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芸:老挝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

2018-09-27 15:5710240

随着中老两国友好合作的扩大和深化,前往老挝工作和生活的中国大陆新移民日趋增多,老挝华侨华人群体剧增,在老挝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中国与老挝关系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和推进,以及老挝党和政府的积极响应,两国战略对接进程加快,为老挝华侨华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把握机遇、正视挑战,老挝华侨华人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

引子

随着中老两国友好合作的扩大和深化,前往老挝工作和生活的中国大陆新移民日趋增多,老挝华侨华人群体剧增,在老挝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中国与老挝关系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和推进,以及老挝党和政府的积极响应,两国战略对接进程加快,为老挝华侨华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把握机遇、正视挑战,老挝华侨华人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与老挝的关系自1988年正常化以来,发展快速,经过二十多年共同努力,两国实现了政治上高度互信、经济上互助互惠,并于2009年确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老挝的华侨华人社会也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而出现了勃勃生机,广大华侨华人成为中国与老挝关系发展的践行者,也是中老友好关系的受益者。“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落实中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以及中老战略的对接,老挝的华侨华人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老挝华侨华人不仅包括了学界传统意义上的华侨华人,即历史上不同时期,从中国、周边国家迁移到老挝,取得老挝国籍和老挝侨民身份或仍保留中国国籍但获得老挝永久居留权的华侨华人及其后代,而且还包括了移居时间不长。但人口规模远超传统华侨华人的中国大陆新移民。历史上的老挝华侨华人的地位如何?老挝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现状如何?在中老两国关系中有何作用?新的机遇又带来怎样的挑战?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又有何作用或影响呢?本文试做一些初步的探讨,做抛砖引玉之阐述。


一、老挝华侨华人的历史概貌


历史上,移居老挝的华侨华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来自中国的云南和广西两地,另一类则是从老挝周边的越南、泰国和柬埔寨等国迁入的华人二次移民。老挝与中国西南的云南等地山水相连,多个民族跨境而居,历史上边境地区居民往来频繁,早在19世纪末之前,西南边陲的云南和广西两地就有一些小商贩前往到老挝经商和定居。19世纪末,越南、泰国等国的华商开始移居老挝。老挝深处中南半岛内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周边国家,因此即使处于华侨华人主要移居地东南亚区域内,移居老挝的华侨的绝对数量远不如迁往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的多,而且老挝境内祖籍福建、广东等地的华人移民也多数从这几个国家移居过来。


因老挝执政当局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变动,历史上老挝华侨华人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减变化。1893年老挝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殖民者为开发资源,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法国政府利用种种优惠条件,如允许中国移民无偿开垦土地、免征进出口货物税、自由出入境等,以吸引更多的华侨移居老挝,并鼓励过去移居越南及柬埔寨的老挝华侨重返家园。从19世纪末法属时期开始,移居老挝的华侨日渐增多,约有5000人。20世纪初,由于法国殖民当局限制华侨进入印度支那地区,老挝华侨人数从1921年的6710人降到20世纪30年代的3000人,锐减近一半(当时印支华侨人口约有35万)。老挝独立后(1954年),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移民潮,使移居老挝的华侨人数急剧增加,20世纪60年代达4.5万至5万人,约占老挝总人口的2%。由于美国援助大量流入老挝,带来商业和经贸发展的契机,吸引大批华侨华人移居老挝,大部分移民来自泰国,使华侨华人数量在20世纪70年代增至接近10万人(祖籍潮汕者为多),其中以首都万象最多,约有3万人,约占万象人口总数的1/3,全国有华校12所,3家华文日报(《寮华新闻》《永珍日报》《寮声日报》),总发行量3000份。据台湾学者蔡天估算,20世纪70年代中期,老挝华侨华人约15万人。


华侨华人在老挝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祖籍地特征,在万象、琅勃拉邦、沙湾拿吉和巴色等主要的大中城市,华侨华人以广东籍和海南籍为主,广东籍又以潮州籍为多。在老挝北部的川圹省、华潘省(桑怒省)和丰沙里省,华侨的来源地及其生计有所不同。川圹省、丰沙里等北部地区的华侨以云南籍为主,其次是广东籍。


