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结构化已经偏离初心
我们所理解的债券结构化,现实中存在几种方式:
我们所理解的债券结构化,现实中存在几种方式:
1、平层,发行人利用自有资金通过资管产品一级市场认购自家债券,这种形式不带杠杆。
2、优先+劣后,发行人出劣后级资金,银行或者信托出优先级资金,然后通过资管产品认购自家债券发行,这种是分为优先+劣后的结构化。
此时1和2的操作,更多还是发行人为了完成自身债券发行,从自身出发所做的一系列融资安排,这也是结构化发行最初的本意。
在民企或者弱资质城投融资难背景下,这种安排一定程度上,帮助发行人实现紧急情况下的融资,也可以称之为“以时间换空间”的操作,这也是之前监管层默许的原因之一。
这种结构化融资,用老司机的话说“用自有资金去一级市场认购自家债券,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不能充分反映市场对于发行人的信用定价,短期看是灵丹妙言,但长期看是一种毒药,长久服用必暴毙而亡”。
3、第三种是最骚的。
举例(1)发行人需要发行一笔10亿债券,发行人出5亿资金,然后从第三方资金方(暂时称之为钱多多)那里临时筹集5亿资金,成立一个资管产品A,然后债券发行的时候,这个资管产品就是该笔债券唯一的认购方,债券发行完毕后,发行人募集10亿,然后将5亿资金归还给钱多多,钱多多实现退出。
举例(2)发行人需要发行一笔10亿债券,发行人出5亿资金成立资管产品A,钱多多出5亿资金成立资管产品B,两只资管产品各认购发行人5亿债券。然后产品A将其持有的5亿债券通过回购获得5亿现金,用5亿现金购买产品B持有的5亿债券,资管产品B和钱多多实现退出,发行人募集10亿。
题外话,无论如何,发行人通过5亿自有资金实现5亿融资,最骚的是发行人自有的5亿可能也是短期拆入的,换句话说,发行人空手套白狼实现融资5亿。这中间风险比较大的就是资管产品B(或者钱多多)的角色,他要确保债券不砸在自己手里。
接下来最骚的操作开始,上述(2)中产品A起初质押债5亿券获得5亿融资并买入产品B持有的债券后,其资产负债结构为10亿债券+5亿负债,然后再将新买入的5亿债券质押给交易对手再获得融资5亿,用于偿还前期借入的5亿,此时手中依旧是10亿债券+5亿负债,然后再持续滚动下去。
实践中,产品的账户规模、质押券打折标准、回购期限等因交易场所、公私募、各机构融资能力等有较大差异。
第3种的本意,按照老司机的话说,“用发行人的鸡给发行人下蛋”。整个交易结构中,发行人实现净融资5亿,管理人持有10亿债券+5亿负债,此时除了发行人信用资质影响债券价格外,发行人已经跟结构化产品没有任何关系(发行人认购的5亿份额本身就是自家债券)。
反而是管理人用发行人发债这个事情,衍生出一个带杠杆的资管产品。
假如有一天流动性显著收紧,市场对交易对手和质押券标准提升,或者发行人资质恶化,资管产品无法实现再融资滚动,就面临爆仓风险,这就是最近几天所面临现状。
第3种结构化,前半段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发行人实现再融资;后半段则完全是产品自身的运作,资管计划的管理人借发行人之手,创造出一个自带杠杆的金融产品,在债券发行人信用违约之前,真正的风险被5亿回购的交易对手所承担,这也是当前市场一刀切的限制回购的原因所在。
前半段是真正的结构化,后半段是打着结构化发行之名,行市场套利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