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备案终极战:各路掮客上场,上演买壳大戏

零和 戈森 | 2018-03-07 16:58 7195

  P2P备案迫在眉睫。给各家平台留下的时间,只有最后两个月。  平台们都在为最后的终极一战,加班加点:有些收购P2P平台,试图迂回获得备案

P2P备案终极战:各路掮客上场,上演买壳大戏

  P2P备案迫在眉睫。给各家平台留下的时间,只有最后两个月。

  平台们都在为最后的终极一战,加班加点:有些收购P2P平台,试图迂回获得备案;有些直接放弃,清盘退出市场;有些忙于处理不合规资产,手段百出,左腾右挪。

  而在其中运作各种资源渠道的中介和掮客上场,试图在备案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不少业内人士预计,行业最终只会剩下400多家平台。这也意味这,还有两千多家平台,将面临清盘和退出。

  这场终极战,大家走得步步惊心,但让人欣喜的是,他们离最后曙光,只有一步之遥。

  01退场大潮

  2月底,北京的一家小P2P平台正在清盘。

  “员工辞退了三分之二,就留下十几个人,处理剩下的额度。投资人的钱,几乎都在3月初到期,那时平台就彻底下线了。”该平台的创始人何一贤称,清盘是被迫之举,也是主动选择。

  2017年12月,P2P整改验收“57号文”发布。监管给P2P划出最后整改验收时间,止于2018年的6月。这条生死线,明确而冷峻。

  如果迈过去,就能获得一个合规的身份;如果迈不过去,就意味着直接退出离场。实际上,从2016年8月开始,行业就已进去整改备案的高速跑道。

  “要求找指定了的几家律师事务所和会计所,让他们来公司内部调研。”北京一家P2P平台的创始人林炳业称,此时淘汰大潮就已开始。

  “调研的价格并不便宜,根据平台的大小,50万到80万不等。”林炳业称,律师和会计会来公司调研一天。

  所有的合同文件、账目摆在了一个会议室,堆了半米高,供他们一一查阅。“还打开看了后台系统,甚至查了每个标的的具体情况。”林炳业称,整个公司,一览无余。

  但是,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敢接受这种“扒了底裤”般的审视。

  “进入调研阶段的时候,我们就直接放弃了,立即清盘。”何一贤毫不避讳地说,P2P的很多“潜规则”操作,根本见不了光。

  “大标拆小、资金池、自融,这个行业问题太多,我们也不能保证我们干干净净。”何一贤称,真正敢接受调研的,都算正规的平台。

  最近的网贷圈,退潮大戏已上场。“每个月都在爆出清盘消息。”投资人华涛说,“起初提现变得艰难,对方称系统问题,不出一周便会看到某平台清盘公告。”

  P2P投资群里,骂声一片。据网贷之家统计,2018年1月,停业转型平台就有49家,是上个月的2倍。

  “最终备案成功的平台不超过400家。”多位行业从业者都下了如此判断。

  这意味着,有2000多家平台将消失。“2018年上半年,这一趋势还会加速,平台数量进一步萎缩的同时,强者恒强效应会凸显。”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称。

  和信贷CEO周歆明认为,100亿将成为一个分水岭。

  “贷款100亿会成为2018年大家竞争的门槛。”他表示,“做5亿贷款能证明你的模式可行,10亿可以持平不缺钱,20亿可以赚点小钱,50亿能站住脚,100亿才能长大为一个大平台。”

  在残酷的竞争下,小平台和不合规平台,只能成为洪流中的流沙,退出历史舞台。

  02备案之战

  小玩家离场,大玩家却在步步挺进。

  林炳业参加调研后不久,就收到了《整改通知书》,上面列出了公司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份通知书可不是负面的否定,反而是第一关的通行证。

  “就是告诉你,可以开始整改了,也能参与2018年的验收。”林炳业称。

  但能拿到这个通知书的公司,并不多。

  “据称,北京市有200多家公司接到了整改通知书,这也意味着,没有拿到的,将在明年6月彻底关闭。”就像是闯关游戏,这才刚过了第一关。

  而后面的关卡,更加凶险。

  首先,银行存管变得困难重重。

  某P2P平台CEO大杨称:“现在是必须通过中国互联网金融测评的银行,才有存管资格。”

  在此之前,已有48家城商行提供存管服务,但根据最新监管要求,首次获批达标的银行不过10家。

  大杨公司存管的银行就不在此列。

  也就是说,能够做存管的银行越来越少,而规则越来越严。紧接着,各地的自查条款也开始下发。

  “北京这边最早是118条条款,每一条要对照整改,条条红线,不容触碰。”林炳业称。

  很快,又出来一些补充条款。

  “行业监管没有过往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又加上去。”林炳业称,最新的自查条款,已多达254条。

  每次新的文件下发,林炳业就会召开紧急会议,高层全部到齐,大家针对新的条款,看是否符合。

  “每条都还好,不会特别难,但要叠加在一起,工作量超大。”林炳业称,最要命的是,还有很多条款模棱两可。

  “意思很模糊,看得我们一头雾水。”大杨称,整改的过程中,他们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发力。