华侨华人在老挝的经济活动以商业为主,随后发展到加工业。华侨经营的商业范围较广,包括银行业、进出口业务、零售业务以及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其中零售业最为普遍。20世纪50年代末,万象有华侨经营的零售商店500多户,沙湾拿吉的贸易中心地位虽然在美国干涉老挝内政时期被万象取代,但华侨零售商户最多时达到400多户,巴色华侨商户约有600余户,琅勃拉邦约有200余户。1955年,老挝的6家银行中有2家为华侨开设,即竂京银行和竂泰银行,足见华侨经济实力在当时老挝经济中的地位。


老挝华侨华人人数不多,社团组织相对单一。最早的华侨社团组织是根据当地华侨籍贯的多少设立的各个帮公所。1948年华侨帮公所改称为中华理事会。1959年,老挝政府下令取消中华理事会,拟以中华会馆代之,对华侨社团进行改组。1960年后琅勃拉邦、川圹、巴色、他曲等地也参照万象中华会馆的组织结构设立了中华会馆。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名为中华理事会。


在华侨华人集中的城市,包括万象、沙湾拿吉、巴色、川圹、琅勃拉邦等市县均设有中华理事会。老挝华侨兴办华文教育始于20世纪初,广大华侨华人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和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慷慨解囊,捐资办学。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国有华校20多所,万象的寮都学校学生最多时达到5600人,巴色、沙湾拿吉、他曲、琅勃拉邦、川圹等地的华校的学生人数也超过1000人。20世纪70年代末,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国初期,老挝华侨华人社会凋敝,华文教育倍受压制,华校或关闭、或压缩招生规模,华文教育落入低谷。


二、老挝华侨华人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与老挝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化,以各种形式前往老挝的中国大陆新移民在短短的近20多年内急剧增加,成为了老挝华侨华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新移民的到来,为老挝华侨华人社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中老两国合作领域的扩大和深化,推动着老挝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新移民剧增、华侨华人社团恢复和新建、华文教育兴起,当代老挝华侨华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5年12月1日,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建国后,老挝党和政府实行农业合作化、工业国有化、商业统购统销和一系列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政策和措施。老挝华侨华人主要经营工商业,因此华侨华人社会首当其冲,受到极大冲击。许多华侨出于惧怕,纷纷逃往国外,只剩下5000人(一说4327人)。至1985年全国约有30万人逃亡国外(其中9万华侨),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1987年老挝实施革新开放政策后,开始恢复工商业,鼓励私营商贸活动,允许华侨华人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对华政策及华侨华人政策均有所改变,华侨华人人数逐渐恢复。根据万象中华理事会提供的资料,2007年老挝登记在册的华侨华人约有30000人,万象地区有8000人。此外,边远山区还有为数不详的华侨华人。华侨华人的分布基本上沿袭了华侨的历史分布规律,即仍以万象、琅勃拉邦、他曲、沙湾拿吉和巴色等地区为主。且在老挝北部地区以云南人为主,中部及南部地区以广东潮汕人为主。而在万象市传统的华侨华人聚居区西至昭阿努大街、东至喷泉广场、南至湄公河畔的法昂大街、北至桑森泰大街的几个街区,万象中华理事会、伏波庙都、广东酒楼等华人商店鳞次栉比。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新移民开始前往老挝经商定居,虽然普遍属于小型的经营规模,但销售据点相互连接,经营网络遍布全老挝。老挝的新移民主要来自中国的云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广西等省,而以湖南、云南、安徽三省的人口占多数,湖南人中又以邵东人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新移民进入老挝的规模急增,由于缺乏权威统计资料,特别是对合法入境、非法滞留的新移民的数量难以掌握,所以实际上,在老挝的中国大陆新移民的准确数量是不可知的。庄国土教授指出:“据说在万象的中国公民有1万多人,其中8000名是湖南人,……”虽然他没有直接说明这一数据的具体年份,但从文章写作发表的时间来推算,这一数据应该是21世纪初不超过2004年的估计数。另一位中国学者范宏贵先生曾于1999年在老挝北部对老挝少数民族进行田野调查。在实地调查中,他发现1975年以前老挝琅勃拉邦有华侨华人大约1.5万人,基本上是广东和海南人,而1999年琅勃拉邦华侨华人共3000人左右,其中广东和海南籍贯者只剩下8户,其余95%都是近几年迁入的云南人。笔者于2012年春节期间在老挝调查时,万象中华理事会负责人估算,1980年代以来,从大陆到老挝做生意、谋生的中国人至少有25万。同一时间,笔者向老挝中国商会湖南分会负责人了解到的情况是,2012年在老挝的湖南人约有4万人。2015年,湖南商会公开表示在老挝的湖南人已经达到10万人,居在老挝的各省中国人之首。


