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深度】从消费升级到消费降级:消费金融是否昙花一现?

2018-07-02 19:0627719

消费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借贷消费”却是近些年来开始兴起的一种现象,随着西方“提前消费”思想的深入,我们国家对借贷消费观念的接受度也在逐渐提高,消费信贷就随之增长起来。

作者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

联讯证券研究院宏观组 常娜

来源:联讯麒麟堂(ID:macro_liqilin)


消费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借贷消费”却是近些年来开始兴起的一种现象,随着西方“提前消费”思想的深入,我们国家对借贷消费观念的接受度也在逐渐提高,消费信贷就随之增长起来。


相比对公和住房抵押贷款,消费金融的明显特征是小额、分散,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风险,根据大数定律,消费金融根据客户群体的特征,总体的违约率和逾期率都是可控的,所以在企业信用风险较高、住房抵押贷款占用额度较大的情况下,消费金融以风险分散、收益高的特点快速发展起来。


盯上消费金融这篇蓝海的除了传统的银行,还有消费金融公司和各种小贷平台,同时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作为一种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回流资金、腾挪额度的工具,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和消费金融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助推了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从定义和分类开始讲起。


从分类上来看,消费金融可以大概等同于消费类贷款,是个人贷款下面的一个子类。


个人贷款按照用途可以分为两类:消费类和经营类,经营类是和工作有关的商用房、经营、农户和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和生活有关的就是消费类,简称消费金融,就是给居民提供用来消费的贷款,这些消费包括耐用品、旅游、汽车、教育、装修和医疗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增速较快,根据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的统计 ,如图【1】所示,2015年以来我国居民贷款的增长主要就是消费贷款(短期贷款中的消费贷款+长期贷款中的消费贷款),从2015年1月的15.7万亿增加到2018年5月的33.9万亿,增长了116%,月同比增速28%。



因为央行的统计口径把住房贷款也被归入了消费类,但是鉴于住房抵押贷款大部分是中长期贷款,所以我们将消费类贷款进一步拆分成短期和中长期,从增速来看,2017年短期消费贷款和中长期消费贷款开始呈现明显的分化,短期消费贷款快速走高,长期消费贷款(主要是房贷)迅速下降。



关于这种趋势的原因,从供给端来看是经济“L”型筑底和银行额度收紧的双重作用导致的。


随着经济的“L”型筑底,非金融企业的经营压力较大,这种情况下放贷给企业端有较大的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就有动力转向非企业的居民端。


从居民端各细分类别来看,住房抵押贷款虽然不良率较低,但是随着房地产泡沫增大,这个领域存在一定的风险,且房地产抵押贷款占用银行信贷额度较高、占用期限较长,流动性和收益情况都一般,所以住房抵押贷款也不是最优的选择。

那么零售端就剩下消费信贷了,凭借单笔额度小、分散的优点,消费信贷风险可控,流动性好,收益高,逐渐成为众多机构的选择。


本文我们主要从供给端进行分析,看一下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


一、消费金融机构:消费金融是高资金成本和严监管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急需既不违规,风险又小,同时维持高收益的盈利模式,这时候以小额、分散、利率高为特点的消费金融进入机构的视野,几乎与资金成本增长的同时,消费金融迅速发展起来,可见资金成本是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




然而不同机构对他们自己目标客户的定位也有所不同,根据客户的特点和市场的主要参与机构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汽车金融和信用卡用户,是职业稳定、违约率低的“优质客户”,他们基本上被银行和实业企业的金融部门(比如汽车公司的汽车金融业务部门)瓜分。


在传统的金融系统中,银行参与消费金融的主要形式是信用卡、汽车金融和其他消费信贷,然而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压舱石,在风险把控方面要求较为严格,对消费者的门槛要求较高。


但是根据信用卡客户的数据显示,信用良好、还款及时的“优质”客户只能贡献很少的利润,银行甚至入不敷出,那些保持较高欠款余额,持续缴纳利息和滞纳金的“不良”客户才是利润的真正贡献者。




不过,银行的不良率是有严格的红线要求的,银行不太容易为了盈利来放低门槛来服务长尾客户,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督核心指标(施行)》中的要求一般是咋5%以下,根据银行披露的情况来看,我国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大多在2%以下,根据2017年年报数据统计,平均是1.53%,中小银行大多在3%以下,根据中国货币网450家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公告中的信息披露,平均是2.28%。


