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特色农产品从“深闺”走向世界

2019-06-26 11:39 22065

BS,组合成一个大拇指形状,代表品牌产品质量上乘,又形似西方圣诞老人的“卡通帽”,寓意将面向国际,可望走向世界;一张“笑脸”传递给消费者

BS,组合成一个大拇指形状,代表品牌产品质量上乘,又形似西方圣诞老人的“卡通帽”,寓意将面向国际,可望走向世界;

一张“笑脸”传递给消费者以阳光、正能量,同时“笑脸”中调皮的“小舌头”表达了品牌产品让人回味无穷;

“禾苗式头发”象征着大巴山农产品的绿色生态……

这就是我市综合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巴食巴适”Logo。巴中的农民有些不敢相信,他们种出来的银耳、核桃、金银花和养出来的牛、猪、鸡竟然成了品牌,而且还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

求变——

把绿色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眼下正是银耳采摘期,通江县陈河乡老鹰嘴村村民任健有点忙不过来:耳棚的银耳既要采摘,又要清洗、晾晒,还要分袋打包。

“朵形大、色泽好的银耳,一公斤可以卖到1000元以上。”任健说,经过初加工的银耳单价更高,一公斤可以卖到2000元以上。

由于自然气候优势,陈河乡历来是银耳盛产之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任健家里就种银耳。他回忆,那时候的银耳,在大家心目中也是珍品,尽管如此,家里仍然缺吃少穿。上世纪80年代,家里的银耳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但由于销路闭塞,“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银耳,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对全市而言,不仅仅是通江银耳,从茶叶到南江黄羊,再到川明参、芦笋……绿色有机农产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翡翠米、菜籽油、空山土豆、新鲜蔬果,更是不胜枚举。

而这些让人羡慕的农特产品却深藏“闺阁”,绿色资源优势无法给生产者带来满意的经济效益。

改变,发生在2012年。我市正式向国家商标局成功申请巴中市综合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食巴适”保护性注册,成立市特色农产品“巴食巴适”产销协会。从此,源于大巴山灵山秀水的高品质农产品,有了一个统一名字——巴食巴适。其品牌涵盖椴木耳菇、高山茶叶、食饮巴药等八大类近500个特色产品。2018秦巴山区和陕甘川宁毗邻地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及企业品牌价值评价结果发布,我市巴食巴适特色农业区域品牌价值达到124.48亿元,荣登四川省区域公用品牌之首。

种了近40年银耳的任健做梦也没想到,同样的种法,原来种出来的银耳几十元一斤,有时还卖不出去,现在通过加入“巴食巴适”成了抢手货销往五湖四海,价格高达千元一斤。今年,他又扩大了栽植规模,预计收入在5万元以上。

出山——

由单打独斗到拧成一股绳

“Black tea,very good!”今年5月3日,以“精制川茶、精致生活”为主题的第八届四川国际茶博会在成都开幕,我市“巴食巴适”旗下的“巴中云顶”抱团展示,当秦巴茗兰、秦巴云顶、蜀山秀、罗村茶等14个茶叶品牌展示在游客面前时,一群加拿大游客品尝红茶后,竖起了大拇指。

也就是在这个茶博会上,我市众多的茶叶吸引了560多家客商前来咨询洽谈开展合作,现场20多家经销商共签订合同230万元,意向合同660万元,销售额达68万元。

“以前,搞单打独斗,肯定不能有这样的收获。”通江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景瑞琼感慨,“通过抱团参加各种展销会、推介会,我们的茶叶不仅名声越来越响亮,订单也比以前大幅增长。”

从特色养殖到特色种植,我市农特产品异常丰富。要想点“绿”成金,就必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闯出一片天,让农特产品走出大山。

2013年5月15日,我市“巴食巴适”品牌首次亮相渝洽会,惊艳全场。同年7月,市委、市政府在西安举行“巴食巴适”特色农产品推介会。

政府积极搭台、企业激情“唱戏”。近年来,全市特色农业企业抱团出山,到北京、浙江、重庆、乌鲁木齐等地闯市场。主营通江银耳的“裕德源”第一个加入“巴食巴适”,现在公司的木耳、银耳、香菇等产品全年产值近5000万元。同样南江黄羊、巴山土猪、罗村茶等巴中本地60多个类别、上千种农特产品依托“巴食巴适”品牌战略的市场拓展实现了产值、利润的大幅提升。

赶潮——

从线下销售到线上营销

6月20日上午,在黄家沟西部国际商贸城电商产业园内,野蕊蜜源蜂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桂均一直盯着几个网店的后台管理系统:“现在网店访问量不断增加,新顾客越来越多,产品越卖越远。”

陈桂均出生在养蜂世家,祖孙三代养蜂。1972年,陈桂均的爷爷除了种庄稼,还在家里养了一箱土蜂。后来,养蜂的手艺传到陈桂均父亲手中,养的土蜂也逐渐增多。15岁时,陈桂均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养蜂技术,承担起了一家三代甜蜜的养蜂事业。

从蜂蜜年产十几斤到现在年产十多吨,尽管有实体店,但销售问题仍然是摆在陈桂均面前的一大难题。2016年加入“巴食巴适”后,野蕊蜜源蜂业入驻电商产业园,仅仅一年,他的蜂产品就推向全国各地。从祖父挑着担子叫卖到现在不但有了实体店还进行网上销售,这个养蜂世家的年销售额从上百元增加到上百万元。

赶潮,不仅仅是陈桂均的“甜蜜事业”,随着“互联网+”战略实施,“巴食巴适”八大类的营销之路从“线下”也发展到了“线上”。2015年5月,“巴食巴适”电子商务营运中心正式上线运行。巴中特色农产品开启“线下体验、线上营销”模式,抱团尝试“互联网+”。业内人士预计,我市特色农产品尝试“互联网+”后,每家农产品企业最低可实现利润增收四五十万元。

试水电子商务尝到甜头,市域内不少获准使用“巴食巴适”商标的企业也陆续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开设了自营店。据初步统计,自搭上电子商务这趟快车后,“巴食巴适”系列农特产品年销售量连年递增,2016年销售额42.6亿元、2017年销售额45.8亿元,2018突破了50亿元。(记者 李俊如)

原标题:“巴食”真“巴适”

编辑:刘波

7
标签: 巴中市 走向世界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