某地的金融办内部流程和资料

某地的金融办内部流程和资料

  去找知情人士打听?为此,林炳业在公司特别设立的一个职位:政府关系总监。而这个总监的工作,就是去各个部门找人聊天,得知更多一手消息,并掌握好方向。

  “但每次拿回来的,都是无效信息。”林炳业想,大概所有的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没有人知道准确的方向。

  就如在大海中盲航,林炳业陷入四面黑暗,难寻灯塔。

  此外,一些新的人物开始上场。2017年下半年,在各个P2P公司之间,流窜着一批高深莫测的人。

  林炳业称,第一次,是对方主动找上门来。

  “往椅子里一陷,翘着二郎腿说,谁谁是他的好朋友,前天刚见过,谁谁和他是旧识,刚和他喝完茶回来。反复暗示,只要掏钱足够,他就可以搞定备案,报价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林炳业此时知道,对面坐着一位“掮客”。

  要操作,也不能备案成功后再付款,前期就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运作费”,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对于这样的人,林炳业会礼貌地“请”出去。

  “大部分是骗子,可能部分靠谱点,但我不想靠这种方式通过备案。”林炳业坚信,如果条条合规,是可以拿到牌照的。

  有人被“请”走时,嘲笑他“不懂行道”,林炳叶总是回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03合规之战

  为了合规,整个市场都在发挥着斗争的智慧。林炳业发现,最近很多平台在频繁发声,宣称自己不是“P2P”。

  比如说,物权众筹的平台,将自己划到了“众筹”,根本不是P2P,也不需要进行。

  “大家生搬硬套,要撇开和P2P的关系。”这种掩耳盗铃的操作方式,林炳业实在很难认同。

  逃得过一时,难道还能逃得了一世吗?专门整合P2P资源的资深从业者老七称,现在就如一场猫鼠游戏,大家都在逃窜中寻找漏洞。

  首要处理的,就是不合规标的。

  这里包括超过“20万和100万”硬性指标的大标,也包括监管严厉禁止的三种标的:现金贷、校园贷和房地产贷款。

  公司操作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

  比如,一家公司旗下有4家P2P平台,他们只会拿一家平台去备案,先把上面不合规的资产,导到其他平台,等备案成功后,再融进来。这相当于大家都获得了牌照。

  “一个平台,投资人借了3个亿,其中2个亿的标的合规,1个亿不合规。平台就自己拿了1个亿,将这1亿债权买断。”当然还有人自行消化不合规标的。

  “这几个月,大家的重点都是备案,不敢再做增量,甚至要刻意赶走用户。”林炳业称,行业也开始了降息大潮。

  北京一家平台,一个月内降了2次,现在年化利率只有6%。林炳业的平台,也降息了一次。

  3年创业,林炳业觉得这条路实在太苦了。

  流量费暴涨,只能不断降息,才能勉强盈利;监管严苛,为了合规他一路奔波,应对各种条款;行业恶名,时不时有跑路平台,让他都不敢告诉亲戚自己是做“P2P”的。

  “利润越来越薄,合规越来越难。”林炳业再次降息后发现,现在P2P已然不再是一门好生意,甚至很多平台在贴钱来做。

  因此,林炳业一度动了把公司卖掉之心。“P2P行业是一个风险和收益不对等的行业,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老七称,很多平台的业务在高的成本之下,难以为继。

  P2P买卖市场,正在暗流涌动。“很多人想买一个壳,让自己产业链中,能有资金端这一环。”老七称。

  目前有3种平台。

  一种是不管备案通不通过的,大概是待收额度的2折~3折。比如,一个平台还有1个亿的资金盘子,那售价就是2000万~3000万。

  还有一种是对赌可以备案的。对赌之前,预付一些,备案成功,再付全款,一般是3折~5折。而有一些背景雄厚的网贷平台,承诺一定能完成备案,当然价格也最贵,是待收的5折以上。

  最后一类,最为抢手。

  “一家公司已拿到了备案回执,也就是说肯定可以备案,目前报价5000多万,买家们排队去尽调了。”老七称。

  很多想卖的公司,都觉得这场长跑太漫长了,已不想运营,试图卖掉。“2018年会是网贷行业并购重组集中爆发的一年。”银豆网CEO王鹏程称,“监管成为常态,容不得一丝侥幸。”

  就像大雾中奔跑,终点若隐若现,却并不明晰。

  林炳业也不知道,进入生死之门的终极条件,到底如何。据称,北京的规则是,整改“一家一策”,验收备案只求质量,不求数量,对应着细则一一匹配;而上海网贷备案的原则是“从严把控、不设指标、合规一家、确定备案一家”。

  “合规了就过,还是会控制总量?我们都不知道。”林炳业说的,控制总量的意思是,比如只给P2P万亿的市场,放进相应数量玩家就可。

  一路坎坷,行业终于只剩下临门一脚。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林炳业甚至会放声痛哭。

  这一路,走得太艰难了,荆棘满生,鲜血淋漓。

  行业在草莽中艰难爬行。此时,挣脱一身的野蛮和粗糙,终于要名正言顺,合规在即。

  “终于熬到头了。”林炳业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2
标签: 平台 终极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