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打造健康的供应链金融生态
导读: 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为路径,打造智慧供应链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
导读: 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为路径,打造智慧供应链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
以“数字+智慧供应链金融时代的破局与立势”为主题的2018第二届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暨第2届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标兵颁奖典礼4月24日在北京成功举行;年会还举行了“第二届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标兵”大奖的颁奖和第十批新加入“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联盟”成员单位的授牌仪式。
会议邀请到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国际商会全球理事会执行董事、中国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CTB50)主席张燕玲和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纪恒等许多重量级嘉宾,吸引了600多位银行、供应链金融企业、B2B电商、创投企业等业界大咖和金融新秀参加。
本次年会由《贸易金融》杂志、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网、招商银行和先贸网联合主办,北京财资和供应链应用技术研究院承办、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协办,是一次全国性供应链金融创新大会。
(下面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的讲话内容,中国贸易金融网整理,略有增删)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共聚一堂,就供应链金融这个话题进行分享。
今天我要讲的是:打造健康的供应链金融生态。
什么叫做“健康”?我想用四句话来概括今天的主题:
1、能实现稳定、持续、有效的服务,真正实现稳定的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没有供应链就没有金融两个字存在;
2、各参与主体能清晰、相互协同能合规、合理进行金融行为;
3、监管能够实现制度创新、柔性管理、智慧监管;
4、金融科技能基于供应链场景提供全局性的赋能服务。
金融生态涵盖了我们所有的参与组织、金融需求、政策资金和金融科技。真正做到了以上4点,供应链金融才能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才能真正优化我们的金融服务。
围绕刚才的4句话,今天我想谈谈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
一、最简单的功能就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加速现金流,缩短现金流量周期;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问题都弄不明白,可能的金融行为就会走偏。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怎么能够降低产业中的运营成本,降低我们的财务费用这恐怕是供应链金融最需要、最基本的一个东西。
另外一个是要确立我们的交易标准,建立信用,实现信用在供应链中的可传递化;第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产业信用的确立,实现金融深度服务于产业。
正是因为要实现这三个目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怎么能够真正打造行业的标准?这恐怕是我们需要打造的一个基础。
用一种标准、一种方式把产业金融连接起来,在连接的基础上再去结合我们的金融服务,这个金融才是安全的。
供应链金融首先要去研究产业,没有强交易结构,没有真正的商流和物流存在的金融,是泡沫的金融。
这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
二、是主体规范的问题,供应链金融到底谁会在这里面发挥作用,这里有几点:第一、链上成员就是上游、下游和技术服务方,它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供应链,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三个独立的主体存在:
1、平台服务提供商,这个服务商的目的是把所有供应链中不同的主体、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活动所发出的信息能够进行整合、清理,形成一个聚合性的数字,这个叫做平台服务提供商;
2、综合风险管理者,它利用平台服务提供商聚合并整合化了的数据,挖掘数据、定制金融产品,为特定的链上成员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个叫综合风险管理者;
3、流动性提供者。我个人认为,三个主体一定是分工清晰的,千万不能出现角色的混淆。每一个主体的分工在哪儿、能够在供应链中发挥什么样的角色,一定要分清。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作为一种平台企业、一个产业企业,要弄清金融科技的定位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金融服务提供商、平台商是信用的创造者。这是不对的。
信用的创造者是谁?信用的创造者其实是产业企业,他们才是真正信用的创造者。我们作为一个平台、一个金融科技公司,只能是产业信用的传递者,换句话说,我们作为平台可以通过技术让信用更加透明,从而传递出我们需要的信用。这个定位一定要清晰、明白。真正的信用创造者就是产业中的人,根本不是我们这种金融科技或者一种平台企业中的人。
第二,我们是产业资金的促进者,但是我们不是产业资金的提供者;产业资金真正的提供方是金融机构,是银行和金融机构,而金融科技公司的作用是通过我们的技术揭示风险,让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更加了解管理风险,从而促进资金的流动。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每个推动供应链金融的人一定要想好的问题。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在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一定要搞明白。这个定位的清晰化,对于推进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联合包装网,他们的定位非常清楚。它的作用就是把大家分散的组织聚合起来,做平台服务提供商;但是,真正的风险管理者和流动性提供者是背后的金融机构。
把信息整合起来,能够把大家的状态、业务、交易和物流得到全面、真实的反映。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外面的金融机构,我想这是我们可以做的。
平台服务企业做什么?我们的订单、产能怎么能够共享?降低我们在整个产业供应链当中的资产专属性的问题,这是产业企业可以做、平台可以做的问题。
还有怎么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订单由小变大、以大变强的目标,这些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家不要做供应链金融,做着做着就跑到金融那儿了,这是个很可怕的问题,不太有利于供应链金融持续、有效的发展。