王赓武先生通过对中国移民的历史考察,分析和总结出近二百年来,中国移民史中一直存在四种移民形态,分别为华商形态、华工形态、华侨形态和华裔形态。在老挝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投资经商办厂的中小型企业家、餐饮及批发零售等行业的个体老板,和投亲靠友到老挝打工者,这类似于王赓武先生提出四种形态中的华商形态和华工形态。


在老挝,华商形态的这部分中国新移民包括了投资移民和小批发或零售商。华商形态的中国新移民是较早来到老挝的新移民,他们是中国与老挝经贸关系正常化后开始进入老挝,随着双边关系的迅速发展而急增。从1991年至2011年的20年间,投资老挝的中国企业从30多家增长到300多家,到2015年,仅湖南籍的企业已超过了140家。这些企业主要在水电、农林、矿业和服务业等领域与老挝开展合作,不断有新的企业加入进来。这些企业在老挝都有相应的机构设置,派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长年留居老挝,熟悉和适应了老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在当地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源。


新移民中人数较多而又难以统计的是遍布于老挝全国各地的小商贩,他们在中国国内的生活过得去,但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舒适、宽松的生存环境,经老乡介绍,先后邀约结伴来到老挝。与前述有投资实力的新移民不同,这类新移民在老挝基本没有政治和社会资源,仅凭从国内带来的积蓄和同乡网络分享的有限资源,以借老挝人身份登记注册的合作方式,经营小本生意。尽管这样的合作方式暗藏着一定的风险,如语言、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但是,老挝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及当地人的淳朴和两国关系的友好,还是让他们充满了在异国他乡创业收获的信心。


随着中老友好关系的深化、大陆新移民的到来,老挝有的华侨华人社团组织活动得以恢复,新的华人社团陆续成立,华文教育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老挝华侨华人社会的社团组织是分布于全国各主要城镇的中华理事会,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间曾经凋敝。随着中老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老挝革新开放政策的实施,各地中华理事会相继恢复了正常运作和活动。由于老挝的经济尤其是商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相对小,华侨华人人口规模小,长期以来,分散于老挝各地的华侨华人社会始终没有成立全国性华侨华人的社团,万象、沙湾拿吉、巴色、川圹、琅勃拉邦等市县的中华理事会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一致,但相互之间独立地为各自管辖范围内的华侨华人服务。随着中国与老挝合作的扩大与深化,为老挝华侨华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原来那种分散、各自为政的社团组织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于是,在各地中华理事会的基础上,2015年老挝中华总商会成立,作为老挝第一个全国性华侨华人社团,老挝中华总商会的定位是由定居、生活在老挝,经营商业的华侨华人所组成的民间商业团体,它成为联系和密切各地侨社的纽带。


在华侨华人原有社团恢复发展的同时,在老挝投资经商的中国新移民商业社团组织也应势而生。2005年老挝中国总商会(老挝中国商会)成立。随着中老经贸投资合作不断发展,商会会员规模不断壮大,截止2015年,老挝中国总商会名下相继成立了多个分会,包括湖南分会、巴色分会、浙江分会、川圹分会和广东分会,乌多姆赛分会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中国商会的宗旨是扩大与老挝的经贸合作和提高合作质量;增进中国企业与老挝工商界的了解和信息交流;指导和协调中国企业在老挝合法经营、公平竞争,为促进中老之间的友好合作和传统友谊献计献策;推动中国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协商解决有关中国企业之间的重大经营问题。


