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探索贸易领域互动发展新“钱景”
在过去10天内,上海与香港之间围绕两地贸易发展和贸易中心建设的沟通互动格外频繁。沪港两地正试图探索贸易领域互动发展的新“钱景”。
在过去10天内,上海与香港之间围绕两地贸易发展和贸易中心建设的沟通互动格外频繁。沪港两地正试图探索贸易领域互动发展的新“钱景”。
继14日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苏泽光一行与上海市市长韩正会面后,21日,汇聚沪港两地金融、贸易界精英及专家的“沪港国际贸易中心互动发展研讨会”在上海拉开帷幕;在同一天,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访问团拜会了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除了金融合作话题,两地贸易领域互动发展也备受瞩目。
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5月,上海吸引香港投资项目438个、合同外资32.2亿美元。尽管面临金融危机,香港对上海服务业的投资依然占较大比重,1月至5月,相关合同投资金额占香港同期在沪合同投资总额的84%,不亚于去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尤安山分析,从历年数据观察,特别是CEPA实施以来,沪港之间呈现货物贸易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快速上升的态势,目前,香港已成为上海服务贸易第一大贸易伙伴。
尤安山认为,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1个多月之后,沪港之间围绕贸易发展的互动探讨活跃起来。这意味着沪港两地都开始意识到,跨境结算并非仅是金融领域的问题,贸易本身是资金流的实际载体,换言之,沪港关系中以贸易为主题的未来蓝图也很重要。
部分上海市政协港澳委员则指出,沪港之间贸易话题趋热,也与金融危机发生后,外需萎缩、出口下降及传统加工贸易模式亟待升级转型的背景有关。
“沪港两大贸易中心在思考未来发展及相互关系时,当运用创新思维。”香港贸发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钟永喜认为,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贸易”一词的认知已有了很大变化。以香港为例,以往国际贸易的参与者主要以买卖双方,即出口商、进口商为主;如今的趋势是,将有更多的参与者,如制造商、品牌拥有者、分销商、代理商、零售商、中介机构等。
钟永喜说,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令国际贸易出现了“多对多”的网络化发展趋势,并已逐步波及香港和上海,当传统的进出口概念演变为“产品+服务”的新形态,沪港当互补合作,及时应变。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段樵认为:“同为贸易中心,沪港大可互补。”据其分析,上海与香港分别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腹地,贸易网络、渠道、辐射面各有优势,沪港内外销市场的覆盖面也有所不同,都可形成互补。
“香港是知名的国际贸易中心,上海仍有一定差距。”香港万顺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祖辉指出,上海可从扶持中小企业、打造“国际购物天堂”、鼓励离岸贸易等着手,向香港“取经”,学习如何营造贸易中心“软环境”。尤安山认为,上海正处在向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学习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通过沪港合作,也有助于香港进一步拓展其在内地的贸易空间,巩固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
“沪港商贸互动与合作将大有可为。”钟永喜乐观预计,在贸易领域,沪港合作可以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此外,香港服务企业还可为上海提供一臂之力,助上海成为面向内地的进口产品分销中心、市场推广中心、运营中心等。他进一步分析,广义的服务贸易概念已延伸至文化创意产业,“未来,上海和香港两地都能够成为‘潮流引领者’,在影视、娱乐、动漫等领域的文化贸易合作,机会也相当多。”
日前,上海市市长韩正对来访的香港客人表示,上海将以务实的态度推进两地合作的制度性安排,进一步推进双方在金融、经贸、教育、科技、人才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