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做大银行市值为什么?
中国银行机构出海,意在全球布局,为货币争夺战以及中国企业护航,打通金融输血管道。
近日,工行以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一事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事实上,这只是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布局的一小步,工行此前对印尼Halim银行、澳门诚兴银行的收购等,民生银行入股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中信入股贝尔斯登、中投入股黑石、国开行投资巴克莱,无不反映出中资金融团队的郑和下西洋之行已整装待发,先头部队已拔锚远航。进一步值得关注的消息还包括,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日前已与尼日利亚最大银行之一——非洲联合银行缔结合作伙伴关系;而社保基金拟投资行情看跌的美国私人股权公司。
这是巨大的变化,一个五年前还濒临技术破产的行业,如今却在市值全球同行业领先的底气中,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并购团队,大约也只有中国能够创造这样的世界奇迹。
中国银行东游西行绝不仅仅因为外储压力过大,政府鼓励到海外投资,更重要的是这是整体布局的一部分。中国金融机构的出海目标有二,一是进行货币自卫战,二是参与资源争夺战。
所谓货币自卫战,首先要做到金融市场的内外双向融合。现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并不等同于人民币所承载的经济体已足够强大,如果人民币汇率如美国所希望的一步升值30%,这对于目前大多数以组装贴牌为生的中国制造企业是不可承受之重。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前提是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如果贸然放开,其结果就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在短时期内重演,购买人民币资产的外资将全身而退,同时通过在境外的做空机制再赚上一笔,导致人民币汇率大降,留下鸡毛盛宴让不成熟的国内金融机构与投资者慢慢享用。
同时应该看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与其让中国金融机构在内地垄断温室中畸形成长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不如让这些机构到国外市场熟悉资本深海区的游戏规则,以免人民币开放时沦为他人盘中的肥美大餐。由于在欧美国家设立中资金融机构的分支行会遭遇诸多保护性壁垒,因此除了个别例子,多数时候只能通过在发达国家参股私人股权基金进入国外的资本市场,在金融保护主义的夹缝间寻找平衡。次级债风波导致的信用危机,给中资银行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
这绝不是说,目前中国入股的成本很低,恰恰相反,中国所付出的成本不低,中投公司入股黑石的价格就屡为市场人士诟病。不仅如此,其还以开放国内人民币资产市场的方式使外资渗透到中国市场,黑石与蓝星的交易就是一个典型样本。不过战术上的错误,并不能遮蔽战略上的远见。通过这样的参股,中国与世界金融市场才有可能成为一体化的市场,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犬牙交错局面。从长期来看,这是一种做多美元的工具,万一发生货币战争失利的情况,起码还保留了一些后续资源。
而资源争夺战,从“9·11”事件以后美元贬值就已经开始,美元贬值是个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由于世界货币准绳的偏移,使得所有的国家不得不寻找实物资产充当价值之锚。对于中国这个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来说,实物资源尤其匮乏,吃够了铁矿石、原油价格上涨之苦,中国大型制造企业的净利润被资源价格上涨吞食殆尽。
要应对这一局面,对内是要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对外是要参股或者购买资源性企业为我所用。中国的企业已经先行一步,现在金融机构紧随其后。这些机构布局范围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中南美洲以及非洲。留意能源市场的人,不难从中国的原油进口来自于非洲与中南美洲等事实中找到中国金融机构出海的落脚点。
中国金融机构出海战略是正确的,可怕的不是金融开放,而是开放之后照搬行政垄断陋习与“钱老大”的思维,要当心的是再出两个陈久霖,那么好战略也可能就成了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