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期市分道扬镳 商品中期顶部或已出现
近期股市和商品内外盘联动发生了微妙变化:国内股市强商品弱,国外股市弱而商品强。股市方面,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连连上行,而道琼指数在6月则显得有些迷失方向,经平台整理后重归回落。商品市场与之恰好相反,在国内渐显疲态时外盘却连续强势拉升,其中以有色金属(铜、铝)最为典型。
商品定价权争夺已经展开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说法,即由于中国从国外采购了大量资源,国外库存压力转移到国内,进而导致近期商品市场出现“外强内弱”的格局。笔者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外强内弱”的真正原因在于,国内期货价格已位于阶段性顶部而上行乏力。随着内外盘比价逐渐修复和收敛,笔者预期,一场关于定价权的争夺已然暗流涌动,当“内强外弱—内外正反馈联动—外强内弱”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中国定价”还能走多远理应引起人们的警醒,倘若任由内盘被动跟随外盘上涨,那将不仅意味着“定价权”得而复失,而且产业安全的防线也将被划开一道裂痕,因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将给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产能过剩的国内产业带来巨大冲击,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利润空间继续挤压,价格传导也将拖累下游需求回暖步伐。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外盘异动频繁,国内市场需要更大幅度的反向调整来对冲和化解,简单通过花钱抬高价格买来的“定价权”并非真正的话语权,如果能够通过价格调整的方式取得主导,“中国定价”的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
诱导性通胀不等于通胀预期
今年1-5月央行新增贷款近5.9万亿人民币,此等超常规手笔使得通胀来临的说法在社会上风生水起,在这一预期的助推下,不仅是股市还是期货,就连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持续火爆。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可定义为“实体通缩”和“虚拟通胀”,后者折射出资金流动性在资产市场上的超常过剩。然而,“虚拟通胀”并非真实通胀预期,因为“实体通缩”的体量远甚于“虚拟通胀”,反而是人们此前所热议的“诱导性通胀”才是当前通胀预期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一旦当局信贷政策出现微调,其蕴藏的系统性风险可能瞬间触发。
国内商品股市面临分手
与美国“宏观经济是机器,股市是发动机、商品是零部件”范式不同,国内前期商品和股市的紧密联动,更多地体现在流动性充裕这一资金纽带上。但当商品“流动性溢价”逐渐接近阶段性极限时,二者可能避免不了分手的结果,下一阶段或将各行其道,即使股市继续上涨,商品回调也不会犹豫。
从当前情况看,境外市场仍处于患难之中,股市对商品的牵引力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如道指和原油),前期时常出现在商品大幅下跌之际,道指强势上扬助推商品,从而导致其价格演绎日内V型反转。但随着道指陷入迷失状态,不排除“救世主”摇身一变成为“终结者”的角色。此外,包括商品指数基金在内的资金建仓已接近尾声(总量约为2008年的1/3),在美元流动性不足(从美元杠杆系数和货币乘数这一角度看),美元指数成功探底回升的情况下,商品出现较大幅度回调是个大概率事件。
综上所述,笔者仍然坚持“商品M型第二个顶部已现”的观点,原油目标位62美元/桶,黄金目标位850美元/盎司。