所以发展消费金融对不良率要求较高的银行来说压力较大,根据某股份行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信用卡贷款的不良率是1.11%,其他类贷款(包括消费贷款、汽车贷款、商用房贷款、住房装修贷款、教育贷款等,可以算作消费贷款大类)的不良率是1.43%,都高于总的零售贷款(算上信用卡和其他类贷款)的0.89%,所以扩大信用卡贷款会恶化零售贷款的不良率,对银行来说压力比较大。


然而消费金融(包括信用卡贷款)虽然不良率不低,但是同样利率也相对较高,根据当前市场的基本情况,利率平均大概在20%左右(以日息万五计算,年利率是18.25%)。资产的不良率越高,信用风险溢价也就越高,利率就越高。


所以对金融机构来说不良高的资产未必不赚钱,但是对风控严格的银行来说就会踩线,所以银行除了在表内展开汽车金融、信用卡等客户素质较高的消费金融业务以外,还间接参与其他消费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成立消费金融公司。二是,与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小贷公司合作,为他们提供信贷资金,同时借助他们的大数据进行风控。


所以资金就从银行流向了下面两类平台和客户。



第二类,有大数据和线上消费场景的信贷客户,比如在某网站上购买产品可以选择先用该网站的授信额度支付,然后等到每月结算日统一支付,还支持分期,这部分客户主要是大型互联网公司BATJ争夺的战场。


第三类,其他长尾客户,包括3C、医美、旅行、教育等线上或线下消费的客户,这部分主要是小贷公司、P2P平台的目标客户。



所以从消费金融市场来看,银行是最大的生产商和原材料(资金)供应商。下面我们将分开阐述各机构是如何从事消费金融的。


(一)银行


银行是消费金融的主力,在发展消费金融方面主要存在几个优势条件:


一是,有覆盖较全的获客渠道,消费金融发展过程中获客成本已经成为重要的制约条件,银行由于网点和公信力等在获客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是,有低成本的资金,目前来看市场中较低成本的资金主要是降准和储蓄,从降准来看,降准让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1.62%)变为超额存款准备金进入市场,机会成本只有1.62%。从储蓄来看,银行是可以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平均资金成本在2%左右。


三是,2017年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了一系列行业乱象,在17年底监管连续出台政策后,小贷、分期平台和P2P平台上的消费金融已经开始受到限制,消费金融有走向正规的倾向,这时候银行如果稍微放低门槛,原来是小贷平台的部分目标客户就会转移过来,再结合银行的风控优势,消费金融就会迎来快速发展期。


所以这个部分我们先从银行直接参与消费金融说起。


银行的表内资金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大的方面:存款、同业资金(同业拆入、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卖出回购)、发行债券(本质是同业资金)、资产证券化(本质也是同业资金)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我们通过查阅2017年上市银行年报得到银行计息负债的资金成本如下:




从基本情况上来看国有行的资金成本是1.74%,是所有银行中最低的,其次是农商行2.2%,农商行2.45%,成本最高的是股份行2.48%。


资管新规意见稿公布以后,2017年9月开始社融规模同比增速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今年5月从10.51%下降到10.27%,下降了24个百分点,其中除了外币贷款和企业债券出现小幅上升,人民币贷款保持基本平稳,略有下降,非标显著下降,这表明部分银行“非标”无法回表就萎缩了。






“非标”不能回表,银行的业绩压力会增加,他们更急需风险小、收益高的资产,那他们会怎么配置呢?


作为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银行配置资产首先考虑的是风险和流动性,然后才是收益,用不良贷款率代表风险,期限代表流动性,加权平均利率代表收益,以某银行为例,从这三个角度上来看银行各类资产比较情况如下:




按照这些不同资产在风险、流动性和收益三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排序,排名最高的5分,第二名4分,以此类推,得到这五种信贷资产在风险、流行性和收益方面的得分表如下:



我们给风险、流动性和收益这三个因素分别赋权,计算出各种信贷资产的最终得分,如下:




综上来看,银行信贷业务的配置顺序是:信用卡>其他消费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小微贷款>对公贷款。当然这是从风险、流动性和收益的角度上考虑的,没有考虑成本问题,正常情况下银行重视对公主要是有成本优势,因为相比零售业务的小额,同样一套流程和人员参与下,对公可以完成的业务量是远远超过零售和小微的。


但是银行各类业务的人力成本是不容易衡量的,而且人力也是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转移的,在目前企业经营增长趋缓和存在信用危机的情况下,银行又有重新开发零售业务的动力。