华文教育的蓬勃发展,是老挝华侨华人地位提升的标识之一,也是中老两国友好关系的反映。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老两国关系的改善,华文教育地位再次得到肯定和提升,华文教育重现生机,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有4所华文学校复办,学生总人数约2000人,学生人数占老挝全国华人总数的1/5(包括部分非华人外籍学生)。目前,老挝华文教育的主要承担机构包括各地中华理事会所属的华文学校,中国企业投资创办的华文学校以及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各地中华理事会所属的华文学校有万象竂都公学、琅勃拉邦新华学校、沙湾拿吉崇德中学、巴色华侨公学。中国企业投资创办的华文学校是位于乌多姆赛省的老中友谊学校,该校经过三年试办期,于2009年获得老挝政府正式批准,成为老挝境内唯一一所由中国企业投资创办的华文学校。2010年成立的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成为汉语教学的主要机构。


三、老挝华侨华人在中老合作中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成效显著,国际形势特别是苏东剧变等因素,大大推动了老挝与中国关系的恢复与改善。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老挝与中国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既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成果,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促进要素。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老挝的援助贷款大幅增加、援助方式多样化,中国与老挝的经济技术合作成就突出,合作方式、合作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截至2014年9月,中国在老挝水电、农业、工业、手工业、服务业等14个领域投资项目达755个,金额约65亿美元。中国商务部统计,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老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7.18亿美元,同比增长15.1%,位列中国对外投资目的地第十位,在中国对东盟国家非金融类投资中仅次于新加坡、印尼。劳务合作方面,中国位居与东盟国家劳务合作的前列,中国在老挝劳务人数为15083人,位列中国在外劳务人数第十位;在东盟国家中,中国在老挝劳务人数仅次于在新加坡劳务人数。


中老人文交流飞速发展,民间友好交往取得长足发展,中老文化交流方面进一步深化,由中国文化部在老挝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在老挝首都万象揭幕,成为老挝人民体验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四年来,除了培训了将近一万名学员外,还组织了10次汉语水平考试,培训了一批本土汉语教师,此外还组织多个团组访华,已经成为当地汉语教学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机构。隶属于各地中华理事会有悠久历史的华校,和位于老挝北部新兴的乌多姆赛老中友谊学校,都在义务教育中推广华文教育,乌多姆赛老中友谊学校还针对北部地区中老经济合作中汉语人才紧缺的情况,开设中文部,为公职及其他社会人员提供汉语培训。


在中国与老挝关系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老挝华侨华人包括新移民既是中老国家关系发展的受益者,也是两国合作的践行者和影响两国友好关系的因素之一。


首先,华侨华人在老挝树立起良好形象,既是中老友好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又是推动中老关系的积极因素。老挝的华侨华人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以华人特有的坚毅忍耐的精神,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尊重当地的风俗民情,把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生活习俗和老挝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和睦相处。他们以自身的勤劳和聪明才智,灵活经营,为当地的经济和市场繁荣注入了很大的活力。华侨华人遵纪守法、乐善好施,与当地社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好评,与当地社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其次,中国大陆新移民实践着中老两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合作与交流,成为中老关系的积极建构者。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者通过为老挝带来急需的资金和技术,搭建中国与老挝之间民间外交的桥梁。中国企业在老挝担当的社会责任,为促进两国良好的合作关系注入了新的要素。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从1996年开始进入老挝开发市场,至今已在老挝成功开发完成了多个水电站和变电站及输电线项目,在老挝的实际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获得了老挝政府的积极肯定,项目及公司企业员工获得老挝国家颁发的国家劳动奖章。在老挝积极倡导和践行“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片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水电开发理念,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充分做好项目的环评工作并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同时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中国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从民间外交的角度促进了中老两国关系的发展。


来自中国大陆各地的商人在内的新移民,成为中老两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实践者,不论是集中于城市大型商贸中心的商户,还是分散于城镇乡村的小商贩,他们为当地人带来了便利的市场和丰富的商品,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在新移民聚居经商的地区,不论规模大小,都拉动了周边经济发展,从而形成规模大小不一的商业区,小的有如国立大学周边以手机、五金为主的商业街,大的如万象市中心的达拉亮(晚市场)和万象市边缘的三江国际商贸城。三江国际商贸城建设前,周边土地和房屋利用率极低,随着商贸城的建设和发展,周边商业环境也随之营造起来,土地和民房利用率及价格大幅提高,几年时间内,在万象南庙区形成了以三江国际商贸城为中心的南庙三江新商业区,汇集了旅游、购物、宾馆、休闲、娱乐和餐饮等行业,成为万象市发展最快、较为成功的新兴商业区之一。该商贸城的中国商户约500家,他们大量招聘老挝本地员工,为老挝社会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促进老挝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南庙商业区内,包括三江公司的负责和管理人员以及来自中国大陆各地的商人在内的新移民,成为中老两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实践者,通过树立中国新移民的良好形象推动着两国民间及政府友好关系的发展。


