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301调查:中国不是“中招”最多的 但回答是最硬的

2018-03-26 14:458444

301调查是美国《1974贸易法》的一项条款。根据该规定,美国贸易代表可以对外国法律、政策或做法进行调查,与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并决定是否采取提

301调查是美国《1974贸易法》的一项条款。根据该规定,美国贸易代表可以对外国法律、政策或做法进行调查,与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并决定是否采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停止执行有关协定等报复措施。对于遭受301条款贸易调查的对象国来说,他们可能面临着出口商品丢失美国市场份额的风险,进而影响本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301条款的上一次大规模应用还是在1980年代,自从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国际贸易争端逐步转移到WTO平台上,美国也暂时中止了使用301条款。然而在十多年以后的今天,美国再次启用301条款难免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2017年8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正式对我国启动301调查,主要针对与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有关的法律政策或做法。据媒体报道,美国将很快公布对华301调查结果并可能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


“调查结果可以诉诸WTO裁决,但不能单方面采取制裁措施。如果美国没有通过WTO来解决问题,就是单边主义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是违反WTO原则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屠新泉说。


美国对哪些国家使用过301条款?

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使用301条款对巴西和日本发起涉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调查。

巴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巴西由于之前十年的显著经济增长让美国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当时巴西对进口和外国投资设限,尤其是在信息产业领域。这些限制性政策对美国企业打入巴西市场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1984年,巴西为鼓励信息产业本土化修订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将原有的限制制度化,并在某些领域基本禁止新增外资。此举立即遭到美国一些电脑生产商的强烈批评,最终触发了301调查。这是一个由鼓励重点产业本土化政策(巴西当时希望信息产业成为该国的“品牌产业”)引发301调查的一个典型先例。


复杂的形势、强烈的民族情绪使得双方经过三年多的艰苦谈判仍未能就有利于美国商业的市场开放措施达成协议。最终,美国于1988年采取了对巴西产纸张、药品和个人用电子产品加征100%关税的报复性制裁措施,这其中并没有包括浓缩橙汁和鞋类等巴西当时重要的对美出口产品。


美巴之间在信息产业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方面旷日持久的争端拉开序幕。1989年6月,美国针对影响信息产业的进口数量管制及许可措施再次发起301调查。1990年,巴西修改相关法律取消进口管制措施,美国随后停止制裁。1993年,巴西被列为《特别301报告》中的重点国家(PFC)而再次受到301调查,1994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依据巴西政府做出的保证和政策修改而终止了该调查。

日本

日本是美国发起301调查最密集的国家之一。截至2016年底,美国历史上向日本发起16起301调查,占总调查数量的13%。


二战后,美国经历了一段轻松实现经济增长的领跑期。但是随着欧洲的复苏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形势发生了改变,到1971年美国的贸易收支转为赤字,即成为总体贸易逆差国家。而日本在195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之后制造业迅速崛起,出口增长迅速。日本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与美国就纺织品产生贸易争议。70年代,钢铁和汽车成为双边摩擦的焦点。虽然上述问题基本以协议方式解决,美日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至1985年,美日间的贸易逆差已经超过460亿美元。


当年,美国采取了多项措施(比如通过态度强硬的谈判逼迫日本就范)以期控制不断增大的对日贸易逆差。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包括1985年9月广场协议 签订直接导致日元大幅升值。同年7月,USTR对日本发起针对半导体产业的301调查”最终以日本做出较大让步结束(该案和解协议因支持证据薄弱且条件苛刻而极富争议)。即便如此,美国对日本的货物贸易逆差仍在继续扩大,至1987年超过560亿美元。快速发展的日本在那个阶段被刻画成困扰美国产业调整阵痛中的“恶势力”。两国还经常在同一产业中面临着削减过剩产能的相同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89年6月,美国在同一日对日本发起了三起301调查,分别是关于(1)卫星政府采购;(2)巨型计算机政府采购和(3)木材产品的技术歧视性使用。三项调查全部与市场准入相关,但是与巴西的直接限制不同,日本的相关政策均采用限制政府采购和设立间接性准入标准的方式。


1994年,克林顿总统签署行政命令,再次启用超级301条款,对日本产品进入美国征收惩罚性关税,并将贸易制裁措施延长至1997年。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的《2017年特别301报告》把中国、印度等11个国家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


五次对华301调查均以谈判协商收尾

美国历史上曾对中国动用五次301条款。中美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争端由来已久,在1990年美国就将中国升级列为“重点观察国家名单”,并于分别在1991年4月、1994年6月以及1996年4月三次使用特别301条款对中国知识产权实施特别301调查(分别历时9、8、2个月),最终通过谈判分别达成了三个知识产权协议。除了知识产权调查外,1991年10月还对中国发起了市场准入的301调查,为期12个月,主要针对中国对美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设置不公平壁垒问题,在1992年谈判达成协议。2010年10月,美国针对中国清洁能源政策措施启动301调查,最终通过谈判达成合意。


通过对历史中301调查的结果整理来看,调查的结果几乎都是通过与美国磋商和谈判,最终达成协议或妥协,而美国总统最终执行报复性措施较少。而美国也多次利用301条款为自己在谈判博弈中占据优势。


美国到底在“怕”中国什么?

旅美经济学博士,宏观经济分析师金钟认为:


这次美国针对中国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贸易调查,也恰巧和中国产业升级的政策实施时机重合。与其说这是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传统制造业和中底层就业,不如说这是美国为了延缓中国进入如芯片、通讯、机器人等高新科技制造领域的速度,保持甚至拉开中美生产力差距的阳谋。


在这场交锋中,关税、进口限额等等手段固然会被反复提起,贸易禁运和技术制裁这些更极端的措施也有可能被美国重新拾起来。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针对中兴通讯出口伊朗而实施的贸易制裁措施。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美国这些“卡脖子”式的贸易制裁威胁和举措,恰恰证明了中国迫切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链。而这次301贸易调查带给我们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自己的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成长空间并顺利发展起来,这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应对贸易战中国有底气和底牌

面对美国不断挑起的贸易摩擦,中国将如何应对?


针对美方即将公布301调查结果的行为,商务部有关负责人3月22日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方这种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径。绝不会坐视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必将采取所有必要措施,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外交部方面也表示,中方不想跟任何人打贸易战。“但如果有人非逼迫我们打,我们一不会怕,二不会躲。”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不会惧怕贸易战,面对贸易战,中国有底气,也有底牌。


“‘报复’和反制措施是不得已的选择,我们不会坐以待毙。”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经济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席李永说。美国的举措有浓厚冷战色彩,如不纠正,将全方位影响中美经贸关系。


“贸易战的关键不是损失本身,而是承受损失的能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屠新泉说,中国有底气和能力去应对贸易战。希望美国能抛弃零和博弈思维,在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同时,美国也能对中国的投资和出口更加开放透明。


来源:新华网


10
标签:美国 调查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