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谋求刷新IT产业版图
国际金融危机中,重庆市跨越2000公里的空间运输距离障碍,吸引全球著名IT企业成功入驻,打破了IT产业长期被沿海地区垄断的格局。重庆还谋划将IT业培育成第一支柱产业,实现结构调整的“轻巧变身”。
国际金融危机中,重庆市跨越2000公里的空间运输距离障碍,吸引全球著名IT企业成功入驻,打破了IT产业长期被沿海地区垄断的格局。重庆还谋划将IT业培育成第一支柱产业,实现结构调整的“轻巧变身”。
8月4日,重庆市两大重点项目——“惠普(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的签约仪式在雨中举行,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到底是因为什么,这样一个加工贸易项目引来如此多关注?
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一语道破。“惠普、富士康等项目落户重庆,打破了电脑生产长期被沿海企业垄断的格局,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探索新途径。”惠普与富士康基地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2000万台外销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能力,带动进出口总额超过400亿美元,这相当于重庆目前进出口总额的4倍。
2000公里,其实也不遥远
数据显示,全球有7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产自中国。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为世界知名笔记本电脑厂商代工的企业都集中在我国台湾以及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而在重庆与中国东部的海岸线之间,是漫长的2000多公里距离。
在过去,2000多公里,意味着船运增加四五天的时间成本,意味着铁路运输增加的车站与港口之间的人力成本……如何解决这些增加的成本?这是惠普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能否沿江而上,落户重庆的关键所在。
地处西部,重庆的劳动力成本低;油电煤运、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低;西部大开发又给了重庆财税成本低的优势。但是这“三低”并不能使重庆从中西部众多省市中脱颖而出。
“关键在于加工贸易中的两项物流成本——生产中所需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等进项物流成本和生产完成后产品销售涉及的出项物流成本——要确保与沿海持平。”黄奇帆认为。
“两平”并不易实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重庆积极探索破题之法。
“如果选择航空运输方式,重庆的物流成本不高于任何城市。”黄奇帆说。为了保证航空货运,重庆将正在建设的机场第二跑道由3200米延长至3600米,“以使世界最大货运飞机波音747—400能够满载长距离地运输。”
铁路运输方面,铁道部已批准重庆市沙坪坝团结村集装箱枢纽站增加一趟直达上海芦潮港的专列。仅就铁路集装箱货运而言,重庆到上海的距离从5—7天被缩短至两天之内。
重庆经甘肃、新疆、莫斯科至鹿特丹的国际铁路也将在2012年建成,届时从重庆到欧洲只需要13天,这甚至比沿海地区通过海运、陆运到达欧洲的时间还要短。
“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是手心手背的关系。”黄奇帆称,重庆市正在着力打造一个高水平的服务贸易平台。以保税港区为例,所有加工企业的零部件只要运入保税港区,就视同出口,可以享受退税,从而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三低两平一高”成为重庆的独有模式,弥补了2000公里的空间距离。
循序渐进修成正果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说得轻巧,落实却不易。惠普能“相中”重庆、最终把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迁来,不是一蹴而就。
2005年10月,惠普与重庆首度合作。惠普在这里成立的是它在中国的第四个全球软件服务中心分中心,也是它在中国西部地区的惟一全球性服务中心。
在此后的4年间,惠普又与重庆先后合作成立了全球测试服务中心、惠普(重庆)全球呼叫中心、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400万台电脑生产基地,以及此次签约的惠普(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惠普将会继续增加在渝投资,不遗余力地帮助重庆打造‘西部硅谷’。”惠普全球执行副总裁托德表示。
而在此之前,惠普电脑的主要产业基地布局在上海、江苏两地。伴随着占地10平方公里的惠普(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落户重庆,惠普在全球范围内的笔记本生产增量将主要布局在此。预计到2012年,惠普在全球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将增至6000万台,其中2000万台将产自重庆。
“电脑生产长期被沿海企业垄断的现象将被彻底打破。中国电子制造业的战略布局图将被重画,重庆也将成为全球IT业版图中的一个重要坐标。”黄奇帆称。
与直接引进外资相比,惠普入驻重庆所产生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样值得关注,它将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逐渐显现。
重庆与富士康的合作即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新签约的惠普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将由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台湾电子代工企业承接惠普订单,生产面向中国以外的全球市场的笔记本电脑。此番富士康与惠普相携来渝,投入巨资,预计销售值将达到1000多亿元人民币。
关键在于打好基础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庆的信息产业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科学决策打好基础。
“当时大部分人认为重庆市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条件。”重庆市经信委党组书记沐华平回忆说。因为就在本世纪之初,重庆的信息产业几可忽略不计——2000年,信息产业占重庆全市工业的比重仅为2%。
是仅仅立足利用信息技术来“嫁接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坚持发展信息产业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并举的方针?重庆选择了后者。
2007年,重庆市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占该市GDP的比重首次达到6%。信息产业正式从重庆市先导产业升级为支柱产业。2008年重庆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8年来平均增速为33%,是重庆GDP增速和全国信息产业增速的2倍。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重庆建设西部交通枢纽有着现实意义。黄奇帆表示,仅以惠普的外销笔记本电脑基地为例,基地投产后每天的货运量将达到320吨,其规模相当于直接克隆一个“上海航运”。
同样,信息产业带动的人才流和就业机会也是重庆这个人口大市的着眼点之一。据测算,基地落成投产后,至少会带动中专技校以上毕业生5万人、本科学历以上1万人的就业。
据介绍,未来4年,重庆还将建设包括国家军民两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低成本信息终端产业基地、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嵌入式软件基地在内的4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预计到2012年,重庆的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3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0%,超过汽摩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记者 余继军 侯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