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理财阵痛 有多少财富可以重来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陷入了深度衰退,同时,严重的恐慌情绪使得道琼斯、日经、恒生、上证指数等全球主要股指跌跌不休,市盈率降到几十年以来最低水平。标准普尔的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股市在暴跌中蒸发掉大约17万亿美元市值。2008年全球新兴市场股价下跌54.72%,而成熟市场股价也下跌42.72%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陷入了深度衰退,同时,严重的恐慌情绪使得道琼斯、日经、恒生、上证指数等全球主要股指跌跌不休,市盈率降到几十年以来最低水平。标准普尔的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股市在暴跌中蒸发掉大约17万亿美元市值。2008年全球新兴市场股价下跌54.72%,而成熟市场股价也下跌42.72%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即使是富人更善于理财的神话,也已被现实击得粉碎。
近日,美林和凯捷集团发布的最新《全球财富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超高净值个人”定义为至少拥有3000万美元可用于投资的数量缩减近25%,仅余7.8万人。经历了一年的银行危机、政府纾困和股市暴跌之后,这些超级富豪的净财富总额缩水了24%。“高净值个人”不包括房产的财富总额为100万美元以上的境况虽然也很糟糕,但没有那么严重。他们的总资产缩水19.5%,总人数减少了15%。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财富洗礼中,投资人的理念得到了完善,高端理财的诉求得到了张扬。而我们更为感兴趣的答案是———2009的理财春天,有多少财富可以重来?
投资价值的重建
《全球财富报告》中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投资人的心。去年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抹去了两年强劲增长的成果,富人总数和财富总数均回到2005年时的水平,但也迫使他们去思考自己的投资价值是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事实上,高端理财经常陷入经验主义的怪圈。比如,在金融市场波动剧烈的时候,人们通常会表现出对于风险的厌恶,从而通过一种名为“市场中立”的策略赚钱。所谓“市场中立”战略,就是做多和做空同等数量的股票,利用这些股票估值的细微差别掘金。
一个简单的“市场中立”策略就是把握新兴市场表现胜过发达市场的“肯定优势”。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及企业发展动力比发达市场强,新兴市场表现一般远胜于发达市场。过去20年间,若以MSCI新兴市场指数及MSCI环球指数作为对比,会发现新兴市场股份平均有10.4%的增长,而发达市场平均每年只有5.5%的增长。根据“市场中立”策略,投资者可跳出传统的投资策略,对表现较佳的那一项资产做多头或多买,而另一项稍逊的资产作空头或沽空,从而受惠于新兴市场的增长“溢价”,在两者差价中获利。
这项策略曾被认为是绝对的低风险,但这一规则就在2008年却被打破。全球的多数定量运作基金打算通过“市场中立”策略赚钱,但他们发现许多基金进行了相同类型的投资。一旦少数基金经理开始撤出市场,所有这类基金突然之间就会蒙受巨额损失,金融业一些最负盛名的基金,却因此在一周之内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资金。
还比如,富人可以通过投资进行大规模国际性资产配置的宏观对冲基金使财富得以保值,但这样的策略效果同样只维持半年时间———上半年国际油价由年初的100美元一线飙升至147美元的历史高点,美股却持续暴跌,做多大宗商品并做空美元和美国银行股无疑是一种极为合理的操作选择。但在7月中旬市场的恐慌状态中,此类交易的多空双方突然掉转了仓位。靠卖空银行股为原油期货投资提供资金的对冲基金陷入了恶性的逼仓中,采用此项策略的基金数周内损失了逾40%的资金。
人们需要考虑对自身投资理念的重建,但观念的重构并不能解“燃眉之急”。对于将资产委托于他人的富人群体而言,第一个闪过他们脑海的念头就是换掉自己的理财机构。
于是,全球富人们对于理财机构的选择也在逐渐的变化中,他们开始逐渐疏远投行,因为他们认为投行是那些花花绿绿的衍生品和老套投资建议的来源。“人们对投行的信任受到侵蚀,特别是现在它们曾投资于自己不理解的产品。”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
在英国,小规模的专业理财机构正在逐渐变热,它们的宗旨是“针对高净值客户的建议应具有独立性,不要计划逼迫客户进入某种特定的资产类别”。收费的高低取决于资产的规模、安排的复杂程度及所需的服务水平,例如客户希望多长时间与理财顾问会面一次。更为投资者们看重的是“它们完全没有内部产品,所以不存在利益冲突,理财建议能完全遵从客户需求。”
私人理财的阵痛
在最新的《全球财富报告》中,中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富人总数排行榜上,中国的百万美元富翁估计有36.4万人,排名第四,首次超越了英国。
然而,与投行在国外高端理财市场信誉度下降的考验相比,中国高端理财的主力军私人银行同样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甚至来得更加尴尬———符合银行准入门槛的潜在客户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私人银行。在日前,招行联合贝恩公司的调查中显示,被访问的私人银行客户中,有超过80%的人完全没有听说过私人银行。很多人的“熟知”和理解也出现了偏差,认为私人银行是个人集资、投资开办的银行。
这种认识恰恰显示了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尴尬。他们拥有着世界第四的庞大富人群体,却根本在这些“潜在客户”心目中没有存在感。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高端理财市场尚未全部打开,原因是多方面的。客户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不露富的理念影响,再加上对银行理财能力不很信任,大多数富人还是选择自己或身边熟悉的人代为打理。银行方面,目前大部分私人银行在客户扩展方面的渠道都比较单一,大多选择从已有的高端客户资源中“突破”,这样的方式难度较大。
况且,据银行内部的说法,内部机制尚未理顺才是制约客户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客户经理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和销售的理财产品和管理的资产数额挂钩的,有谁愿意把自己手头的大客户让给其他部门的人呢?”
