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内需不足掣肘产业发展
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规模也将由180万千瓦调整到2000万千瓦。在太阳能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的最大赢家之一的时候,多晶硅产业也在背后偷着乐了。
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已经成为业内最为关注的一项国家级战略。6月18日,国家能源局表示,相比于现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在制定的新能源规划的发展目标翻了几番。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规模也将由180万千瓦调整到2000万千瓦。在太阳能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的最大赢家之一的时候,多晶硅产业也在背后偷着乐了。
多晶硅主要用于光伏产业,而光伏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就是国家政策。我国政府曾先后出台《可再生能源法》等多项相关政策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今年3月份,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出台“太阳能屋顶计划”,对在建筑上安装太阳能发电装置的业主给予20元/瓦不等的财政补贴。财政部最近正在制定“金太阳”工程计划,将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加快启动国内光伏市场。不仅如此,现在正在酝酿中的新能源振兴规划中规定,2020年,光伏发电安装量将是《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规定的180万千瓦的10倍以上。国家不论是从支持力度上还是规模上,都是空前的。
国家政策的支持加上市场利润的诱惑,国内硅产业呈现井喷式产能扩张。到2008年底,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投资在建34个多晶硅项目,项目计划总产能17.7万吨,是既有产能的十多倍。
然而,目前我国多晶硅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国内市场开发不够。中国是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大生产国,却是光伏发电终端市场的小国,多晶硅市场“两头在外”,也就是多晶硅材料主要依赖进口,做成太阳能电池后又出口国外。2008年,我国多晶硅消费量达1.66万吨,而产量仅约为4000吨,进口依存度超过3/4;我国太阳能电池总产量达到2吉瓦,占世界总产量的36.7%,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仅40兆瓦,仅占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98%的太阳能电池出口国外,国外市场依存度很高。
我国一方面大量进口多晶硅,另一方面,我国多晶硅产能却出现过剩。究其根源,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岳润栋认为,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副产物利用和成本较高等问题仍然突出,而这些都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因此中国硅产业尽管市场广阔,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亟须加速调整。
结构调整,小到产品大到行业,往往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连至今尚未出炉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最引人关注的还是规模,投资规模和产业规模。所以当金融危机绊住经济发展的脚步之后,不少人都说这是结构调整的机遇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闻立时就说:“近5年来出现的多晶硅高价位,并不利于多晶硅和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钱太好赚了就容易不思进取。”在经济不景气、钱不好赚的时候,多晶硅企业才能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技术研发、升级换代和提升质量方面。金融风暴无疑将使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遭受全面而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将迫使该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加快结构优化的步伐。
此外,闻立时院士还指出,应对危机的关键还在于迅速开发国内市场。目前一些地方省区市相继出台了光伏产业的发展规划。江西南昌制定了《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拟在2009~2013年把光伏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浙江海宁把光伏产业列入5大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江苏省出台《江苏省光伏发电推进意见》,计划到2011年,全省电池及组建产能达1万兆瓦,光伏总产值达3500亿元;上海发改委正在对该市光伏等新能源企业进行调研,据称上海新能源战略规划正在紧张制订中;青海省也在利用多项特殊政策,吸引投资,推动当地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此外,一位参与新能源振兴规划讨论的知情人士透露,与之前新能源相关规划比,新规划将会更加强调实践层面的操作性,“一旦该规划出台,一系列新能源基地的选址都将有望明确,并将在近一两年内,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动下,密集推进。”
可见,虽然新能源产业规划还未出台,但无论是从中央还是地方的举措来看,光伏产业发展蓝图已悄然铺开。但是,当前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尚须更多配套政策的支持。在可再生能源政策不配套的诸多症结中,最关键的一点仍是新能源的电网接入办法。由于电网结构不同,我国针对新能源的电网接入办法,一直没有出台。因此,无论对于光伏产业,还是作为与该产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多晶硅产业,或将于今年下半年实施的《上网电价法》都将是悬在心头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