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最具增长潜力市场

2009-08-27 15:35586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6日讯 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市场体系建设也获得了飞跃发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城乡商品流通体系日臻健全完善,造就了一个购销两旺、物价稳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商品市场。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6日讯 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市场体系建设也获得了飞跃发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城乡商品流通体系日臻健全完善,造就了一个购销两旺、物价稳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商品市场。

  一、市场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计划经济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仿效前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商品流通体制也是按照这种体制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政府主导、非自由流通、排斥市场机制的体制。1953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以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为起点,以建立庞大的国营商业体系为载体,流通体制开始走上20多年的计划收购、计划供给的道路。计划经济的流通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低水平的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改革起步阶段

  1978年到1984年为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国家逐步放开部分农产品市场,扩大农产品购销中的市场调节部分,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的购销体制及价格体系也开始逐步放宽。同时,国家开始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扩权让利,改革国合商业的计划批发层次,提倡在企业内部实行经营责任制,允许和鼓励个人、集体等多种所有制发展,并打破了国合商业城乡分割的流通体制,扩大城乡间物资交流。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减少流通环节的“三多一少”体制初步形成。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

  1985年到1991年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改革商业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推动“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下放一、二级站,国有零售商业企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改、转、租、卖”、“两权分离”、“四放开”、股份制试点等改革,促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商业所有制格局。同时,改革批发行业计划性的倒扣作价,实行在批发牌价基础上顺加作价、协商作价、按批量作价,增强价格杠杆调节供求的作用。生产资料双轨制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

  1992年到2000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零售业不断发展,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流通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发展连锁化经营,并加快鼓励非公有制商业的发展,逐步向外资开放商业领域,出现了百货商店、专业店、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便民店、仓储式销售等多种业态以及经销、代销、租赁等多种销售形式。逐步放开生活用品和服务业经营,取消了全部票证和计划供应,初步实现了由政府定价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的转轨,同时强化了重要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市场调控。

  (四)改革开放深化阶段

  2001年到2007年为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2003年组建商务部,打破了我国内外贸分割管理近50年的局面,增强政府对国内贸易领域的调控和监管能力。通过清理现有法规、设计法律框架和制定法规,构建了市场流通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促进流通监督管理法制化。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网络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流通企业体制改革实行抓大放小,抓好国有流通企业的改组改制和做强做大。

  二、市场体系建设的卓著成就

  (一)流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愈发显现

  建国60年来,流通总量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已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8488亿元,较1952年的276.8亿元增长了392倍。流通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愈发显现,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排在第一位,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2008年消费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

  (二)城乡市场更加繁荣活跃,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

  建国60年来,我国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商品供应充裕,消费旺盛,物价基本保持稳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城乡居民在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改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生活质量、转变生活方式,在住、行、文教娱乐和医疗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上升。以电脑、汽车、摄像机等为代表的高档消费品需求大幅增长,服务性消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2008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汽车销量达到938万辆,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6467万辆(含1489万辆农用车)。

  (三)对外开放步伐稳步前进,现代流通方式和业态快速发展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不断扩大商业领域对外资的开放程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商务部共累计批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1869家,店铺8994个,营业面积2266万平方米。随着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加大,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推进,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便民店、仓储式销售等新型业态不断出现并迅速发展,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涵盖了发达国家的各种现代零售模式。

  (四)农村流通网络不断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建国60年来,农村流通网络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有效提升,农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城乡消费增速差距逐步缩小。2009年上半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6.4%,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4%,农村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市,并保持连续6个月快于城市。

  近年来,商务部着力构建城乡互动、双向畅通的商品流通体系。一方面,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为农民提供货真价实、安全便利的商品与服务。截至2009年上半年,已在全国建成26万家标准化农家店,367个配送中心,连锁化农家店覆盖了75%的县,49%的乡镇,33%的行政村,扩大农村消费近千亿元;另一方面,以“双百市场工程”为载体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截至2009年上半年,累计支持365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流通企业的796个建设改造项目,每年新增农产品交易额500多亿元,惠及2000多万农户。

  (五)法规标准建设速度加快,消费环境和市场管理日益完善

  建国60年来,法规标准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市场交易和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反垄断法》已经于2008年8月1日起开始施行。国务院先后颁布了《直销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修订了《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商务部发布了《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典当管理办法》等31项部门规章。

  2007年商务部颁布了《流通标准“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了由零售批发、商贸服务、生产服务、居民服务、流通加工和基础设施构成的流通标准体系框架。2003年以来,商务部公告了《农家店建设与改造》等202项流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委发布《零售业态分类》等140项流通领域国家标准。目前,内贸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有558项,流通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六)城市商业体系逐步完善,居民消费便利程度不断提高

  经过建国以来60年的发展,城市流通服务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便利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商业网点建设逐步形成了中心商业、区域商业和社区商业三个层次。商务部推进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国27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已有268个、368个县级市中已有122个市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编制完成率分别为96%和33%。

  回首60年,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向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迈进。

 

0
标签:投资 商品流通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专家提出在自贸区建成商品流通领域特别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平台方面的“亚投行”

2017-04-13 17:01
17823

创新供应链金融 助力大宗商品流通

2016-07-26 22:45
1834

商品流通小企业银行结算常见方式

2011-05-20 10:01
992

商务部探讨进一步完善商品流通体系

2009-06-16 13:51
1315

国家出台20条措施夯实商品流通

2009-01-04 21:02
415

知名私募林园投资发布公告:即日起停止跟投

2024-11-08 15:54
47447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