四、“一带一路”与老挝华侨和华人


无论是从地理区位、历史人文,还是从中国和老挝各自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来看,老挝和中国不仅有相似性,而且有互补性,老挝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有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同时也是实施战略对接,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老挝地理区位独特,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也是中南半岛上唯一与其他国家都有接壤的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个支点,尤其是在互联互通建设中,其支点作用和示范作用尤为突出。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框架思路中,老挝是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不可或缺的节点。中老既有的合作水平为互联互通的全面建设奠定了政策、经济技术和人文的基础,中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和落实,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成为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示范点。


作为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老挝最为急迫的发展重心就是摆脱之前状态。为此,老挝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长期减贫战略、阶段性的五年发展计划、实现千年目标发展纲要,以及老挝人民革命党“七大”“八大”和“九大”政治报告,等等。都提出了全面而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措施,涵盖了党的建设、政府治理、法制建设、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各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和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归纳起来,老挝国家战略发展的目标包括了五点:第一,国民经济的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现代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第二,农村发展和减贫,包括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第三,民生改善,包括教育公平、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就业培训;第四,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包括提高各级行政管理水平,防治腐败;第五,提升国家竞争力,包括自然资源的最优化开发利用,参与区域合作和融入区域的能力提升,更大力度的鼓励投资政策。


老挝的战略目标和途径显然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不谋而合已然成为两国的共识。2013年9月,中国领导人在会见老挝人民革命党领导人、老挝国家领导人朱马里·赛雅颂时,就加强两国战略沟通,推进中老互联互通交换了意见,老挝领导人表达了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欢迎和支持。2014年4月,中老共同宣布启动两国政府间铁路合作协议商谈。同年11月,朱马里出席了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表示互联互通符合老挝国家的战略发展构想,老挝将积极参与互联互通的建设。随后2014年12月举行GMS领导人会议上,各国领导人达成共识,表示以建立区域铁路联盟为契机,推动次区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通关便利化,提升软件联通水平。2015年9月,中国国家领导人表示将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老方发展战略有效对接。


两国间的互联互通已迈出了实质性的建设步伐。中老铁路项目得到中老双方的积极推动。2014年4月双方宣布启动中老铁路政府合作协议商谈,中老两国有关部门就有关具体问题开展工作。“2015年老挝铁路技术海外培训班”于2015年8月17日在老挝万象举行开班,推动老挝铁路建设和人才培养。泛亚铁路中线中老泰铁路玉磨段已于8月31日先期开工段开建,泛亚铁路中线中老泰铁路磨万线也将于2015年12月2日,即老挝国庆日开工,老挝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8月31日,中老签署《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共同总体方案》,在边境接壤的中国云南省和老挝南塔省建设和发展“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成为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平台之一。


“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的提出,老挝参与共建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将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向一个新台阶,这对在老挝的华侨华人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深入和扩大,无疑将为广大的华侨华人和新移民提供更广、更高的平台,华侨华人和新移民可从中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从长远来看,机遇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老两国的战略对接的实施,进一步扩大在投资、贸易、金融、交通、新兴产业和人文等领域互联互通,这对在老挝的华侨华人来说,可以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资源和网络优势,乘势而发,实现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老挝自身交通、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发展,老挝参与和融入次区域、区域发展的能力将不断增强,老挝在次区域、区域合作的平台上将更加活跃和主动,这对熟悉老挝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的华侨华人而言,可以从老挝由“陆锁国”向“陆联国”转变的长远战略中寻求重大的发展空间,即将自身的发展目标扩展到老挝以外。