综合来看,对银行来说零售贷款是优于对公贷款,对公贷款中小微贷款也开始受到重视。


对收益更加看重的部分中小银行来说,利率高的消费金融因为高的收益可以适当弥补高昂的人力成本,也未必不是一门好生意,如果银行有稳定且优质的客户资源那优势就更加明显了,所以小微金融和消费金融成为许多银行的重点业务,迅速发展起来。


从各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银行发力消费金融的几个方向:


信用卡:信用卡的收入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包括分期手续费、滞纳金、商户佣金、年费和取现收入。自2010年以来上市银行的信用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银行卡手续费尤其增长明显,其中主要就是信用卡手续费的增长,以某银行为例信用卡非利息收入286亿,占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的85.2%,成为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以来各金融机构大力推行信用卡的发行,从数据来看,我国大行信用卡的流通卡数是千万级,比如某以零售闻名的银行信用卡流通卡数是6千万,远超盈亏平衡点的300万,同时大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在2017年底在千亿规模,该银行是5千亿。


另外2017年某银行发行了我国首单银行间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处置信用卡不良债权本息21.3亿元,这样银行可以通过发行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理部分不良资产,降低不良率的压力。


各大银行推广信用卡最重要的就是信用卡APP,通过一个先进的APP可以提高客户活跃度和信用卡的使用频率,当前大部分大银行的信用卡APP都已经做的比较完善,内容从申请信用卡、到信用卡线上应用场景的购物、旅行、餐饮、电影、购车、理财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


汽车金融:汽车贷款不良率低,是适合银行的消费金融类型,某股份行汽车贷款的不良率是0.54%,仅高于住房抵押贷款。


以该股份行为例,该行的汽车金融业务发展较快,2017年贷款1200亿,同比增长44%,通过产品创新、授信流程优化、风险量化模型和大数据等等提高效率,实现自动审批率65%以上,除了买车过程中的信贷消费,将业务延伸到买车、用车、养车和换车整个生命周期的各消费场景,打造的B2B2C模式将银行账户与线上平台的场景链接,实现互相引流和交叉销售的目的。


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重要的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目前许多银行都在发展线上业务,线上消费信贷,目前各银行的消费信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需要公积金、社保等基本信息的小额个人消费信贷,一种是需要资产证明的消费信贷。


小额个人消费信贷的特点是1、采用线上渠道,成本低:官方网站、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进行传播。2、快速:一般线上自动审核放款、最快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可以放款。3、额度小、分散:一般在20万-30万以内,具体金额是根据个人的征信、公积金、社保和纳税等信息进行分析。


从这个特点可以看出这种小额消费信贷的目标人群多是年轻人,他们容易接受小额、频繁的信贷模式,并且一般的年轻人出于买房等因素的考虑,不能在征信上留下污点,所以他们可能发生逾期但是很少发生违约,而一定程度内的逾期既可以提高滞纳金、手续费等收入,也不会增加银行的不良率,对银行来说是一个不错的业务。


但是这些年轻人的用户粘性往往不够强,因为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成本不高,所以他们在不同银行之间选择产品的时间成本不高,如果他们看到其他银行出现各有竞争力的产品,比如利率更低、赠品更多等,很有可能就会转移去其他银行。


需要资产证明的消费信贷,区别于资产抵押贷款,这种消费信贷一般是在客户有一定资产证明的基础向银行申请的无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比如某人目前急需用钱,同时有一笔大额的银行理财还有一段时间才到期,如果当前取出就要损失不少利息,所以可以用这个银行理财为资产证明向银行申请一笔信用贷款。


另外我们还看到有银行为了交叉销售提供一些专属客户的优惠产品,比如办理消费信贷的客户可以享受利率较高的专属理财。


银行在信用贷款方面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审批流程长,耗时久,并且不同地区由于管理部门的不同可能相似的客户、相似的贷款需求但是审批流程和时间也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某银行将贷款审批集中到全国的零售信贷工厂中进行,通过标准化、流水线的作业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目前零售贷款2天就可以审批完成。


(二)消费金融公司


根据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主要是为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比如购买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以及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但不包括房贷和车贷。


从2009年国务院同意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以来,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在2016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有8家公司获准成立。根据银监会公布信息统计,目前我国有25家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其中19家是银行系,而且多是中型银行,百亿规模的小银行不能达到主要出资人的门槛(2014年新版《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作为出资人年末的总资产不得低于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消费金融公司接受银行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几种:一是,资本金,二是拆放资金,三是贷款授信。比如某银行为其参股的某消费金融公司增资6亿元,共投资23.2亿,授信150亿额度(授信期限1年),拆放资金27亿。


