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涛:中美贸易争端如何影响中国国际收支?

2018-04-04 16:55 74393

导 读4月2日,中国对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做出实质性回应。财政部网站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2018年4月2日起,对原产于美

导 读


4月2日,中国对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做出实质性回应。财政部网站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2018年4月2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7类128项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关税,对水果及制品等120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为15%,对猪肉及制品等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为25%。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


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未来如何演进?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国际收支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近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管涛撰文指出,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短期影响渠道有三:一是信心渠道,即中美经贸关系紧张有可能降低市场风险偏好,促使资本逃离风险资产,加剧中国资本外流;二是贸易渠道,两国贸易争端将会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三是金融渠道,两国贸易纷争包括投资保护主义措施,将影响中国的对外投融资活动。后两个渠道都会通过影响中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


上述三个渠道的影响大小,取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演进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贸易摩擦仅限于经济考量,则鉴于全球供应链背景下的贸易战是双输的结果,双方会通过谈判协商解决问题,结果是有贸易争端但避免了贸易战。短期看,这是好的情形,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是短暂的。


第二种情形是贸易摩擦既有经济又有政治的考虑,一定的贸易战的经济损失不可避免,则双方贸易摩擦不断,经贸关系时好时坏。这是基准情形,会造成中国国际收支的波动。


第三种情形是贸易摩擦主要是政治的考量,贸易战的经济损失可以忽略,则贸易冲突会不断升级,直到美方的政治目标达成为止。第三种是坏的情形,会造成中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剧烈波动。


管涛认为,贸易战的胜负不是比谁的损失小,而是看谁的承受力强。从中长期看,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并不取决于中美贸易摩擦,而是经常项目收支看国内的投资储蓄关系、人口结构变化等,跨境资本流动看国内市场前景、营商环境、产权保护等。另外,中国是一个大型开放经济体,具有较大的市场和政策回旋余地,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应对中美贸易摩擦,防范国际收支风险,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作者:管涛


1、中美处理经济失衡问题的不同方式及效果


包括货物贸易在内的顺差形式的经常项目收支失衡,曾经是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重要表现,一度成为国际上指责中国货币操纵的重要把柄。2007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对成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定》,首次增加了根本性汇率失调的内容,直指大规模和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就是汇率失调,实际是指向中国。美国财政部制定的“货币操纵”三个标准之一,就包括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超过3%。过去,甚至在“8·11”汇改以后的有一段时期,美国财政部每半年发布一次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一直以此为由施压人民币汇率重估。一些美国人至今仍对人民币低估成见颇深,特朗普竞选时还威胁要对中国贴上“货币操纵”的标签。


对此,中国政府一方面是承认经济失衡的客观存在。早在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做出了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重要判断,并提出要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即不追求外汇储备越多越好)。2007年初,总理在“两会”中外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国经济存在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其中就包含了外贸和国际收支不平衡。另一方面是积极致力于“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随着经济增长动力逐步转向消费和服务业拉动,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由峰值的10%回落到2%以内的水平(见图1)。之所以2007年以后中国外汇储备仍然出现了超额积累(最多超出2006年底水平近3万亿美元),主要与发达国家货币放水,全球流动性过剩,资本大量涌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有关(见图1)。不难看出,中国政府并没有诿过他人,而是从自身找原因、寻求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经济再平衡。2012年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再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明显低估。近年来,尽管美方依然因双边贸易失衡把中国放在货币操纵的监测名单上,但也已不再要求对人民币汇率重估。

图1  中国对外经济平衡状况(单位:%)

注:国际收支口径的外汇储备资产增加值为负值,减少为正值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WIND、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对外贸易就持续逆差,这是低储蓄(财政赤字)、产业空心化、美元本位等结构性原因所致(中美贸易失衡还涉及美国对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此后,美国经常同主要贸易伙伴搞摩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日之间的贸易战更是如火如荼。最终日本以资产泡沫破灭、经济长期停滞收场,而美国的贸易失衡不过是从对日本为主转为对中、日、墨等国为主,贸易逆差与GDP之比由1990年代初期的1%—2%升至目前的4%左右的水平(见图2)。