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老挝的华侨华人看到更多机遇时,也应充分认识到面临着的挑战。挑战之一来自老挝日趋国际化,老挝仍是当今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老挝却与国际社会保持着长久而密切的联系,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政策以来,老挝与世界上13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40多个国际组织、100多个各国政党建立和保持着友好关系,老挝的国际环境、区域环境和周边环境都在不断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外来投资、合作、援助和贷款也呈逐年上升之势。所以,在老挝的华侨华人,包括大陆新移民,在机遇面前也将面对更多国际化的挑战。挑战之二是本地化,也就是对老挝本土社会人文环境的适应和认同。与老华侨华人相比较,本地化对大陆新移民的挑战更大,毕竟老华侨华人经历了几十年、几代人的磨合,对老挝当地的社会文化、历史传统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调适,已然成为老挝当地社会的有机部分。而大陆新移民在老挝的生存和发展要短于老华侨华人,虽然他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有了立足老挝社会的经济实力,但是还尚未从文化上适应老挝当地社会,他们与老挝当地社会还存在着诸多的隔阂。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老挝华侨华人把握机遇,正视挑战,他们在中老关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将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老战略对接中继续发挥,并进一步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传作用,作为中老关系的实践者和受益者,老挝的广大华侨华人对中国与老挝的友好合作有切身体会,更理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精神和实质,他们自身的发展就是形象的解释,在与老挝社会各界人士的日常接触中,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带一路”,有助于老挝人理解和接受。2018年2月,首届“一带一路”老—中合作论坛。论坛主旨是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国家发展战略对接,论题涉及深化金融合作,中老经济走廊共建,中国高科技信息服务“一带一路”中老合作,中老能源产业合作与发展,中老通信、文化产业合作发展,中老农业合作与扶贫等。论坛参与者包括了中国和老挝的企业和机构,其中不乏在中老合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发挥积极作用的华侨华人实业家,论坛为中老双方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华侨华人实业家与老挝企业和机构在论坛营造的氛围内讨论、沟通,促进了务实合作。


二是桥梁纽带作用,老挝华侨华人基于对中老两国战略和政策的全面了解,利用在中国和老挝两地的网络资源优势,主动参与“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中老战略对接的项目实施。2015年老挝中华总商会成立,将老挝华侨华人和商界精英整合为一个全国性的民间商业团体,更能有效地发挥华侨华人在老挝居住、生活、工作及人脉的优势,以推动、加强老中两国政府、企业和民间的商业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2018年2月,老挝中华总商会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合作打造“老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正是老挝华侨华人社会发挥在老挝政商界的多元渠道,依托“一带一路”国家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新华丝路”信息平台,服务赴老挝的中方机构和企业,以及赴华的老方机构和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服务。


三是树立形象作用,老挝华侨华人,尤其是新移民,无论入老挝籍与否,都或多或少代表着中国形象,通过与当地人民的日常交往,让老挝人了解中国文化和熟悉中国,通过沟通交流,尽量消弭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树立和维护中国和中国人正面形象。在佛教教义浸润下的老挝人,形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在面对现代快节奏的生产方式时,仍保持有内心的宁静和恬适。在大陆新移民初到老挝,或者中国企业投资老挝的初期,中国商户每天营业时间比老挝商户长,中国员工有平时甚至周末加班等现象,给老挝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人这种引以为豪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工作态度却不为老挝人理解。随着老挝华侨华人数量的增多,中国人这种精神渐渐被越来越多的老挝人认可。


五、结 论


老挝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中老两国关系的直接反映,中老关系的正常有序的发展,老挝华侨华人社会重现生机,新移民剧增、华侨华人社团恢复和新建、华文教育兴起,尤其是老挝对“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回应,为老挝华侨华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机遇,老挝华侨华人需要明确定位,充分发挥宣传、桥梁和形象功能,主动作为,才能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服务中老两国战略对接,从中获得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的动力,促进自身发展。


本文转自: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


方芸,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老挝、东南亚华侨华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5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海外安全】必备!华侨华人海外安全常识汇总

2016-03-22 22:22
775

华侨华人谴责乌鲁木齐暴力事件 关切受害同胞

2009-07-07 18:11
849

近万名华侨华人集会纽约支持北京奥运

2008-05-06 08:53
546

法国华侨华人会访北京 受到亲切会见

2008-03-09 15:37
872

老挝政府承诺加大力度改善营商环境

2024-06-18 14:26
70085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