一股强大力量。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成长为世界上货物贸易规模较大的几个国家之一,中国也跻身于最受欢迎的直接投资目的地之一,中国采取的加工贸易促进政策使得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并没有取得全面的成功,相对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国内经济结构也迟迟没有进入服务化阶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相对于其所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在这些表面上的成功与失败背后,中国保持了长期的货物贸易顺差,外汇储备急剧膨胀,使得对中国对外贸易,乃至其经济成长的判定一直存在争议。正是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中国对外贸易统计体系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甚至批判,居于此,中国对外贸易统计体系改进不仅受到国际规范的启发,也具备充分的自我完善动力。

  尽管作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对外贸易统计体系具有普遍性的一面,然而,各个国家在对外贸易、国内经济发展、法律制度环境等所经历的历史和现实所处的状况都有各自独特之处,中国更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中一个极其特殊的国家,虽然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统计体系改进的研究是对外贸易统计体系改进研究的一个案例,但也会有许多的个性色彩。

  二、全球化对中国外贸统计的冲击

  对现行体系的梳理表明,实际上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体系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阶段而形成的,在这些体系中已经多多少少包含了全球化的影子。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发展和演变的速度要远远快于统计体系的发展,中国亦然。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频频发生贸易争端,中国贸易顺差的急剧扩大成为贸易争端中的一个焦点。与此同时,由于利用外资政策,中国吸收了大量的直接投资,由于实行鼓励加工贸易的政策,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对中国经济的评价方面,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多少好处,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甚至存在许多争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统计体系没有能够提供合理的信息,中国对外贸易给出了令人迷惑的图景。实际上,尽管中国的情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全球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统计体系的冲击和国际上所面临的情况是一致的,只是有些方面中国显得更为突出,比如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有些方面中国还没有显现出来,比如三角贸易和服务外包。

  三、中国对外贸易统计改进的实践

  中国对外贸易统计改进的实践包括适应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对官方统计系统的不断完善,也包括面对全球化在中国经济中的显著特点,包括政府部门和学术团体等对中国对外贸易统计改进所进行的讨论和实践。在现行的统计体系中,外国直接投资统计体系、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是前一种实践的具体例子。

  ——建立直接投资统计体系。直接投资是全球化的特征之一,同时也与跨境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外贸易统计进行改进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对外贸易统计体系中,设计能够反映直接投资影响的内容。因此,建立直接投资统计体系,是改进对外贸易统计体系的重要环节。

  ——改进国际收支统计。作为对外贸易统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对国际收支统计体系的改进表现在1996年正式实施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在此之前所采用的逐级汇总的统计模式不符合国际标准的统计制度,《办法》的实施意味着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与国际统计规范的步伐保持一致。

  ——改进服务贸易统计。中国官方统计改进最突出的部分来自于对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改进。一方面,这是中国对国际统计规范的跟进;另一方面,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改进也是中国官方统计面对全球化挑战所采取的措施。2008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建立了BOP+FATS的二元统计架构。服务贸易统计二元架构的建立是对服务贸易统计的一种改进,这种改进显示了官方统计对直接投资统计和国际收支统计的综合应用。

中国对外贸易再评估

  一、货物出口规模被高估

  中国的货物出口规模存在比较明显的高估。证据有二:第一,由于直接投资的影响,1998-2007年间货物出口平均大约高估了20%。以2002年为例,基于常住性原则的跨境货物出口为3256亿美元,我们基于所有权原则估算的货物出口为2388亿美元,前者比后者高出26%以上。第二,由于加工贸易的影响,1990-2007年间,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所有权变更原则,将来料加工按总额计入货物贸易,我国的货物出口平均大约高估了15%。仍然以2002年为例,按照BPM6口径计算,我国货物出口约为2610亿美元,被高估了将近15%。虽然这两种思路对我国货物出口规模的评估不能进行简单的相加,但二者都一致地支持了货物出口被高估的结论。

  二、货物贸易顺差被高估

  从差额来看,出口的高估情况更为突出,以至于可以判断货物贸易顺差被高估。同样,证据有二:第一,考虑直接投资,1998-2007年之间,我国的货物贸易不是顺差而是逆差,同样以2002年为例,我国基于常住性的跨境货物贸易净出口为304亿美元,而基于所有权的跨境货物贸易净出口为-1110亿美元。第二,考虑加工贸易,1990-2007年间,按照BPM5和按照BPM6口径计算的我国货物进出口差额被高估了大约35%,以2002年为例,BPM6口径下我国货物贸易差额为171.4亿美元,被高估了43%以上。

  三、对服务贸易的评价有失偏颇

  长期以来,标准BOP下一般认为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较小,并且处于逆差状况,实际上,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第一,考虑加工贸易,与BPM5口径相比,在BPM6口径下,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被低估,并且服务贸易不是逆差而是顺差;第二,我国服务业中外国附属机构活动比较活跃,考虑FATS,服务贸易的规模被小视了,表现之一是外商直接投资中服务业吸收比例不断扩大,2007年,服务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将近310亿美元,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41%,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我国服务进口占总进口的比例;表现之二是我国服务业外国附属机构的销售额也比较大,以2004年为例,服务业外国附属机构营业收入在5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大约40%的跨境服务进口;第三,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潜力巨大,2007年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已经达到74%,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我国服务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
 

0
标签: 外贸 对外贸易统计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商务部:去年对外贸易好于预期,货物进出口达42.1万亿元

2023-02-12 18:30
27186

商务部: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

2023-01-31 21:33
48926

1至2月江苏对外贸易进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2-03-25 15:20
40828

《“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发布

2021-11-25 14:57
7505

商务部印发《“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1-11-25 14:33
895

阿根廷2020年对外贸易下降14.9%

2021-01-28 11:49
28434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