第三,我想讲的是制度环境问题。现在中国供应链金融要发展,迫切需要规范的制度环境。
解决小微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关键是我们从来就没有实实在在的促使、促成过,全部停留在口头上。
今天中国企业要做供应链金融,为什么要讲这个风险的问题。主要是我们的商业环境太恶劣了,恶劣到什么程度?今天有很多大企业在跟供应商签协议的时候,不允许人家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进行转让,从而不做确权。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推动供应链金融,怎么能让我们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承担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金融机构这些年来,连小微的金融都不敢做的一种原因。
所以我经常讲,我们的小企业规范不好就变成流寇;大企业规范不好就变成流氓,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我们能不能实实在在的做一些制度性的建设?这对于我们规范和合理地推进供应链金融是非常有利的。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监管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政府搭的,这是我们推进良性应链金融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第四,关于智慧监管的问题。什么叫“智慧监管”?金融肯定要监管,金融不同于其它的东西,金融一旦出了问题就很可怕,它会是灾难性的、血光性的问题。
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监管?划分我们管理和企业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下面这几个边界是属于商业性的东西,比如具体的业务,每个环节、每个东西的信息是商业所产生的,在这个基础上怎么做分布式、数字化的仓库也是需要政府推动的。政府要做什么?要做集约化的信息数据制度,另外要做的是行为监控和票证等的管理。这个东西非常重要。
今天很多大企业怎么干的?为了供应链金融进一步拉大对供应商的账期,原来欠供应商6个月把它拉大一年甚至一年以上,反过来又以所谓供应链金融的名义给人家提供打引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竟然还把这种流氓行为合法化了。
监管一定要做柔性监管和智慧监管。换句话说,该管的东西一定要管,如果一个企业一旦放大了,如果纯核心企业还能接受,就是核心企业自己做担保。可是一旦把担证票据拆开,我们怎么能够保证进来人的信用是足够的?而且很有可能,在这个地方会出问题,他们最大的问题在哪儿?一个企业在多品牌里开票怎么办、开单怎么办?这个问题就应该管一管、 需要了解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监管。
第五,关于金融科技。今天金融科技开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如果不讲金融科技这四个字,几乎就开不成会。几乎所有公司都在谈这个问题,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做金融科技的人,能不能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以下问题,真正做到让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今天金融科技面临的挑战在哪儿?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要做到。
1、数字平台。我们尚未建立起面向整个供应链业务的数据仓库,没有整合前台的运营数据和后台的管理数据,没有建立面向业务管理的分析和应用;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说区块链都是假的;
2、今天我们片面强调神话的技术,缺乏探索技术的赋能功能,尤其是产业供应的在账功能。换句话说,今天每个人一上来就说自己是搞云计算的、搞区块链的,完全被资本趋势化了。而供应链到底它的场景在哪儿?在这个特定场景里面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这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去探索的、研究的。
不要把一个技术过分神话化;比如一些区块链公司,一上台就讲“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在供应链金融里面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区块链有两种,一个叫公有区块链和联盟区块链,在公有区块链里面的确有去中心化的问题;但是在联盟区块链里面没有去中心化,它叫协调中心化,是一个上下游熟人企业之间的一种联盟交易,它追求的是效率和风险管控,它不是追求公平的,这是两个概念。
实际上区块链的一个结点,应该是政府,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合规金融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不要一天到晚讲“去中心化”这些胡话。同时,我们的平台建设也面临着挑战。
3、保障平台。这是我们供应链金融踏踏实实要干和需要的解决问题,比如技术平台各层建设的标准是什么?数据质量的治理是什么?大家试想,如果我们的电子运单、电子仓单、电子交易单、电子税票、电子票据,所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不做出来,我们的区块链怎么用?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讲了一句话:“靠供应链真正的拥有数据,没有供应链数据源都没有,凭什么区块链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怎么保证数据源本身的来源?”等等。我们还要靠真实的金融数据。
金融数据的的确确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对金融科技的重新认识。
那么金融科技的定位是什么?就是我讲的天平理论。所有的金融都不要忘记它的底柱是风险控制。因为金融的本质在于风险控制,可是怎么保证你的风险控制?一定是要把握天平的梁,就是信息,因为金融风险都是来自信息不对称,信息掌握才能打造出它的柱,柱叫信用。
而天平的两端,一端装的是资金,一端装的是资产,所以金融科技在资金和资产端到底怎么赋能?有几个方面的赋能,让底层交易客观化,让物物交互与人物交互的客观结果反映,因为现在的供应链金融都是基于人,包括银行的风控、保险公司等,都是基于企业。
怎么让物物交互和人物交互能够客观地反映,使得交易角色的验证不可篡改,需要金融科技来实现。
还有一个是末端业务的自治化,是交易环节上的细颗粒管理。今天很多金融机构风控有个问题,都是基于概论,基于我能够控制我的风险,但是能不能具体到每个资产、每一笔业务很难。
所以我们怎么能够突破金融科技,做到真实性基础上的细颗粒度的风险管理,这是金融科技的赋能。
还有一个赋能就是对资金端的问题。资金端要做什么?通过金融科技实现债项结构的客观化,就是票据与资产真实背景下的交叉校核。还有电子订单、电子运单、电子箱单、电子仓单和物流交割与应收账款的动态匹配等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供应链金融会出大事的。我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踏踏实实地结合我们的产业把这些问题解决好。
总而言之,产业生态、金融生态、金融科技、计划采购、生产分销、服务退货等环节,什么是健康的供应链金融?
一是要能实现金融稳定、持续、有效的服务,优化实体经济供应链;
二是各参与主题功能清晰,相互协同,金融行为合规、合理;
三是监管能实现制度创新、柔性管理、智慧监管;
四是金融科技能基于供应链场景提供全局的赋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