根据银行年报数据显示,该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累计核批客户1662.1万户,增长136%,累计发放贷款2268.04亿元,增长300%,净利润12亿,是2016年的将近4倍。


消费金融的资本金最低限额是3亿元人民币,同时要求同业拆入资金余额不高于资本净额的100%,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这意味着如果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资本金和同业拆入的话,最多能配一倍的杠杆,就是一个资本金3亿的消费金融公司,最多拆入3亿,总共6亿。


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主要是不够银行资质、或者在银行额度之外需要更多额度的消费者,根据风险溢价的原理,这部分消费信贷的逾期率、违约率都比银行高,利率相应比银行高。


而且这类公司在不良率方面的限制较少,他们甚至更喜欢有一定逾期但是不违约的客户,这样他们除了可以赚取利息,还可以赚取滞纳金和手续费等收入。


以某消费金融公司为例,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主要分为:商品贷和消费现金贷。


商品贷是指消费金融公司与实体商店(一般是金额较大的耐用消费品)合作,在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时候,可以选择该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分期付款来买单。


消费现金贷主要是针对个人用途的小额贷款,金额一般不超过10万元,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可以通过消费者持有个人身份证、社保、公积金或者资产证明等资料,交给消费金融公司审核后发放,这里的资产不需要进行抵押,只是消费者证明自己有一定偿付能力的一种手段。


从盈利能力来看,该公司在资产是470左右的时候,净利润是9亿,粗略估计的资产利润率是2%。


(三)互联网系小贷公司


互联网系小贷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第一是来自股东的资本金和存款,第二是和其他银行进行合作获取同业资金。第三是将信贷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流转起来。


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有线上获客场景,借助大数据的风控能力,缺点是资金较少。互联网系小贷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本金、同业资金和资产证券化。


和银行合作的基本模式是互联网公司借助自己的获客场景和大数据风控系统吸引银行的同业资金,发放消费贷款,然后将通过资产证券化打包出售,资金回流后继续发放消费信贷。


与一般银行或者消费金融公司只是把资产证券化做为一种融资方式相比,部分互联网系小贷公司的资产证券化占比较高,几乎已经从“存贷利差”变成“ABS发行价格与同业资金差”的盈利模式了。


以某互联网公司旗下的消费金融平台为例,他们的资金来源除了自有资金,还通过自行成立的民营银行和合作的20多家银行融资,与其他银行合作的部分相当于有偿为这些银行提供获客渠道,根据网络数据显示,该平台每天发放的贷款中自家民营银行占比20%,赚取年化利率,其他合作银行发放80%的资金,该平台收取6.25%的手续费,风险各自分担。


以某互联网系小贷公司为例:该小贷公司主要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成立第三年放款余额就达到48亿元,收入主要是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和投资收益,在资产是2亿左右的时候,净利润是750万,粗略估计的资产利润率是3.8%,从粗略估计的资产利润率数据上来看,互联网系的小贷公司比消费金融公司的体量小,但是盈利能力强。


二、另一种资金来源:消费金融ABS


消费金融ABS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轻资产运营”,将同一笔钱通过“放贷——证券化——放贷”的方式循环起来。除了互联网系的公司,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也在做,比如某城商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来实现资金回流,将信贷资产出售给特殊目的实体,再由特殊目的实体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或基金份额,鉴于增信的考虑,该银行的集团会自持部分次级档,保留了部分风险和报酬。


根据wind数据显示,从消费金融ABS的发行时间来看17年12月是发行的高峰期,今年我国消费金融ABS的发行一直都相对平稳,总数和去年同比相对持平,4月份和6月份出现了两次小高潮。




从底层资产类型来看,目前我国现存汽车贷款ABS 29例,消费型贷款7例,小额贷款111例,信用卡贷款15例,其中小额贷款的发行规模最大,2369亿,消费性贷款最小230亿。


从发行方来看,其中汽车贷款ABS的发行方主要是汽车企业的金融公司,还有少量财务公司和银行。消费性贷款的发行方主要是消费金融公司,其次是银行,小额贷款ABS的发行方主要是地区性小贷公司和互联网系小贷公司。信用卡的发行方主要是银行。


