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买香港银行金融衍生产品 内地富豪亏10亿

2009-08-02 08:28 745

 轻信香港一些银行销售人员“高收益,低风险”的劝说,买下被称为“富豪杀手”的期权合约,结果10余名内地富豪损失逾10亿元。 银行销售金融产品,千方百计规避中国内地法律,苦主在内地求告无门,但香港法律体系完全不同,律师费昂贵,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雷曼迷债风波未息,内地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苦主又来到香港维权,香港银行信誉受到严重挑 战。日前,内地“香港私人银行受害者联盟”6名代表专程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来到香港,投诉香港多家银行以不良销售手法,误导他们购买 Accumulator,令10余人合共损失逾10亿元。香港金管局对事件表示遗憾,称尽可能3个月内看完所有投诉个案,以确定有无证据支持进一步立案调 查。

  期权合约“赚有顶,蚀无底”

    该联盟现时为数10余人,均是香港银行KODA产品的受害者。所谓KODA,是一 种与股票挂钩的期权合约,英文全称是Knock-Out Discount Accumulator。投资者购买KODA后,能够以比某股票现价低10%~20%的行使价买入股票,因此内地称其为“打折股票”。KODA看上去很诱 人,但潜在风险极大,因为它“赚有顶,蚀无底”。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指,客户购买KODA后,当股票价格升过现价3%~5%时,合约会自行取消;但若股票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票,损失也不断扩大。业内称其为“富豪杀手”,往往“赚一粒糖,输一间厂”。

  料内地苦主逾3000人

    该联盟官方网站“打折股票网”披露,联盟成员分别在星展、汇丰、花旗、恒生及荷兰 银行等被“误导”开设私人银行户口投资KODA,损失金额数百万到上亿元不等。联盟总联络人金亮估计,内地实际苦主逾3000人,大多数人碍于面子或不敢 与银行“闹僵”而不敢站出来投诉。联盟曾尝试与香港银行沟通,但银行很“蛮横”,坚称“未做错任何事”,故求助金管局。有投行报告指,2007年本港销售 的千亿Accumulator中过半卖给内地投资者。

  有人专攻内地富豪市场

    Accumulator祸水如何“北上”?联盟成员之一、上海创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赖建平透露,香港银行有部分职员专攻内地富豪市场。他们推介产品时一般会淡化风险,突出回报率,如称“香港股票市场是成熟的市场,PE值稳定,股票大跌的可能性很低。”

    香港金管局发言人回应表示,香港并无法律禁止本港银行“北上”揽客。不过,郭田勇 表示,内地法律规定禁止外资银行在内地销售未经许可的金融产品,而KODA未获银监会批准。但销售银行千方百计规避法律限制,有销售员会建议客户在海外注 册空壳公司进行投资、或邀请客户来港开私人银行户口。这样一来,投资者不受内地法律保障,一旦发生纠纷,救助途径少之又少。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