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结算遇冷 “破冰”之后更需“融冰”
时隔一个半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一些业内人士眼里“有点冷”。CBN近日从多方了解到,银行该项业务“量不大”,企业多处于观望状态。
时隔一个半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一些业内人士眼里“有点冷”。CBN近日从多方了解到,银行该项业务“量不大”,企业多处于观望状态。
细则有待明确
“一家上海试点企业,在本地报关不需要外销核销单,到深圳却遇到麻烦,海关要求出口报关一定要核销单,整整拖了两天,眼看装货的船要开了,最后不得不重新用美元报关。”一位中资银行人士告诉CBN。
7月初《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出台后,涉及税收和海关的具体操作方法尚未正式出台,使各地落实措施不尽相同。
上述人士告诉CBN,实施细则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出口退税和异地报关等亟待更加明确。据了解,上海已就退税采取“过渡性办法”,只要企业提供出口报关单正本和境内增值税发票正本,就可办理退税,等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推出正式实施细则后,即按统一规定执行。
“具体操作方法还涉及境内外双方的配合,而现在境内外银行和监管层的准备情况也不同。”上述人士介绍,香港方面有配合内地开展业务试点的相关操作指引,个别经济体监管部门亦曾回应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视同外币结算、无需另外报批,但多数经济体尚无明确操作办法,导致境外银行和企业不知如何操作。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个月的业务量不大不代表未来业务量都不大,市场前期对试点期望值较高,一种货币真正成为国际结算货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解困”境外银行
“从7月推出以来,我们只做了一单。”某外资银行人士昨日对CBN表示,由于很多内地企业仍在观望、出口退税等政策尚未清晰、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内地试点企业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积极性并不高,直接导致外资银行的单子很少。
自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正式推出以来,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星展银行等多家外资银行以境外代理行身份参与。一位外资银行资金管理部负责人表示,一些境外经济体对开设人民币账户和人民币结算的规定各不相同,对银行和企业来说很难操作。
境内试点企业数量有限和积极性不高,也导致境外银行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量不大。上述负责人表示,很多境外企业在是否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问题上处于被动地位,只有在境内企业要求用人民币结算且双方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境外企业才会选择用人民币结算。目前,内地试点企业不到400家。
分析人士指出,相对而言,本地企业更愿意用人民币结算,而境外的人民币存款利息、人民币汇兑利率等均不尽明确,境外银行人民币业务亦不充分,所以境外企业不愿承担风险。
试点有望扩大
“有企业反映,现在美元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很低,借入人民币的成本高于美元,那么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动力又在哪里?”在一位银行人士看来,除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实施细则外,也应给予试点企业退税、贴息等支持政策。
“关键是企业需求。”这位人士说,“这主要看两方面:一是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是否方便;二是境外贸易对手是否愿意用人民币结算,包括持有人民币之后的存款和投资等。政策提供便捷性显得非常重要,应该推出更多激励措施,使境内试点企业在获得鼓励的同时,也能让贸易对手分享到一部分优惠。”
也有观点认为,境内试点企业需要进一步扩大,扩大业务量仅靠当前企业远远不够。内地已有365家企业获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上海首批共92家,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居多,而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由于财务费用、兑换成本等也会有所需求。上海正在组织开展上报第二批试点企业。
央行条法司司长李波和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郑建新昨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均表示,相关配套措施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李波表示,将在进一步完善和明确配套制度和政策基础上,尽快会同有关部门提请国务院扩大试点范围:扩大境内试点区域,除广东和上海外,其他省市也提出需求;扩大境外试点区域;扩大企业试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