图2  美国货物贸易失衡的演变(各国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WIND、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迄今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影响有限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制造业转移、替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赤字的主要来源后,中国就逐渐成为美国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2009—2017年,美方对中国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年均14.9件,占其发起救济措施总数的52.3%。但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7年,美国对华出口和进口年均仍分别增长7.6%和4.6%,比其出口和进口总额的年均增速分别高出4.7和2.9个百分点;只是由于基数原因,同期美中贸易逆差年均增长3.8%,占到美国贸易逆差的近一半(见图2)。另一方面,虽然中美双边贸易失衡问题依然存在,但中国多边贸易失衡问题却在逐步改善,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回落到国际认可的合理水平以内。


特朗普竞选时就多次指责中国在贸易问题上“杀死”美国,并威胁要对中国进口产品征重税,让工作岗位从中国回流。2017年4月,海湖庄园中美首脑会晤达成“百日计划”意向,以及11月特朗普首次访华,签订一揽子大单,一度让人们憧憬中美经贸关系缓和。但是,将中国作为替罪羊以及遏制中国崛起的戏码还是如期上演,强加于中国头上的贸易战风雨欲来。2017年11月底,美国正式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者”,把对华经济关系定性为主要的安全威胁之一。2018年3月,美国先是对进口钢铝全球征税,然后让各国选边站队部分予以临时豁免,重点针对中国;最后干脆丢掉遮羞布,总统签署备忘录,拟对600亿美元进口中国商品征税。美方更是直言,301关税就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


迄今为止,中美贸易摩擦大都还只是常规战、舆论战、心理战,对中国国际收支主要是心理影响,基本没有产生实质性冲击。2017年四季度,中国延续了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国际收支平衡格局,剔除估值影响后的外汇储备资产增加326亿美元,环比增长9%(见图3)。境内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2018年前两个月,银行即远期结售汇逆差同比减少32%,其中即期结售汇逆差减少了69%(见图4)。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走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和境内交易价在2017年上涨6%的基础上2018年一季度又上涨约4%,而美元指数则下跌近10%,后又下跌2%以上。

图3  2014—2017年各季中国国际收支状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WIND、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图4  2016年初以来各月银行即远期结售汇差额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WIND、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尤其是2018年3月,美国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单方面以国家安全名义和301调查结果发起贸易争端,进一步打击了市场信心,美股和美元下跌。相反,中国境内人民币汇率走势平稳,全月人民币中间价上升0.7%,3月26日以后,交易价和中间价还升破了6.30的水平。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试图以此缓解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是,汇率问题已不是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即使“故意”让人民币升值,又岂能让美国满意?再说,如果升值真是一张底牌,又岂有未经谈判就把好牌打掉的道理?可见,上述看法是立不住脚的,还是应该从市场找原因:近期人民币加速升值,主要还是在美元下跌的背景下,境内外汇市场收盘价相对中间价持续偏强所致。3月27—30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累计上升312个基点,其中收盘价相对当日中间价偏强贡献了475个基点。


3、未来的影响还需看中美经贸争端的演进


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短期影响渠道有三:一是信心渠道,即中美经贸关系紧张有可能降低市场风险偏好,促使资本逃离风险资产,加剧中国资本外流;二是贸易渠道,两国贸易争端将会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三是金融渠道,两国贸易纷争包括投资保护主义措施,将影响中国的对外投融资活动。后两个渠道都会通过影响中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


上述三个渠道的影响大小,取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演进情形。一种情形是贸易摩擦仅限于经济考量,则鉴于全球供应链背景下的贸易战是双输的结果,双方会通过谈判协商解决问题,结果是有贸易争端但避免了贸易战;另一种情形是贸易摩擦既有经济又有政治的考虑,一定的贸易战的经济损失不可避免,则双方贸易摩擦不断,经贸关系时好时坏;再一种情形是贸易摩擦主要是政治的考量,贸易战的经济损失可以忽略,则贸易冲突会不断升级,直到美方的政治目标达成为止。当然,贸易战的胜负不是比谁的损失小,而是看谁的承受力强。同时,因为中国并非当年的日本,两国实力对比各有长短,即便一方胜出也可能是惨胜,且不排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如同中国历史上三国归晋的结局。


短期看,第一种是好的情形,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是短暂的;第二种是基准情形,造成中国国际收支的波动;第三种是坏的情形,造成中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剧烈波动。从中长期看,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并不取决于中美贸易摩擦,而是经常项目收支看国内的投资储蓄关系、人口结构变化等,跨境资本流动看国内市场前景、营商环境、产权保护等。另外,中国是一个大型开放经济体,具有较大的市场和政策回旋余地,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应对中美贸易摩擦,防范国际收支风险,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本文来源:《中国外汇》


6
标签: 国务院 中国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