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结算还有多远
2009-07-01 09:16383
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了两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补充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香港银行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进行监督。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认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全部准备就绪。
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了两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补充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香港银行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进行监督。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认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全部准备就绪。
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的补充合作备忘录的签订,以及此前一系列的机制安排,已经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搭建一个有效的结算运作平台。一旦内地出台相关的管理细则,两地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就可立即进行。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将为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带来更多的灵活性,便于两地贸易往来,也有利于香港贸易和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步伐。
两地企业将获得贸易便利,并规避汇率风险。对于企业而言,采取人民币结算,可以免去外币定价、外汇核销、结售汇等环节,进出口将更加便利高效;另一方面,由于采取本币计价,内地企业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防止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带来较大的外部冲击。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对香港的贸易和金融业务是重大利好。由此带来的贸易便利化可以有效促进两地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强化香港的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同时,香港银行将由此获得更多的人民币业务,对于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也是有利的。香港最后可能由此成为人民币的境外清算中心。
另外,该项业务将是促进两地的区域融合,形成两地“互助、互补和互动”的良性格局。尤其是,试点的五个城市有四个在广东省,将极大地促进广东和香港的融合与互动。2008年,广东和香港贸易占内地与香港贸易总额的68.7%,广东和香港两地互动程度的提高将激发珠三角地区、内地与香港的进一步融合。在金融合作方面,由于两地必须对跨境结算、清算安排、跨境监管等进行紧密合作,这也有利于两地货币当局的互动,进而促进两地金融稳定。
最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人民币国际化可能需要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循序渐进过程,在香港(内地第五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开展人民币结算是推进人民币计价、清算功能逐步健全的有效手段。云南与东盟十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可能也是着眼于人民币国际化。
可以看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有利于企业、货币当局和人民币国际化,但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离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全面实现仍然非常遥远。
一是美元依赖症。在全球贸易中,美元占据六成以上的比例,在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约为65%。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大宗商品及其衍生品的定价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即在全球贸易中,大部分贸易商都依赖美元。从香港内地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看,企业的确是获得了以人民币计价的“权力”,但是如果贸易对方不接受人民币计价和结算,那么企业由于试点获得的灵活性和汇率风险规避作用就无法发挥。
二是技术问题。由于内地的制度和机构安排很大程度上是鼓励出口和创汇的,采取人民币结算之后,可能就产生矛盾,比如出口退税问题。此前,出口商在外汇管理局进行外汇核销之后,才进行出口退税。但人民币结算实行后,支付结算过程中,外汇管理局对于进出口核销、结售汇等环节就淡化甚至消失。同时,人民币结算可能还涉及海关进出口报关、银行账户管理、清算安排等技术问题。
三是货币政策影响。2008年,内地与香港贸易总额高达2036.7亿美元,其中内地出口为1907.4亿美元,进口为129.2亿美元,即内地具有1818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如果采取人民币结算,那此规模的资金流动对于两个货币当局可能会产生两个较大的问题。一是货币供给,二是人民币大规模流动。这两个问题都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两地货币当局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热情和信心看,这个影响可能不会很大,或者已经有了较好的应对机制。
最后是人民币国际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重要的是为了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扩大人民币在其他经济体的结算规模,人民币必须大规模输出。但人民币输出的规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其他经济体是否愿意持有大量的人民币储备资产,二是中国对其他经济体是否有较大规模的贸易逆差。对于第一个问题,只能通过提高这些经济体与中国的关联性来解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第二个问题,如果通过贸易逆差来实现,这可能给中国带来新的国际收支失衡,而且中国的贸易结构决定短期内根本无法产生较大规模的贸易逆差。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货币互换可能是可行的方式。
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的补充合作备忘录的签订,以及此前一系列的机制安排,已经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搭建一个有效的结算运作平台。一旦内地出台相关的管理细则,两地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就可立即进行。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将为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带来更多的灵活性,便于两地贸易往来,也有利于香港贸易和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步伐。
两地企业将获得贸易便利,并规避汇率风险。对于企业而言,采取人民币结算,可以免去外币定价、外汇核销、结售汇等环节,进出口将更加便利高效;另一方面,由于采取本币计价,内地企业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防止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带来较大的外部冲击。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对香港的贸易和金融业务是重大利好。由此带来的贸易便利化可以有效促进两地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强化香港的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同时,香港银行将由此获得更多的人民币业务,对于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也是有利的。香港最后可能由此成为人民币的境外清算中心。
另外,该项业务将是促进两地的区域融合,形成两地“互助、互补和互动”的良性格局。尤其是,试点的五个城市有四个在广东省,将极大地促进广东和香港的融合与互动。2008年,广东和香港贸易占内地与香港贸易总额的68.7%,广东和香港两地互动程度的提高将激发珠三角地区、内地与香港的进一步融合。在金融合作方面,由于两地必须对跨境结算、清算安排、跨境监管等进行紧密合作,这也有利于两地货币当局的互动,进而促进两地金融稳定。
最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人民币国际化可能需要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循序渐进过程,在香港(内地第五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开展人民币结算是推进人民币计价、清算功能逐步健全的有效手段。云南与东盟十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可能也是着眼于人民币国际化。
可以看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有利于企业、货币当局和人民币国际化,但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离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全面实现仍然非常遥远。
一是美元依赖症。在全球贸易中,美元占据六成以上的比例,在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约为65%。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大宗商品及其衍生品的定价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即在全球贸易中,大部分贸易商都依赖美元。从香港内地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看,企业的确是获得了以人民币计价的“权力”,但是如果贸易对方不接受人民币计价和结算,那么企业由于试点获得的灵活性和汇率风险规避作用就无法发挥。
二是技术问题。由于内地的制度和机构安排很大程度上是鼓励出口和创汇的,采取人民币结算之后,可能就产生矛盾,比如出口退税问题。此前,出口商在外汇管理局进行外汇核销之后,才进行出口退税。但人民币结算实行后,支付结算过程中,外汇管理局对于进出口核销、结售汇等环节就淡化甚至消失。同时,人民币结算可能还涉及海关进出口报关、银行账户管理、清算安排等技术问题。
三是货币政策影响。2008年,内地与香港贸易总额高达2036.7亿美元,其中内地出口为1907.4亿美元,进口为129.2亿美元,即内地具有1818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如果采取人民币结算,那此规模的资金流动对于两个货币当局可能会产生两个较大的问题。一是货币供给,二是人民币大规模流动。这两个问题都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两地货币当局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热情和信心看,这个影响可能不会很大,或者已经有了较好的应对机制。
最后是人民币国际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重要的是为了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扩大人民币在其他经济体的结算规模,人民币必须大规模输出。但人民币输出的规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其他经济体是否愿意持有大量的人民币储备资产,二是中国对其他经济体是否有较大规模的贸易逆差。对于第一个问题,只能通过提高这些经济体与中国的关联性来解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第二个问题,如果通过贸易逆差来实现,这可能给中国带来新的国际收支失衡,而且中国的贸易结构决定短期内根本无法产生较大规模的贸易逆差。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货币互换可能是可行的方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