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缓解“资产荒”和“资产慌”取决于财政加杠杆力度和降息幅度
最近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2.3%,而刚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备受投资者青睐,30年期收益率一度跌破2.5%。与美国数据比较,我国长债收益率偏低。虽然新古典经济学均衡理论表明,在合理、可持续的债务环境下,名义增长应当等于名义利率,但是历史数据显示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长期低于名义GDP增速,实际上很难反映中国经济未来增速。
不少人把目前低风险资产受追捧的现象称为“资产荒”,即这类资产相对稀缺,随着投资者避险性需求的提升,债市的收益率明显下降。资产荒实际反映了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下降,这与当前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等逻辑相同。不仅债券市场如此,股市也出现类似情况,投资者更加保守,谋求确定性较强的分红回报,年初以来高分红的大市值股票受追捧,小市值股票跌幅较大。
自2021年房地产进入下行阶段后,中国正面临财富缩水问题。因此在低风险资产的“资产荒”背后,还存在更大规模高风险资产的“资产慌”。虽然低风险资产规模不大,但是高风险资产不仅种类繁多、规模巨大,而且不少资产流动性较差,风险溢价也比较大。
如何缓解“资产荒”和“资产慌”问题,取决于中央财政加杠杆的力度和央行降息的幅度。如果中央财政发债规模超预期,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入,将有助于稳增长。一些具体建议包括将超长期国债部分用于增加居民收入、设立房地产和股市的稳定基金,可以促进居民消费,同时提高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及时降息可以促使居民储蓄意愿下降。若居民银行存款规模下降,则部分资金会流向股市和楼市这些高风险资产领域,可以缓解“资产慌”问题。虽然市场上认为降息会导致汇率贬值的压力可能发生,但仍需抓住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汇率是否稳定最终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