另一个发展中的“瓶颈”,也是业界提及最多的,便是私人银行相应制度的缺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业务的发展。业界人士认为,原有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办法》已经不适用于私人银行的业务,因为私人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普通理财业务所提供的服务有很多不同,这些都需要在监管和政策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去帮助私人银行开展相关业务和产品的开发。
以远程交易为例,按照目前的相关政策,在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理财服务中,远程交易是无法进行的,交易必须要求客户到柜台亲自签字后才能完成。“但是我们的很多客户是空中飞人,或者长期在海外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回来。”某位私人银行理财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此即便客户本人认同某个产品,却也无法实现交易。
有多少财富可以重来
2009年上半年A股恢复性行情着实让人兴奋了一把:上证指数年内涨幅逾70%,大宗商品在充裕的流动性中翩翩起舞,原油价格上涨迅猛,摸高至70美元/桶的年内高位,黄金也在反复冲击1000美元/盎司的大关。
但仔细想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下半年的理财市场,已经显得有些缺乏亮点。以大宗商品为例,近来的大幅上涨除了前期美联储定量宽松政策带来的后遗症外,中国需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推动力量。如铁矿石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促成了进口套利的空间和市场。年初以来铁矿石的进口逆市而上,5月,进口同比增长已达37.4%;铜的进口更是创下了天量数字,主要进口品种“精炼铜”继4月创出31万7947吨天量后,5月再次攀升至33万7230吨,同比增长竟达258%;铝和煤也都是因为海外价格倒挂造成大量套利盘参与,进口量令人吃惊,中国5月原铝进口25.9万吨,同比增长2414.1%,原煤单月进口943万吨,同比增长126.7%。
违背基本面的天量套利盘使得市场“风声骤紧”,考虑到中国部分产业仍然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7、8月份的大宗商品价格将有所下滑,套利盘的出逃也在可能的预期之中。同样,黄金也面临着1000美元一线空头的巨大压力,A股市场IPO的推出可能导致流动性的骤然紧缩。
还有多少财富可以重来?
其实,富人们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自己的财富观念是否正确,在过往的几年中,循环的资产泡沫已经使得他们过分地偏重于虚拟经济。
富豪们财富缩水主要表现在股票市值蒸发上,其中尤以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和玩弄资产并购重组者居多。这其实反映的是几年来虚拟经济的巨大泡沫问题。从2001年开始,世界经济就像社会其他领域一样,浮躁、狂热、虚无缥缈、头脑发热。这使得一大批企业家无心实实在在做实业,都沉醉于虚拟经济之中。比如:上市、资本重组、股权收购、金融新产品开发等,都把资本投资于房地产暴利行业,投资于虚高的资本市场和杠杆比例大、近乎赌博、风险巨大的期货以及类似次级债产品。这个时期经济领域里一些词语比较流行,比如:打包、资本运作、包装上市等。而这一切在实体经济上堆积了太多的泡沫。
通过这次金融危机,许多专家感悟到,必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必须回到经济的基本面上来,必须在把实体经济做好的基础上来发展虚拟经济。就连美国前总统布什也愤怒地说,华尔街再不要创造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金融产品。
富人理财也是相同,只有在做好实体经济的基础上,虚拟经济的投资才是安全的。富人们也不必为缩水的财富感到惋惜,因为泡沫总是要破的,有一些财富,根本不会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