发行机构为了获得投资者的信任、保证投资者的权益,一般会自持次级部分,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将所有项目的次级占比进行平均,主要有消费金融公司参与的消费性贷款ABS的次级占比最高(12%),次级占比最低的是银行参与的信用卡贷款ABS,平均7%。



发现次级占比的趋势上来看,我国消费金融ABS的平均次级占比是在稳步下降的,今年6月以后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发行的都是次级占比较高的消费信贷ABS。



另外还有一些小贷公司、分期平台和P2P平台从事一些消费金融方面的业务,在2017年经过一轮“爆发式”增长后,2017年12月1日银监会下发《非银部关于转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的函》(以下简称《通知》),将消费金融中的“四无产品”——无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无客户群体限定、无抵押等特征的“现金贷”进行了规范。


《通知》主要从资金来源、机构资质和业务规范上进行了规定。


资金来源方面,禁止以任何方式非法集资或吸收公众存款。禁止通过互联网平台或地方各类交易场所销售、转让及变相转让本公司的信贷资产。禁止通过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融入资金,以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


机构资质方面,强调准入管理,未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


业务规范方面,规定利率上限,各类机构以利率和各种费用形式对借款人收取的综合资金成本应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不能诱导借款人过度举债、多次展期(上限2次),不得暴力催收,泄露客户隐私信息。


目前这些平台的发展也逐渐趋于正规,增长趋势趋于平稳。


从发行机构来看,还是根据我们上面的分类,银行发行的信用卡ABS、汽车金融ABS和消费信贷ABS,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贷款ABS和互联网系小贷公司的小额贷款ABS,我们分别来举例说明。


银行在发行消费信贷ABS(包括信用卡、汽车金融和消费贷款)方面已经有所布局,现存项目中有23例银行作为原始权益人发行的消费信贷ABS,总额1677亿,其中信用卡贷款总额最大1417亿,汽车贷款144亿,消费性贷款115亿。


发行机构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我们以某城商行发行的个人消费性贷款ABS为例,按照基础资产、交易结构和增信措施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该城商行2017年发行该消费性贷款ABS,总规模30亿元,期限2.83年,其中优先A档26.4亿,AAA级,利率4.1%,优先B档1.2亿,AA-级,利率5.3%,次级档2.4亿,无评级。




在消费金融公司中,某外资公司发行消费性贷款ABS的经验较为丰富。以其中一个产品为例,发行总额23亿,其中优先A档16.5亿,AAA级,利率4.1%,优先B档3亿,AA+级,利率5.3%,次级档3.5亿,无评级。



互联网系小贷公司是近年来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的一种消费信贷ABS,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尚处存续期的消费信用ABS中,互联网系有94个,平均规模25亿,以某互联网小贷公司的小额贷款ABS为例:


发行总额36.8亿,其中优先级A1档18亿,AAA级,利率4.1%,优先级A2档16.24亿,AAA级,利率4.1%,次级2.56亿,未评级。



从投资机构来看,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总体来看是一种资质不错的投资品:


从风险上来看:资产证券化是有明确的底层资产,以资产能产生的稳定现金流为还款保障的债权凭证,相比一般的信用债风险相对更小。


从流动性上来看:虽然当前我国ABS的流动性还不太好,但是作为一种期限较短且利率较高的投资品,消费金融ABS是适合持有至到期的。


从收益上来看:资产证券化是高于其他一般债券的收益的,所以投资者配置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提升收益率,近来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息差有所下降,大概在0.1%左右。




综上来看,消费金融的崛起和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的上升是几乎同时的,所以可以理解为这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双规并行”利率机制和严监管环境下,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流动性和收益综合考虑后进行的选择。


消费金融以其小额、分散的特点,是一种风险小、流动性好、收益高的资产,加上资产证券化受政策支持,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筹资,所以消费成为金融机构重点发展的方向,我们认为,后续消费金融的发展重点将在:拓展消费场景,降低获客成本,提高风控能力(尤其是大数据风控)几个方面。


5
标签:消费 深度 升级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春节消费折射市场升级 消费金融规模增长谨慎前行

2019-02-13 13:47
14984

部分银行深度涉足消费金融 招商银行转型违规行为频现

2017-09-12 17:33
5720

部分银行深度涉足消费金融 招商银行转型中违规行为频现

2017-09-11 13:14
1209

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发布三大举措,支撑消费产业强韧增长

2024-11-22 10:42
3917

京东支付打通信用卡积分与消费“高速路”,助力银行唤醒睡眠用户

2024-11-18 11:46
82343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