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数据好转 出口隐忧未除
从表面上看,中国出口出现了企稳的局面。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然而,透过数据表面,仍有不少隐忧。
刘晓忠
10月14日海关总署发布的9月份中国进出口数据显示,中国进出口总值2189.4亿美元,同比下降10.1%,环比增长14.2%。其中出口总额已经连续第三个月超过了千亿美元,规模达到1159.38亿美元,同比下降15.2%,环比则增长11.8%;而进口总额则在9月份首次超过千亿美元至1030.06亿美元,同比收窄至-3.5%,环比则增长17%。
从表面上看,中国出口出现了企稳的局面。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然而,透过数据表面,仍有不少隐忧。
其一,当前出口企稳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贸易伙伴的企稳促成的。9月当月中欧进出口总值为353.6亿美元,中美为280.8亿美元,中日为236亿美元,三者合计870亿美元,相当于9月中国进出口总值的40%。而9月中国对欧美日进出口的同比降幅分别为9.8%、11.7%和4.5%。显然,中国对欧美日贸易的收窄是中国9月份出口降幅收窄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欧美日目前的复苏动力依然不稳定。当前,中国对欧美日等出口降幅的收窄更多地是来自它们补库存的推动,一旦补库存行为结束,在消费依然没有有效改观的情况下,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此外,9月中国外需降幅收窄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素。
其二,贸易增长与效益增长不同步。当前人民币追随美元持续走低和提高出口退税率并没有完全使出口获得相应的利益,相反贬值和退税的好处,更多地被海外进口商所获取。9月份中国的贸易顺差为129.32亿美元,不仅低于去年9月份的300亿美元,也低于8月份的157亿美元,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另一方面,进入三季度以来,中国的出口新订单出现了明显的增加。然而,海外贸易伙伴对中国制造价格的敏感度也越来越明显。据悉,由于出口价格被海外进口商压得较低,使得出口订单虽增加,但出口利润则收窄,出口变得无利可图。这不可避免地压制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而9月份进出口总值双超千亿,而贸易顺差同比降幅达到56.85%,与海外进口商压低中国制造品价格有着直接的关联。
其三,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越来越突出,贸易环境恶化是当前的重要隐患。截至今年8月份,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了79起调查,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6.2%和121.2%。进入9月份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呈现出扩展态势,自9月11日美国决定对中国输美轮胎实行特保引发中美轮胎肉鸡贸易摩擦以来,10月初欧盟和美国相继对中国出口的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依然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因素的当前,特别是人民币汇率追随美元的走弱,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目标。美国和欧盟当前频繁地对华输出产品进行双反等贸易救济调查,正在为各国新一轮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提供了案例。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等对中国制造发起双反调查,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各国政府对当前经济走势的担忧。毕竟,在史无前例的双宽松陆续延续了一年有余后,各国要护航经济复苏的弹药似乎已经无多。因此,当前国际贸易保护更多地反映的是全球经济复苏不稳定下的一种无奈。
由此可见,出口依然是当前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虽然依然延续温和的冷感状态,但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部门心态的影响却相当明显,很容易触发激进的报复心态。
对此,笔者认为中国应该首先在对外政策上逐渐向中性倾斜,避免敏感时期的出口支持政策引发更多的贸易纠纷。当前中国可以适度地通过主动调整汇率和税率等手段逼迫中国出口部门解除对政策的过度依赖。客观地讲,在当前全球贸易虽有起色但依然不稳定的情况下,补贴式的外贸政策不仅很难使得中国出口部门切实获得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利好,而且很容易授人以柄被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者作为对中国制造展开贸易调查的借口。
此外,出口部门要从现在开始把困难当作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否则,继续依靠对外政策的呵护延续所谓的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最终也就意味着中国出口部门将面临着更为复杂和激烈的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